戴文華

渡江戰役船工宣誓大會
在渡江戰役中,江蘇省臺北縣(今鹽城市大豐區)共出動5萬余人(約占當時全縣人口的五分之一),還有220條民船,46部牛車,251輛手推車參加運輸軍糧。大豐縣委成立了民工總隊部,縣委書記沈堃兼任政委,縣長張鋒兼任總隊長。全縣民工編為11個大隊,88個中隊,共有1.7萬多名青壯年被編入常備民工序列??h、區、鄉干部帶隊,三批共出征民工5985人,支前盛況空前。
寫渡江戰役中的大豐支前干部和民工,我想起了我的祖父。我的祖父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7年任臺北縣泰豐鄉鄉長。他曾帶領支前民工參加了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小時候,他常給我們講渡江戰役支前民工的故事,如“民工在槍林彈雨中送軍火”“鄉干部胡友德江中救戰友”,等等。我們兄妹4人特別喜歡聽祖父講革命戰爭故事,我還把他講的故事情節記錄下來,寫進作文,得到了老師的好評。
長大后,我經常去蘇南。每次乘汽車經過長江大橋,我總要站起來,朝窗外遠眺,看波光粼粼的江面,看滾滾東流的江水,看江面上的百舸爭流,我仿佛看到了祖父講述的“百萬雄師過大江”的壯觀場面……
1995年9月,我和阜豐小學老校長曹桂盈(當時已退休)、雙喜小學教師鄧惠芹被鎮黨委抽調編寫《群英譜》,主要寫大中鎮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犧牲的英烈和普通老百姓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我鎮是由兩鄉一鎮(大道鄉、大興鄉和大中鎮)合并的大鎮,這項工作涉及面廣,任務量大。在老校長曹桂盈的帶領下,我們跑市黨史辦、檔案館,深入到各村(居)委會、企事業單位了解情況,掌握長期流傳于人們口中,深藏在群眾心中的英模人物。
我們在市黨史辦查閱資料時,發現我鎮有2名船工在渡江戰役支前中立功,一位是一等功臣張榮高,另一位是二等功臣王玉山。但在檔案資料上只查到他們的姓名和獎勵情況,卻查不到他們的家庭住址和具體事跡。
大中鎮有22個村、16個居委會。張榮高、王玉山究竟住在哪個村,哪個居委會?為了摸清情況,我和曹校長、鄧老師一個村一個村打聽,一個居委會一個居委會走訪,每天騎自行車數十里,早出晚歸,有時中午也不休息。
經過努力,終于在離縣城5公里的德西村找到了張榮高的家??墒?,村里好多人都不知道他是渡江戰役支前的一等功臣。村里人告訴我們,張榮高已去世一個多月了。我們只好通過他的親屬和同事了解具體情況。
尋找王玉山,我們跑遍了全鎮所有村和居委會,都沒有找到。我想,王玉山是船民,很有可能是市航運公司的老船工。幾經周折,我們在航運公司水上一村找到了他的家人??伤募胰苏f,王玉山已于1964年病故。
通過采訪渡江戰役支前功臣的親屬和同事,我們獲得了第一手資料。幾經采訪,多次修改,經過幾個月的努力,我們完成了22篇英雄人物小傳,其中渡江戰役支前英雄人物小傳3篇,全部被1998年7月江蘇人民出版社編輯出版的《江蘇人民革命斗爭群英譜》采用。

支前民工領隊、泰東鄉支部書記胡友德
祖父生前告訴我,淮海戰役后,大批部隊南下,掃除了長江以北的殘敵,各級地方政府配合部隊,積極做好渡江戰役的各項準備工作。為支援部隊南下渡江,臺北縣各區、鄉組織干部群眾修橋、筑路、疏浚河道,準備各類物資,從各個方面做好接待和后勤保障工作。
蘇北的南北交通主要靠公路和內河運輸。日軍和國民黨軍隊占領后,由于連年戰爭,公路、橋梁、河道遭到嚴重破壞。所以,修復公路、橋梁,疏通河道是迎接南下部隊的當務之急。據《大豐人民革命斗爭史》記載,1948年10月,東臺城解放,臺北和東臺兩縣立即組織了3400名民工、木工,并調集木料、鋼鐵、棉麻、糧食等大批物資,修復從臺北縣大團至東臺縣安豐段的通榆公路。民工們在“修橋筑路為打仗,迎接大軍南下打老蔣”的口號鼓舞下,干勁倍增,群情高漲。他們不怕苦,不怕累,日夜施工,趕工程進度,體現了主人翁精神。經過兩個月的奮戰,終于將這條75公里長的公路修復。
蘇北東部的黃海公路(亦稱陳李公路),也是部隊南下和沿海物資運輸的一條重要通道。其中臺北縣境內龍王廟(今三龍鎮)至潘家丿段,全長61.65公里,由臺北縣民工承擔修筑。第一期工程是從龍王廟到南陽鎮,共動員1477名民工,只用了8天時間就完成了任務。第二期工程從南陽鎮到潘家丿,為了保證按時竣工,民工人數增加到4158名,突擊11天,提前完成了任務。
在修路的同時,動員大批民工疏浚臺北通向東臺、興化、鹽城的內河及出海的王港、斗龍港,保證了水陸交通暢通。
為做好南下部隊的生活服務工作,臺北縣政府在草堰設立了渡江戰役支前辦事處,由縣政府支前科科長朱養秀任主任,接待路過的部隊。為解決南下部隊的吃住和物資供應問題,縣政府還在通榆公路沿線的大團、小團、白駒、界牌頭、草堰等地設立茶水供應站,并在白駒區和草堰鎮貯存11萬斤大米及其他物資。凡部隊經過的地方,道路兩側站滿群眾,夾道歡迎,好多群眾主動送水、送干糧,慰問人民子弟兵……
為保證前線的糧棉供應,臺北縣全面開展了預借糧棉運動。1948年12月,臺北縣委召開擴大會議,布置支前和借糧、借棉任務。各區、鄉、村接受任務后,也相應召開干部和積極分子會議,落實各項任務。接著,各村召開村民大會,全面進行借糧、借棉動員。各村以村民小組為單位,自報互評,確定數字。截至1949年1月15日,全縣共完成借糧16983.57擔,比規定的1.5萬擔任務超額11.32%;完成借棉1979.39擔,比規定的1800擔任務超額9.97%。
為確保渡江戰役的糧草供應,臺北縣委于1949年2月底召開擴大會議,確定了“全黨全民動員起來,全力支援前線”的總方針。全縣緊急動員,共出動5萬余人(約占當時全縣人口的五分之一),還有220條船,46部牛車,251輛手推車參加運輸。萬盈區王港鄉接到上級的運糧通知后,因離船碼頭太遠,只有3輛牛車,運輸趕不上。于是鄉干部帶頭,廣大群眾跟上,挑的挑,扛的扛,背的背,抬的抬,十分熱鬧。經過努力,王港鄉很快完成了任務。
全縣上上下下還掀起了磨糧、運糧、運草的支前熱潮。據當時統計,1949年3月份,全縣集中公草356萬斤,運草59萬斤,運糧14.7萬斤(運往東臺、泰州),磨糧185萬斤(超過任務35萬斤)。人口僅有1.8萬人的沈灶區就磨糧50萬斤。
在支前工作中,婦女除完成運糧、磨糧任務外,還擔負起繁重的做軍鞋工作。泰豐鄉泰西村婦女主任、共產黨員盧琴帶領婦女們納鞋底,三天兩夜未合眼。1949年2月,全縣婦女共納鞋底5.18萬雙。這5萬多雙鞋底是廣大婦女在油燈下熬了不知多少個通宵的成果,一針一線,情義深長。
同年5月,臺北縣又在各主要集鎮開展了獻糧運動,所獻糧食為支援江南新區和保證解放大城市的供應工作??h長張鋒在縣委擴大會上傳達了地委對當時財經工作的意見,布置了獻糧任務。會后,主要集鎮成立了獻糧委員會。獻糧委員以身作則,帶頭獻糧。南陽鎮獻糧委員會主任、商人楊錦標獻雜糧共計3625斤,大中鎮商人施耀明獻糧2610斤。在各獻糧委員會的宣傳和帶動下,全縣很快掀起了獻糧熱潮,只用了10天時間,便超額完成任務。全縣共獻糧11.44萬斤,超過任務的90%。
為了做好渡江戰役中的支前工作,臺北縣政府于1949年頒布了《整理后勤組織實施細則草案》,縣委成立了民工總隊部。按部隊體制,總隊設總隊長、政委、副總隊長、參謀長,總隊部下設工程部、供給部、政治處等工作機構??h委書記沈堃兼任政委,縣長張鋒兼任總隊長。全縣常備民工編為11個大隊,88個中隊,共有1.73萬名青壯年編入常備民工序列,全力以赴,等待出征。
1949年2、3月,全縣掀起了動員組織常備民工的高潮。當時的動員口號是“一切服從前線,一切為了勝利”“打到南京去,活捉蔣介石”。群眾支前的熱情十分高漲,出現了黨員干部帶頭,妻子動員丈夫,父母送子參加支前的動人場面。
南團鄉干部崔茂才已經50多歲,仍堅持帶民工出征。白駒區的鄧長保已準備好在農歷二月十七日結婚,但他堅持要報名。雙方父母都說:“你們的婚日已定,怎么辦?”而他卻說:“過去我們窮人吃了苦,幸虧共產黨來了才翻身,怎能忘掉這個根本呢?我出征6個月,再回來結婚不遲?!彼f服了長輩,堅決地走上了前線。
為了使出征民工無后顧之憂,區、鄉、村積極幫助出征民工家庭解決各種困難。川港區石港鄉對出征民工作出四點保證:家里不荒一分田;幫助收割耕種;把肥料挑下田;幫助民工家屬解決燒草和吃水困難。
每次民工隊伍出征,各區政府都要組織熱烈而隆重的歡送儀式,大張旗鼓地宣傳參加常備民工出征的光榮,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自覺參加歡送隊伍。
沈灶區歡送民工的儀式別具一格?;ù?、花鼓、花擔的文娛隊伍有500多米長,載歌載舞,步行4公里,從沈灶區一直歡送到小海區,熱鬧非凡。
由于黨員干部帶頭,廣大青壯年積極報名應征,在渡江戰役前的1949年3月,臺北縣就完成了三批長期民工的出征任務。第一批由縣委委員、縣政府秘書李朝干,墾南區委書記丁彩松,西團區區長湯大榮帶隊,有2267名民工出征。第二批由縣委民運部部長王殿斌和白駒區委書記朱彩青帶隊,有民工1770人。第三批由朱養秀和西團區副區長吳九陽帶隊,有民工1948人。三批共出征民工5985人。
據《大豐人民革命斗爭史》記載,1949年4月21日,縣民工團隨29軍從江陰江北一帶渡江,解放了江陰、無錫、蘇州后,經過休整,又于同年5月解放上海。29軍的任務是攻打吳淞的月浦。臺北縣民工團團長丁彩松,政委李朝干,副團長兼參謀長湯大榮,指揮臺北、泰縣、如皋3縣聯合民工團,冒著生命危險,在炮火中搶救傷員。100多名民工受傷,不少民工犧牲。敵人飛機扔下的一枚重磅炸彈,就在現場指揮民工的副團長湯大榮身邊不遠的地方爆炸。湯大榮頭部受傷,被炸成嚴重腦震蕩。
在渡江戰役中,朱養秀帶領民工團工作突出,榮獲集體榮譽獎,個人榮獲三野后勤部、軍械部政治處頒發的獎章、獎狀。
臺北縣還有大批民船參加了渡江戰役,有的民船運送部隊,有的民船裝運物資。渡江戰役中有多名民工立功,有一等功臣丁享旺、張榮高,有二等功臣王玉山、陳德才、陳廣德,有三等功臣錢萬富、丁書旺、夏德全、宋明寬等。丁享旺長期幫助部隊運軍火、運糧食,作出過重要貢獻。陳丕顯在功勞簿上題詞:“在戰斗中立功是今天的主要目標”。管文蔚的題詞是:“你為人民立下不朽功勛,人民將永遠不忘記你”。
胡友德,1909年5月出生于貧苦農民家庭,大中鎮雙喜村人,1946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泰豐鄉、泰東鄉黨支部書記。1949年4月,胡友德帶領泰東鄉民工隊參加渡江戰役。4月21日凌晨,渡江的號角吹響了,胡友德所帶民工隊的船只緊緊地跟在渡江大部隊后面。當船隊靠近江南岸快登陸時,敵機投下了一顆炸彈,濺起兩丈多高的水柱,有一條民工船被炸壞,船上的8名民工全部落水,其中有3名不會游泳的民工。胡友德一邊高喊:“趕快救人!”一邊跳下江,向不會游泳的民工游去。在民工唐得明、李福貞的共同努力下,終于把3位民工救上了船。
王玉山,1902年10月出生于船民家庭,大豐航運公司水上一村人,以運送物資為業。1949年4月21日,早已做好準備的民工團終于接到了隨部隊渡江作戰的命令。當晚,王玉山駕駛著10噸大木船,從八圩港扯滿征帆,直駛江南。船接近南岸時,王玉山船上的30多名指戰員都在緊張地做登陸準備。一名戰士因求戰心切,不慎將一挺機槍掉進了滔滔江水中。失槍的戰士一聲驚叫,不知如何是好。水流很急,敵人火力又猛,大家急得滿頭大汗。“別急,我下去撈?!蓖跤裆芥偠ㄗ匀舻卣f。指戰員們把目光齊聚到了王玉山身上,王玉山不顧個人安危,脫去外衣,將纖繩扣在腰上,跳進滔滔江水中。4月的江水還是冰涼的,王玉山臉凍得發紫,船上的戰士連忙幫他擦身穿衣。那位失槍的戰士緊緊地握住王玉山的雙手,流下了感激的淚水。渡江勝利后,在評功大會上,王玉山被評為一等功臣。他謙虛地堅持將一等功讓給別人,最后榮立二等功。
張榮高,1922年11月出生于貧苦農民家庭,大中鎮德西村人,船民。張榮高有18噸木船一條,從1946年至1947年,在今方強鄉的引水溝一帶為華中野戰軍第7縱隊(1947年1月改稱為華東野戰軍第11縱隊)被服廠裝運軍服、軍鞋等軍需品。1948年10月,張榮高在淮陰一帶替華野第11縱隊裝運軍服等物資。1949年4月,張榮高的船被編入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10兵團后勤部軍械處運輸炮彈和槍支的船隊。張榮高被選為船隊隊長,分管20多條民船。4月21日凌晨2點多鐘,張榮高接到上級帶領船隊過江的出發命令。船到江邊,張榮高仔細檢查各船上的行駛工具和偽裝、值勤等情況,然后指揮船隊從七圩港出口駛入江中,張榮高的船一直行駛在最前邊。正在此時,國民黨飛機投下照明彈,照得江上一片通明,還不時投下炸彈,掀起一股股水柱。張榮高鼓勵大家說:“為了解放全中國,我們要不怕苦,不怕死。”他駕駛著船,冒著敵人的炮火奮勇向前,船隊始終跟隨縱隊前進。渡過長江后,張榮高的船隊又輾轉常州、蘇州、上海等地,運輸槍支、彈藥,保證部隊軍火供應。上海解放后,船隊回蘇州評比,張榮高被第三野戰軍第10兵團后勤部評為“渡江支前”一等功臣,并榮獲“光榮支前”獎旗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