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偉
膿毒癥是臨床常見疾病,起病急,發展迅速,情況危重患者易引發臟器功能受損、組織破壞,甚至致死[1]。低分子肝素具有抗凝、抗血栓的功能,顯著降低患者機體中有關于損傷血管內皮因子的成分,藥物作用力持久,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抗凝血作用顯著[2]。近年來,針對重癥監護病房膿毒癥,尋找積極有效的治療方法,成為人們研究的熱點[3]。本次研究主要為低分子肝素作用于重癥監護病房膿毒癥,并對其治療效果及安全性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10 月~2020年10 月收治的80例重癥監護病房膿毒癥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62~79 歲,平均年齡(77.39±5.14)歲。實驗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61~82 歲,平均年齡(76.21±5.08) 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膿毒癥”的診斷標準;②均由患者本人簽署了知情研究協議書;③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成立。排除標準:①存在嚴重心理及精神疾病者;②存在藥物過敏者;③存在心、肝、腎等嚴重器官功能不全者。
1.2 研究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綜合治療,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進行常規抗感染治療,常規補液治療。治療7 d。
1.2.2 實驗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療,皮下注射,0.2 ml/次,1 次/d。治療7 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凝血指標、APACHEⅡ評分,SOFA 評分、腦鈉肽水平、炎癥指標。
1.3.1 凝血指標 均于治療前、治療1 周后、治療2 周后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4 ml,采取全自動血凝分析儀對PT、TT、APTT 以及FIB 進行檢測。
1.3.2 炎癥指標 包括WBC、PCT、CRP 水平。
1.3.3 APACHEⅡ、SOFA 評分 二者平均分值越高,表示胃腸功能障礙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凝血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PT、TT、APTT、FIB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2 周后,兩組患者PT、TT、APTT 均長于治療前,FIB 低于治療前,且治療1 周后兩組患者PT、TT、APTT 長于治療2 周后,FIB 水平低于治療2 周后;治療1、2 周后,實驗組PT、TT、APTT 長于對照組,FIB 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凝血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凝血指標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本組治療1 周比較,bP<0.05;與同期對照組比較,c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PACHEⅡ、SOFA 評分比較治療前,實驗組患者APACHE Ⅱ評分、SOFA 評分分別為(27.11±5.28)、(18.03±3.02)分,對照組患者APACHEⅡ評分、SOFA評分分別為(26.77±4.29)、(19.28±2.93)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APACHEⅡ評分、SOFA 評分分別為(10.62±1.04)、(9.52±1.41)分,均低于對照組的(15.45±2.06)、(15.58±1.97)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腦鈉肽水平比較 治療前,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腦鈉肽水平分別為(616.61±51.77)、(616.25±51.47)pg/ml,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腦鈉肽水平(307.49±31.36)pg/ml低于對照組的(410.77±31.59)pg/m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癥指標比較 治療前,實驗組患者WBC、PCT、CRP水平分別為(12.93±2.09)×109/L、(5.19±0.58)ng/L、(59.05±7.28)mg/L,對照組患者WBC、PCT、CRP 水平分別為(13.49±1.08)×109/L、(5.05±1.18)ng/L、(56.99±7.27)mg/L,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WBC、PCT、CRP水平分別為(7.49±1.36)×109/L、(1.52±0.41)ng/L、(42.58±4.49)mg/L,均低于對照組的(10.77±1.59)×109/L、(3.58±0.97)ng/L、(51.95±6.42)mg/L,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膿毒癥是臨床常見病癥,患者多因全身感染導致凝血功能障礙,發病率和致死率極高[4]。目前,針對膿毒癥的治療藥物主要為低分子肝素,具有起效快、注射方便、高生物利用度、可降低出血風險、改善血流動力學等優點[5]。肝素屬于一種天然抗凝劑,對于凝血功能障礙的治療具有較好的效果,同時其還具有抗炎、抗過敏功能,臨床治療效果顯著,低分子肝素較普通肝素更為安全有效,可增強內皮系統吞噬細胞功能[6,7]。
重癥監護病房的膿毒癥患者,疾病進展一般較為嚴重,凝血功能障礙癥狀已經發展到比較嚴重的階段,需要立即進行抗凝血治療[8]。針對重癥監護病房的膿毒癥患者,應用低分子肝素治療,藥物成分肝素鈉通過與抗凝血酶Ⅲ中的賴氨酸殘基結合,形成相應的復合物,從而抑制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聚集,發揮低分子肝素抗凝、抗血栓的功能[9]。這有利于改善患者凝血系統功能,顯著降低患者機體中有關于損傷血管內皮因子的成分,藥物作用力持久,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抗凝血作用顯著[10,11]。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1、2 周后,兩組患者PT、TT、APTT 均長于治療前,FIB 低于治療前,且治療1 周后兩組患者PT、TT、APTT 長于治療2 周后,FIB 水平低于治療2 周后;治療1、2 周后,實驗組PT、TT、APTT 長于對照組,FIB 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APACHEⅡ評分、SOFA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腦鈉肽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WBC、PCT、CRP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低分子肝素對重癥監護病房膿毒癥的治療效果顯著,臨床應用較好。
綜上所述,低分子肝素對重癥監護病房膿毒癥的治療效果顯著,臨床療效較好,不良反應發生率低,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