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靜
[摘要]隨著媒介融合的不斷推進,體育新聞的傳播也體現其獨特性。本文以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為切入點,從傳播渠道、傳播內容、傳播技術三方面分析融媒體背景下體育新聞報道的新亮點。就目前體育新聞報道的現狀而言,媒體在媒介融合中雖已搭建起標準化的技術和平臺架構、生產流程,但體制機制完善、人才隊伍建設、內容產品專業化和差異化才是其內涵式發展的真正要義。
[關鍵詞]媒介融合;體育新聞;融媒體報道;“十四運會”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人們越來越意識到信息對個人、組織和社會的重要性。作為文化事業和產業的組成部分,新聞對人類生活與社會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作為現代新聞傳播事業的組成部分,體育新聞除了具備新聞的基本特質,還具有自己的特殊屬性,如鮮明的專業性、強烈的沖突性、報道的國際化、采訪時間的相對固定性等。隨著媒介融合的不斷推進,體育新聞的報道觀念不斷更新,報道的思路與視野逐漸拓寬,報道的領域與范圍更加廣泛,報道形式也走向綜合化、多樣化。本文以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報道為例,探析媒介融合背景下體育新聞報道的亮點與困境。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體育新聞報道的特征
2021年9月,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以下簡稱“十四運會”)在陜西西安舉辦。如何利用融媒體做好體育新聞報道,“十四運會”作為體育界的一項盛事,給媒體人提供了一次珍貴的嘗試機會,也讓受眾看到了體育新聞報道的新亮點。
(一)渠道多元,全媒體矩陣實現了信息全面覆蓋
在全媒體時代,報紙、電視、互聯網平臺等媒體間互相融合和滲透成為常態,媒體可擁有多種媒介形態和傳播渠道。“十四運會”作為一項全國體育賽事,獲得央媒的廣泛關注,陜西本地主流媒體對賽事的報道也是不遺余力,如陜西本地的報紙、電視以及廣播媒體都進行了專欄報道。同時,傳統媒體衍生的眾多微信公眾號、微博號、視頻號等也紛紛參與其中。諸如西安發布、陜西發布等微信公眾號、微博和閃視頻等融媒體平臺以及各大新聞網站都設立了“十四運會”專欄,圍繞賽事進行廣泛宣傳。各大媒體發揮自身所長,進行富有特色的渠道整合,加大了媒體的傳播力度,擴大了受眾的覆蓋面。在賽后,陜視新聞、西安發布、陜西衛視等在抖音平臺又發布了“十四運會”精彩合輯,加大了該賽事的曝光度,實現了視頻資源的二次利用。
(二)內容策劃階段性特征明顯,專業和跨界生產更多內容
在“十四運會”開展過程中,媒體通過創造和利用賽事熱點充分曝光,提升和打造精品賽事的價值和形式。以閃視頻為例,其集中報道從2020年11月20日持續到2021年10月13日,報道的階段性特征尤為明顯。在“十四運會”還未開始之前,主流媒體的前期報道集中在場館建設、吉祥物的設計、宣傳歌曲的發布、志愿者培訓、圣火傳遞等內容,其中也不乏“講述·我與十四運的故事”之類的人物訪談,內容比較豐富;中期圍繞各類具體賽事進行集中報道;后期則以回顧賽事、放送精彩集錦等為主。傳統媒體作為報道主力,其采用的是典型的新聞報道手法,而新媒體的加入讓報道方式更為靈活,如視頻《十四運會動態體育圖標發布,可愛到你了嗎?》,該視頻契合了互聯網時代短視頻的傳播標準,采用新媒體的報道手法,即以豎屏搭配流行音樂,形式上更為活潑、生動,符合當下年輕人的喜好與短視頻時代的受眾接受習慣。總之,對“十四運會”的報道,媒體依據賽前、賽中、賽后不同階段的報道內容,把握賽事對內對外宣傳的側重點,構建行之有效的傳播模式。而受眾通過微信、微博、抖音等平臺的信息發布也增強了信息傳播的現場感,專業和跨界并存的模式強化了“十四運會”賽事對內的認同感與對外的辨識度。
(三)媒介技術提升畫面質量,帶來更好的視覺感受
隨著媒介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工智能已經深入新聞生產的全部流程,例如新聞素材收集、寫作、制作和推送,以及機器新聞寫稿也投入體育新聞報道。技術的發展不僅提高了新媒體產品的創新能力和生產傳播效率,在視頻制作領域也具有強大的優勢。“十四運會”的體育賽事轉播信號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制作,再將轉播權分給省級媒體,比如陜西電視臺等地方媒體。據了解,“十四運會”采用的是央視建設完成的大型A類轉播車,其制作能力和系統的擴展能力領先國際,且首次在“十四運會”嘗試8K直播。負責“十四運會”開幕式、閉幕式的導演梁冰表示,為“十四運會”閉幕式提供畫面的共有27個機位,其中22個機位由轉播車來提供,1路航拍機位,4路是從IBC返回來的景觀機位,包括主體育場、永寧門、小雁塔、延安寶塔山等地標性建筑,這些機位全面展現了“十四運會”開、閉幕式的盛況。這些畫面也會分發給持權媒體,由他們進行二次制作,并在各平臺進行內容播放。在新的媒介技術支撐下,體育賽事畫面的質量能夠得到有效保證,也給觀眾帶來更好的視覺感受。
二、體育新聞融媒體報道的局限性
相較于傳統體育新聞報道,媒介融合時代體育新聞報道的融媒體平臺架構、生產流程雖已搭建,但其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報道領域受限于傳播版權
體育新聞電視報道權一般分為三個部分,即新聞報道權、賽事集錦權和賽事實況轉播權。在“十四運會”報道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北京廣播電視臺、陜西廣電融媒體集團(臺)等14家為持權媒體。這些持權媒體可以拍攝現場比賽畫面,利用視頻資源來生產、制作、輸出新聞產品,供給不同的傳播渠道播出。但非持權媒體在畫面的拍攝和報道上就受到很多限制。例如,新華社陜西分社等非持權媒體在“十四運會”報道中,攝影記者可以進場拍攝比賽,文字記者可以在混采區采訪運動員,但是他們不能拍攝現場比賽視頻。體育新聞報道的傳播版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節約人力成本,保證畫面的拍攝質量,有效避免新聞產品的冗余生產。但在視頻生產、制作上,非持權媒體只能圍繞賽事本身或諸如運動員的后臺采訪等來做宣傳,其報道領域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報道形式與手法創新度不足
媒體融合的發展要求新聞產品在表達形式和呈現方式上與時俱進,由原先單純的文字、圖片轉向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全面融合,滿足受眾多方面的需求。但通過分析“十四運會”的相關報道,我們不難發現媒體在體育新聞報道的手法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包括新聞網站在內的諸多平臺對該項體育賽事的報道很多都是傳統媒體的復制版,在形式上以文字和圖片為主。例如,陜西電視臺推出的視聽融媒體平臺—閃視頻,在“十四運會”賽事的報道中,其發揮了電視媒體視聽結合的優勢,整合了本土的電視媒體資源,其傳播內容的階段性特征明顯,策劃意識較強。但經過內容分析也不難發現,這一平臺在整合之余創新力度較小。除了個別視頻符合豎屏時代短視頻的傳播要求,其他的內容生產基本屬于傳統電視媒體傳播內容的精簡版。作為融媒體平臺,閃視頻盡管擁有大量的視頻資源,但缺乏對短視頻的單獨創新,在本質上還需要為其他的傳播渠道做專門策劃。縱觀近幾年傳播效果良好的融媒體產品,它們往往綜合運用多種媒體表現形式,新聞作品不僅可讀可視,而且動靜結合,實現了從一維到多維的升級,滿足了受眾的多元深度體驗。因此,其他媒體在制作體育新聞融媒體作品時可加以借鑒,多采用動圖、H5等新媒體形式,努力提升體育新聞報道的互動性和趣味性。
(三)內容生產同質化現象嚴重
對體育新聞而言,互聯網的出現使得比賽的結果基本與報道同步,新媒體使體育新聞報道的速度得到提升。但同時,在媒介融合的大趨勢下,體育新聞報道的外延不斷擴展,其除了關注比賽本身,場上運動員的臺前幕后,包括運動員的個人生活、興趣、愛好等紛紛進入體育新聞報道的視野。賽場上越來越多的媒體開始關注花絮新聞,大到運動員的情緒宣泄,小到觀眾的微表情,記錄這些詼諧幽默的瞬間會讓觀眾在緊張激烈的賽事中感受到些許娛樂,也使得體育新聞報道更加立體飽滿。對細節的關注契合體育新聞報道的娛樂性,尤為適合當下短視頻的傳播,類似的花絮在短視頻平臺往往會獲得較高的點贊量與瀏覽量。但體育新聞報道在傳播的過程中也存在報道深度不足、內容同質化的情況。一家媒體的報道往往會引發大量的轉載和復制,如果專業媒體一味地追求熱點和曝光度,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有損專業報道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三、體育新聞融媒體報道的創新路徑
(一)加強媒體準入制度,發揮自媒體的作用
由于不同媒體從不同層面反映體育項目,其宣傳報道形式和反映的側重點也不盡相同[1]。電視報道權的存在對體育新聞融合報道而言,其在畫面上會受到很多限制。但在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傳播者”,現場觀眾一個30秒的小視頻在自媒體平臺一經發布就有可能引發轉載熱潮。這些夾雜個人不同心理、不同情緒的信息傳播盡管在專業從業者看來不夠嚴謹和專業,但其強烈的現場感拉近了信息與受眾之間的距離。因此,在體育新聞報道中,主流媒體的內容生產應廣泛聯合社會上有影響力的自媒體,可聯合使用現場觀眾提供的視頻畫面。另外,很多影響力大的自媒體賬號更是不容小覷。例如,《田徑大本營》微信公眾號的創始人竇雨佳是奧運會歷史上第一個以自媒體身份獲得田徑項目采訪資格的記者,該微信公眾號在田徑領域擁有非常強大的影響力。
(二)加強新媒體人才隊伍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2]。有學者在2020年曾采用半結構化訪談法,針對我國各層級主流媒體融媒體中心和部分新媒體展開網絡問卷和線上一對一訪談。調查結果顯示,在設有融媒體記者的主流媒體中,96.31%的融媒體記者都參與過新聞一線采編,要求融媒體記者具備“一專多能”的媒體占93.29%。但媒體融合的最大難點仍然是人才,人才培養和主力軍的團隊建設無疑是媒體融合的“阿喀琉斯之踵”[3]。在媒介融合浪潮下,傳統的體育新聞報道已無法很好地滿足受眾的多樣化需求,文字、圖片、視頻和動圖、H5等多樣化的媒介形式使得新聞產品多元化,“多棲型”記者成為體育新聞記者的新標準、新要求。隨著5G、4K、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新興平臺的涌現,體育新聞記者要熟悉新平臺、新業態、新技術,學習社交化、可視化的表達思維與傳播理念,提升自身全媒體素養。另外,在傳受合一的媒介生態下,專業性也成為區分非專業報道者與專業記者的重要標準。因此,媒體加快體育新聞融合媒體產品的創新步伐,需要加強隊伍建設和現有從業者的技能培訓,通過政策、績效等激勵方式提升其在體育新聞融媒體報道中的積極性。
(三)新舊交融,讓形式服務于內容
在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并沒有被削弱,衰微的只是傳統的傳播渠道。在內容生產方面,傳統媒體的專業性毋庸置疑。在融媒體時代,體育新聞記者應明確自己利用新聞報道工具的優勢:圖片可以提供新聞現場的視覺聚合信息,聲音能讓報道內容權威、可信、感人;圖表可讓數字和數據一目了然;三維動畫可以實現報道創意;視頻可以展示行動過程;鏈接可以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和語境信息。但所有的報道形式最終還是要服務于深層內容,文字在融媒體時代存在的重要價值就在于它可以展示充沛的情感和振奮人心的力量。例如,新華社是國際奧委會認可的官方國際通訊社之一,其每天的中英文文字體育報道都會被國際奧委會收錄,以作為歷史檔案留存。在新媒體領域,短視頻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傳播渠道,豐富了傳播形式,擴大了傳播影響力。但專業媒體的一大優勢在于深度,而不是淺嘗輒止,深度文字所呈現的獨特張力和思想深度、銳度也是其他報道形式難以企及的。因此,新舊媒體在融合過程中一定要發揮各自的優勢,注重不同傳播渠道的傳播側重點。
四、結語
在體育新聞融媒體報道中,技術是形式、內容是根本、融合是關鍵。任何技術的出現都是為內容服務的。因此,在融媒體時代,考驗的不僅是記者的文字、圖像后期制作能力,更是其策劃及思維能力。體育新聞記者對競技本身越了解,越容易把自己當體育迷,關心比分、點評戰術安排等。但是,要做好當下體育新聞的社會化傳播,體育新聞記者必須跳脫固有思維,在增加關聯領域知識儲備的同時,學會轉換視角,拉長報道視線[4]。傳統媒體除了要加強微信、微博、視頻號等平臺建設,也要發揮自己的特長,匯總、分析、深度挖掘體育信息,加強延伸性報道。擁有視頻資源的電視媒體則要摒棄長視頻截片段的簡單化做法,加強對短視頻的策劃和創新。
目前,體育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增強,傳播渠道多元化,傳播方式不斷創新,但虛假報道、花邊新聞等也隨之而來。在體育新聞報道中,傳統媒體的專業性無法取代,在媒體融合過程中,傳統媒體要緊跟時代步伐,發揮自身特長,加強專業隊伍建設,克服從業者的“本領恐慌”,使其掌握融媒體技術,在內容上精耕細作,以發揮專業媒體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孟國正,曹宗航,岳曉燕.美國大眾媒體視角下的超級碗:一項基于COCA語料庫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8(07):33-42.
[2]習近平.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N].人民日報,2016-02-20.
[3]曾祥敏.中國新媒體研究報告2020[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20.
[4]李麗,曹競.擴界、出圈、適配:體育新聞融合創新路徑[J],青年記者,2021(15):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