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羲
腦梗死又被叫做“腦卒中”,在所有腦血管疾病中最為多見,其死亡率及致殘率一直居高不下。并有年輕化的趨勢[1]。現階段,臨床在治療腦梗死的方法主要是及早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和溶栓、抗凝藥物。但是,因為適合溶栓的窗口時間只有幾個小時,所以許多患者在錯過窗口期后,即使治療很全面,仍會留下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所以,治療恢復期的腦梗死患者,改善其功能缺陷,是治療的重要步驟[2]。在中醫學中,將腦梗死歸為“中風”范疇。痰濕較多為主要病因,其證型多為痰瘀阻絡型。此次研究應用二陳湯合桃紅四物湯治療恢復期痰瘀阻絡型中風,探究其臨床應用價值,現詳細表述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6 月~2020年6 月收治的80例恢復期痰瘀阻絡型中風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52~75 歲,平均年齡(65.3±4.5)歲;病程10 d~8個月,平均病程(67.3±57.6)d;合并高血壓病34例,冠心病10例,糖尿病21例。治療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54~77 歲,平均年齡(66.5±5.3)歲;病程12 d~7.5個月,平均病程(59.7±60.1)d;合并高血壓病32例,冠心病11例,糖尿病2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中痰瘀阻絡型的標準。西醫診斷標準:腦血管病參照“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4]中關于腦血管病的診斷標準。通過頭顱CT或磁共振成像(MRI)確認診斷。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中老年患者,多合并腦血管病的相關危險因素,發病前可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發病后迅速出現局灶性神經功能缺失癥狀,并持續時間>24 h,頭顱CT或MRI顯示腦部缺血灶;病程1 周~6個月;辨證分型為痰瘀阻絡型;治療依從性好,未同時參加其他臨床試驗研究;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伴有其他腦部疾病的患者;②對本研究藥物過敏的患者;③伴有精神性疾病的患者;④伴有造血系統疾病的患者。
1.4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調脂、康復訓練、積極控制基礎病等。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二陳湯合桃紅四物湯治療,基本方藥:桃仁12 g、紅花15 g、當歸20 g、生地15 g、川芎10 g、白芍15 g、姜半夏12 g、陳皮6 g、茯苓15 g、炙甘草6 g、大黃15 g。若心神不寧,夜寐易驚加龍骨、牡蠣各25 g,珍珠母25 g;夢多加合歡皮20 g,夜交藤25 g,遠志15 g;煩熱不眠,急躁易怒加梔子15 g,柴胡15 g,牡丹皮15 g;心悸胸悶加瓜蔞12 g,薤白l4 g,郁金20 g。(以上中藥均來自于本院中藥房,按正規方法炮制)1 劑/d,水煎至300 ml(醫院統一煎服),分2 次早晚服。并囑患者在治療期間按時規律進餐,避免煙酒、濃茶、咖啡。兩組患者的療程均為1個月。
1.5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療效根據NIHSS 減分率判定[5],治愈:減分率>90%;顯效:減分率46%~90%;有效:減分率18%~45%;無效:減分率<18%甚至增加。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用自動血流變異測定法測定兩組治療后全血粘度、血漿粘度、纖維蛋白原,用免疫透射比濁法測定紅細胞壓積。③記錄兩組治療后NIHSS 評分,包括意識、上下肢運動、語言、共濟失調等11 項,總分0~42分,分越高神經功能越差;比較兩組BI 評分,包括日常活動能力和工具使用能力,總分0~100分,分數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好。④安全性觀察:記錄患者是否在試驗過程中出現不良反應。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的總有效率95.00%高于對照組的7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n(%)]
2.2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治療組全血粘度、血漿粘度、紅細胞壓積、纖維蛋白原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表2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NIHSS 評分、BI 評分比較 治療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BI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NIHSS 評分、BI 指數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NIHSS 評分、BI 指數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腦血管病主要分為出血和缺血性這兩大類,而腦梗死是因多種事件導致的中樞神經缺血,致使神經造成不可逆的傷害,以相應的缺血病灶的神經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的疾病[6]。中風的恢復期規定為從發病開始計算,直到10 d~8個月內的時間段。患者在度過急性期的危險階段后,其大多會留有半身不遂、言語謇澀、口舌歪斜等后遺癥。所以恢復期的治療,主要是通過合理的治療,緩解患者的上述癥狀,恢復一定的器官功能,延緩進一步的惡化趨勢。中醫考慮,中風其病機為本虛標實證,本是氣血陰陽虧虛,標是風痰火瘀。而現代人群主要以痰瘀阻絡型中風為主,所以治療以祛痰化瘀、活血通絡為主[7]。此次研究應用二陳湯合桃紅四物湯,進行治療。其中,二陳湯可健脾燥濕化痰。方中半夏可燥濕化痰,白術和茯苓可健脾化痰,天麻可平肝潛陽,陳皮可理氣祛痰。而桃紅四物湯既可養血又能活血,虛實同治。方中川芎可行氣活血,桃仁和紅花能活血祛瘀,丹參有舒經活絡的能力。良方合劑,可共奏祛痰化瘀、活血通絡之效[8]。有關試驗[9]證實,中風的原因可能和機體的炎性反應關系較大。炎性因子之中,比較多見的是超敏C 反應蛋白(hs-CRP),其可以誘發補體系統,從而加速分泌大量合成碎片,包裹在低密度脂蛋白周圍,導致其黏性增加,氧化能力加強,破壞管壁細胞,導致動脈粥樣硬化。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則屬于炎性細胞的合成物質,對神經的破壞能力較大,可突破血腦屏障,而濃度的變化可以決定其對神經系統破壞程度。白細胞介素4(IL-4)可以加速機體的免疫應答,從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中合成,既能誘發炎癥,又可以消除炎癥。但是前者的作用要大于后者的作用。所以其濃度增加會加速細胞的破壞。根據近代藥理試驗證實,桃仁、紅花和川芎都具有消除炎癥的功效,可以延緩細胞的破壞[10]。所以,二陳湯合桃紅四物湯可以降低中風患者中的炎性因子水平。此次研究證實,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使用二陳湯合桃紅四物湯,對于治療痰瘀阻絡型的恢復期中風患者,其臨床效果明顯。而且,二陳湯合桃紅四物湯能顯著修復中風患者的相應病灶的神經功能缺陷,增加其能力恢復的程度。考慮其機制,可能是因為多重手段可防止大腦缺血,并增加其再灌注的程度,防止腦細胞進一步損傷,保護大腦細胞和神經,從而改善其神經傳導能力,其相應的部位功能得到加強。血液的成分原因也是干擾腦部供血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如果血液過分濃稠時,其流動的阻力也上升,導致血液淤滯,增加梗塞的程度。而此次試驗的結果證實,其治療組的患者血液流變參數比對照組要明顯好轉。根據近代藥理試驗證實,川芎、白芍、茯苓可明顯改善其血液流變特性,減少血小板的聚集,預防產生栓子,能減輕小血管的血流阻力,改善其血液動力學。從本研究可見,治療組的總有效率95.00%高于對照組的7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全血粘度、血漿粘度、紅細胞壓積、纖維蛋白原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NIHSS 評分(8.73±1.28)分低于對照組的(12.38±2.16)分,BI 評分(73.31±10.68)分高于對照組的(56.63±11.63)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使用二陳湯合桃紅四物湯治療,可顯著改善恢復期痰瘀阻絡型中風患者的癥狀,其效果明顯,而且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