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明鳳,顧江紅,盧森源,徐中軒
(遵義師范學院化學化工學院,遵義 563002)
配位聚合物(coordination polymers, CPs)是由配體與金屬離子或者簇通過配位鍵、氫鍵或π-π堆積等構建而成的晶態材料[1]。結構可控是該類物質的最大特點,通過優化合成條件不僅可使 CPs具有精致的結構和拓撲網絡,還可賦予其催化、分離、熒光、磁性等性能[2-5]。然而,CPs的制備受到金屬離子種類、配體結構、反應的酸堿度、溶劑組成以及溫度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鑒于此,CPs的合成面臨較大困難。所幸配體在制備過程中起關鍵作用,通過配體的選擇可實現目標CPs的合成[6-7]。而在諸多使用的配體中,苯羧酸類化合物骨架剛性,羧基配位點豐富,已與金屬離子組裝出大量不同結構的功能化CPs[8]。另外,咪唑衍生物種類多,配位模式可預測性強,與苯羧酸搭配反應,是合成CPs的重要途徑[9-11]。
鑒于此,本文選擇2,5-二甲氧基對苯二甲酸(H2DTA)與咪唑衍生物1,4-二(1H-咪唑-1-基)苯(1,4-DIB)以及1,3-二(4-甲基-1H-咪唑-1-基)苯(1,3-BMIB)反應合成CPs。H2DTA作為苯羧酸化合物,除擁有該類配體的優點外,所屬的兩個甲氧基還能增強配體與金屬離子的配位能力,是合成CPs的理想配體[12-13]。但到目前為止,H2DTA構建的配合物還很有限,非常有必要進一步深入研究。本文通過水熱反應制備出兩個具有半導體特征的配合物{[Co(DTA)(1,4-DIB) (H2O)]·H2O}n(1)和[Co(DTA)(1,3-BMIB)]n(2)。配合物1和2在水中有很好的穩定性,作為半導體材料在光照條件下可加快亞甲基藍的降解。
實驗中所用的2,5-二甲氧基對苯二甲酸(H2DTA)、1,4-二(1H-咪唑-1-基)苯(1,4-DIB)、1,3-二(4-甲基-1H-咪唑-1-基)苯(1,3-BMIB)和Co(NO3)2均為分析純。配合物單晶數據在Rigaku 003型 X射線單晶衍射儀上收集;粉末衍射測試在理學Ultima Ⅳ型粉末衍射儀上進行;熱穩定性數據通過Netzsch Sta 449F5熱失重分析儀獲得;固體紫外-可見吸收光譜和紅外光譜分別在Shimadzu UV-3600 Plus分光光度計和Agilent Cary660 FTIER紅外光譜儀上測得。
配合物{[Co(DTA)(1,4-DIB)(H2O)]·H2O}n(1)的合成:將H2DTA (0.022 g, 0.10 mmol)、1,4-DIB (0.025 g, 0.10 mmol)、K2CO3(0.018 g, 0.13 mmol)和5 mL蒸餾水依次加入23 mL的合成反應釜中,攪拌10 min后,再加入濃度為1 mol/L的Co(NO3)2水溶液0.15 mL。繼續攪拌10 min,密閉放入150 ℃的恒溫加熱箱中反應3 d。自然冷卻至室溫后,過濾得到0.020 g紅色塊狀晶體,產率為40%(基于配體H2DTA)。{[Co(DTA)(1,4-DIB)(H2O)]·H2O}n的元素分析結果(%):理論計算值(C, 55.40%; H, 4.66%; N 10.21%);實驗值(C, 56.08%; H, 4.52%; N 10.36%)。FT-IR 的主要數據(KBr壓片, cm-1): 3 410(b), 2 834(w), 1 572(s), 1 522(s), 1 405(s), 1 348(s), 1 300(m), 1 267(m), 1 132(w), 1 064(m), 1 027(m), 959(w), 835(m), 817(m), 730(m), 656(w), 606(w), 538(w), 489(w)。
配合物[Co(DTA)(1,3-BMIB)]n(2)的合成:配合物2的合成除配體1,4-DIB被1,3-BMIB取代外,其他條件與1相同。過濾得到0.032 g紅色條狀晶體,產率為60% (基于配體H2DTA)。[Co(DTA)(1,3-BMIB)]n的元素分析結果(%):理論計算值(C, 46.01%; H, 4.22%; N 12.57%);實驗值(C, 47.80%; H, 4.01%; N 12.12%)。FT-IR 的主要數據(KBr壓片, cm-1): 3 410(m), 3 120(w), 2 914(w), 1 603(s), 1 560(s), 1 497(s), 1 454(s), 1 399(s), 1 355(m), 1 287(m), 1 237(m), 1 200(s), 1 070(w), 1 020(w), 890(w), 810(m), 785(w), 736(m), 705(w), 649(w), 625(w), 538(w), 501(w)。
在Rigaku 003型 X射線單晶衍射儀上收集晶體數據。收集條件:295.2 K,λ=0.071 073 nm 的Mo-Kα射線,石墨單色器和ω變換掃描方式。數據經吸收校正后,在Olex2中用SHELXT-2014和SHELXL-2017軟件做結構解析[14-15]。用全矩陣最小二乘法對非氫原子坐標及各向異性熱參數進行精修,配體DTA2-上無序的甲氧基通過Part指令處理。配合物的晶體學數據及部分鍵長、鍵角見表1和表2。

表1 配合物1、2的晶體學數據Table 1 Crystal data of complexes 1 and 2

表2 配合物 1、2 的部分鍵長和鍵角Table 2 Selected bond lengths and angles for the complexes 1 and 2
單晶結構解析揭示配合物1結晶于三斜晶系的P空間群。每個不對稱單元包含一個Co(Ⅱ)中心、兩個二分之一片段的DTA2-、一個1,4-DIB配體、一個配位水分子和一個客體水分子。進一步分析配體的配位模式可以發現兩個DTA2-的配位模式不同。其中一個DTA2-配體所屬羧基的兩個O以螯合方式與同一個Co(Ⅱ)配位,而另外一個DTA2-配體的羧基只有一個O與Co(Ⅱ)配位。按照這樣的配位方式,來自DTA2-配體的三個羧基O與來自1,4-DIB配體的兩個咪唑N以及一個水分子共同構建出Co(Ⅱ)中心的八面體配位構型(見圖1(a))。該配位模式使得每個Co(Ⅱ)中心同時與兩個DTA2-和兩個1,4-DIB連接,形成二維結構(見圖1(b))。二維結構進一步通過π-π作用堆積成三維超分子框架(見圖1(c))。在該框架中,沿c軸方向的通道孔徑達到了1.2 nm×0.8 nm。在如此空曠的框架中,又加上DTA2-和1,4-DIB是比較纖細的配體,所以結構穿插就難以避免。進一步分析表明配合物1具有二重穿插結構(見圖1(d))。

圖1 配合物1的結構示意圖:Co(Ⅱ)中心的配位環境(a),二維框架(b),三維超分子結構(c)和二重穿插的結構(d)(對稱操作:a=1-x, 2-y, 1-z; b=1+x, 1+y, 1+z)Fig.1 Schematic illustrations for complex 1: coordination environment of Co(Ⅱ) (a), 2D layer (b), 3D supra framework packed by 2D layers (c) and 2-fold interpenetration 3D structure (d) (Symmetric codes: a=1-x, 2-y, 1-z; b=1+x, 1+y, 1+z)
不同于配合物1的三斜晶系,配合物2屬于正交晶系的Ibam空間群,每個不對稱單元由一個Co(Ⅱ)中心、兩個DTA2-的二分之一片段和一個1,3-BMIB配體組成。配合物2中的兩個DTA2-配體片段也呈現不同的配位模式。其中一個DTA2-配體的兩個羰基O也是與同一個Co(Ⅱ)中心配位,但另外一個配體的兩個羰基O則分別與兩個Co(Ⅱ)中心配位。這樣的配位模式構建出了一個二核的Co2(CO2)4單元(見圖2(a))。在Co2(CO2)4中,Co(Ⅱ)中心以八面體的構型與四個羧基O和兩個咪唑N配位。如果只考慮Co2(CO2)4單元和DTA2-配體,就得到一個二維的DTA-Co(Ⅱ)層(見圖2(b))。在DTA-Co(Ⅱ)層中,1,3-BMIB配體通過連接DTA-Co(Ⅱ)層中的Co(Ⅱ)中心,形了二維結構(見圖2(c))。該二維結構同樣經π-π作用形成三維超分子框架(見圖2(d))。每一個Co2(CO2)4單元通過四個DTA2-配體和四個1,3-BMIB配體與四個Co2(CO2)4單元相連,從拓撲的角度看可簡化為四連接的sql型網絡。

圖2 配合物2的結構示意圖:(a)二核[Co2(CO2)2]單元中Co(Ⅱ)中心配位環境;(b)二維DTA-Co層;(c)二維DTA-Co-1,3-BMIB層;(d)三維超分子結構(對稱操作:a=1-x, 1-y, 2-z; b=1-x, 1-y, z;c=1-x, y, 1.5-z; d=x, 1-y, 1.5-z; e=x, y, 1-z; f=1-x, -y, z)Fig.2 Schematic illustrations for complex 2: (a) coordination environment of Co(Ⅱ) center in dinuclear [Co2(CO2)2];(b) 2D DTA-Co layer; (c) 2D DTA-Co-1,3-BMIB layer; (d) 3D supra molecular structure (Symmetric codes: a=1-x,1-y, 2-z; b=1-x, 1-y, z; c=1-x, y, 1.5-z; d=x, 1-y, 1.5-z; e=x, y, 1-z; f=1-x, -y, z)
為檢驗配合物1和2的相純度,對收集到的產物分別進行X射線粉末衍射測試。如圖3(a)、(b)所示,配合物1和2的PXRD測試曲線與依照單晶結構模擬所得曲線非常匹配,這就證實所得產物都是其單晶結構所代表的純相。此外,為測試配合物穩定性,將配合物1和2在紫外(UV)光照射的水中浸泡10 h。再重復做PXRD測試時,發現所得粉末峰的位置和模擬曲線仍然匹配。說明即使在紫外光照射下,配合物1和2在水中仍然有很好的穩定性。為進一步了解它們的熱穩定性,在氮氣條件下對1和2進行熱失重分析測試。結果如圖3(c)所示,配合物1在室溫至150 ℃之間有一個大約5.95%的失重過程,這應歸咎于配位水分子和客體水分子的離去(計算值為6.05%)。繼續升溫發現在150~280 ℃范圍內沒有出現明顯的失重現象,顯示去除水分子的配合物框架在此溫度區間非常穩定。當溫度升高到280 ℃時,急劇失重現象出現,表明配合物開始分解。配合物2從室溫到250 ℃之間沒有明顯的失重現象產生。升溫超過310 ℃后,急劇的失重現象出現,配合物開始分解。

圖3 配合物1和2的粉末衍射圖(a)(b)以及熱失重曲線(c)Fig.3 PXRD patterns (a) (b) and TGA curves (c) of complexes 1 and 2
在固態紫外-可見光吸收譜中,配合物1和2在450~700 nm的可見光區域以及200~400 nm的紫外光區域都有兩個強的吸收帶(見圖4(a)和4(c))。此外,在配合物1和2的固體紫外-可見漫反射譜中,通過Kubelka-Munk (KM)法可確定它們的帶寬分別是1.60 eV和1.63 eV,位于半導體區域內(見圖4(b)和4(d))。

圖4 配合物1和2的紫外-可見吸收譜(a)(c)以及能帶圖(b)(d)Fig.4 Solid ultraviolet-visible sorption spectra (a)(c) and bandgap (b)(d) of 1 and 2

圖5 配位物1和2存在下(a)(b)和沒有配合物時(c)的亞甲基藍吸收譜及反應結果(d)Fig.5 Absorption spectra of the MB solution during the photo-degradation of 1 (a) and 2 (b), blank experiment (c) and photocatalytic results (d)
紡織和印刷工業中產生的廢水含大量的有機染料,直接排放將危害環境。對廢水進行處理,將所含染料轉化為無害的小分子產物是非常必要的[16]。而在光照條件下,一些半導體特性的CPs可加快染料的降解,為這類廢水的處理提供一條可選擇的途徑[17]。配位物1和2在水中穩定,又對紫外-可見光有較好的吸收能力。鑒于此,本文嘗試以配位物1和2為催化劑,亞甲基藍(MB)為模板染料來測試其對染料的光降解能力。將60 mg的配位物1和2分別加入60 mL的MB水溶液中(MB的濃度為2 mg/L)。在避光的條件下攪拌20 min,以便MB與配合物達到吸附-脫附平衡,然后在300 W汞燈產生的紫外光照射下反應,每隔30 min取樣一次。所取樣品經離心處理后,在島津UV-3600 Plus紫外分光光度計上測試MB的濃度。實驗結果揭示,相對于空白實驗,配位物1和2能加快MB的降解(見圖5(a)~(c))。經過3 h的反應后,分別有75%和66%的亞甲基藍得到降解(見圖5(d))。
在不同咪唑配體的作用下,羧酸配體H2DTA與Co2+反應合成出兩種不同結構的超分子配合物。其中配合物1具有單核的金屬離子中心,而配合物2是雙核的金屬簇。1和2在水中有較好的穩定性,作為半導體材料,可加快染料的光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