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急性腦卒中作為一種常見腦血管疾病,其發病率處于持續升高狀態[1]。急性腦卒中具有預后差、易合并并發癥等特征,如未能做好患者的康復管理,則可能形成吞咽功能障礙、偏癱等后遺癥[2]。早期康復治療主張于早期階段借助各種康復訓練措施加速患者的康復[3]。為確定該方法的價值,本研究主要針對57例患者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于2018年2 月~2019年7 月收治的57例急性腦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28例)和干預組(29例)。對照組男15例,女13例;平均年齡(57.2±11.2)歲。干預組男15例,女14例;平均年齡(57.0±10.9)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接受常規康復治療,即于病情穩定1 周后指導患者接受常規康復治療。
1.2.2 干預組 接受早期康復治療:于患者病情穩定24 h 后,立即給予患者康復治療。
1.2.2.1 臥床期治療 ①肢體擺放。參照患者病情給予其合理擺放肢體,變更體位。②關節活動度訓練。自急性腦卒中患者體征穩定起,結合患者的恢復狀況,按照由被動運動、助力運動向主動運動過度的順序,引導患者堅持運動鍛煉。③翻身訓練。按照2~4 次/d頻率,鼓勵患者自主進行翻身活動,以改善肌肉功能。④呼吸訓練。引導患者進行吹氣球訓練、咽部冷刺激訓練等,以改善其吞咽功能及呼吸功能。⑤電療干預。參照患者的神經功能,設置電療儀參數,持續通過電療刺激,修復患者的受損神經。⑥生物反饋治療:患者取坐位,上肢平放于桌面,保持放松狀態,將電極分別貼于患者上肢岡上肌、前臂背側肌群皮膚表面,參照患者的耐受程度設置刺激強度。囑患者于電刺激形成時,集中注意力。此外,常規采用針灸、作業療法等措施進行治療。
1.2.2.2 離床期治療 ①膝關節控制訓練。指導患者進行膝關節屈伸、外展等訓練,提升膝關節活動度。②重心轉移訓練。囑患者保持單腿站立20~40 s 后,將重心轉移至另一條腿進行鍛煉。③爬樓梯訓練。指導患者依據自身活動功能恢復狀況,進行爬樓梯鍛煉,以鍛煉膝關節、下肢肌肉功能。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及活動功能評分,治療前后生活質量及焦慮評分,治療前后C 反應蛋白水平。①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估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范圍為0~42分,分數越高說明神經受損越嚴重。②活動功能評分:采用簡式 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分法(FMA)評估,其中上肢運動評分總分為66分,下肢運動評分總分為34分,合計100分,分值越高患者的運動功能狀態越好。③生活質量評分: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74(成人用)(GQOL-74)進行評估,分值越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④焦慮評分: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進行評估,分數越高表示焦慮癥狀越嚴重,總分<50分為正常,50~60分為輕度焦慮,61~70分為中度焦慮,>70分為重度焦慮。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及活動功能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及活動功能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干預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低于對照組,活動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及活動功能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及活動功能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及焦慮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及焦慮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干預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焦慮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及焦慮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及焦慮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 反應蛋白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C 反應蛋白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 周后,干預組C 反應蛋白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 反應蛋白水平比較(,mg/L)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 反應蛋白水平比較(,mg/L)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隨著急性腦卒中患者規模的擴大,其康復管理工作逐漸成為人們的關注重點之一。結合既往經驗可知,急性腦卒中起病急驟,病情進展迅速,如患者的神經功能損傷未得到及時修復,則極易引發相關后遺癥,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4,5]。
關于急性腦卒中患者的康復治療時機,目前尚存一定爭議。常規康復治療主張于急性腦卒中患者病情完全穩定后開展康復干預。這種治療模式的理論依據為:急性腦卒中患者病情穩定后,各項體征處于穩定狀態,神經損傷波動較小,實施康復治療對腦卒中患者機體的刺激較小。
早期康復治療是一種新觀點,該觀點認為:于早期開展康復治療,更有助于提升患者的康復效果。在急性腦卒中患者的臨床治療中,早期康復治療方法是指于患者病情穩定24 h 后推行康復治療,借助各類康復措施刺激機體受損神經的修復,并改善患者的活動功能、吞咽功能。
在急性腦卒中患者的治療中,早期康復治療方法的應用優勢在于以下幾方面。①能盡快修復受損神經功能。早期康復治療方法自急性腦卒中患者病情穩定初期階段起實施康復治療,此時患者的神經功能受損程度較輕,且患者具備一定的自主修復能力,經重心轉移訓練、生物反饋治療、電療等措施干預后,患者多可獲得良好的神經功能修復效果。本研究證實:治療后,干預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9.16±3.25)分低于對照組的(13.05±3.81)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②可改善活動功能。活動功能障礙是急性腦卒中患者的主要表現[6]。相對于常規康復治療而言,早期康復治療可及時利用規律性、完善化的康復訓練體系,刺激患者的神經肌肉組織,為其活動功能的恢復提供支持。本研究證實:治療后,干預組活動功能評分(64.57±6.82)分高于對照組的(49.66±6.18)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③提高生活質量。腦卒中急性發作后,患者極易發生吞咽困難、眩暈、活動受限等癥狀,會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7,8]。常規康復治療由于推行時機較晚,雖然可避免因患者體征波動、病情進展帶來的風險,但由于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持續時間較長,其缺損神經修復難度較高,不利于患者恢復正常生活。早期康復治療模式則可借助早期性的康復治療、康復訓練等,改善患者的一系列癥狀,減輕功能障礙對患者日常生活的影響,幫助患者盡快恢復正常生活[9]。本研究證實:治療后,干預組生活質量評分(59.28±4.95)分高于對照組的(55.34±5.17)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④改善炎性損傷。急性炎性損傷是腦卒中的主要病理機制[10]。炎性損傷的持續,不僅會加劇患者的痛苦體驗,還可能影響患者的預后狀況。康復干預措施的早期開展可快速緩解患者的急性炎癥損傷,抑制患者的病情進展。相對于常規康復治療而言,早期康復治療的及時性特征使得生物反饋療法、電療等康復治療措施的作用可得到良好發揮,因此,早期康復治療緩解急性炎性損傷效果更加顯著。本研究證實:治療4 周后,干預組C 反應蛋白(7.90±1.57)mg/L 低于對照組的(11.36±2.58)mg/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⑤緩解負性情緒。腦卒中發病后,患者多因擔憂預后不佳、后遺癥等而形成焦慮情緒。相對于常規康復治療而言,早期康復治療是在急性腦卒中患者病情穩定早期階段給予患者康復治療,這種及時性的治療與患者的預期高度相符,可堅定患者的康復自信,減輕其心理壓力。本研究證實:治療后,干預組焦慮評分(44.31±4.26)分低于對照組的(49.10±4.72)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急性腦卒中患者的臨床治療中推行早期康復治療,能修復神經損傷,為患者活動功能的恢復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