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莉莉
[摘要]在新冠肺炎疫情反復的局勢下,疫情防控成為長期且不可懈怠的任務。我國疫情防控成績斐然,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后疫情時代,如何巧用互聯網,做好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成為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本文基于后疫情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互聯網化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將思想政治工作與互聯網化二者相結合,有針對性地提出相關路徑,以期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作用,助力高校開展更為優質高效的思政政治工作。
[關鍵詞]后疫情時代;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互聯網化
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根本問題[1]。自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以來,疫情防控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從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現狀來看,我國疫情防控成績斐然,這得益于互聯網在疫情防控期間提供了維持社會運轉的基礎服務平臺[2]。在后疫情時代,大規模的人群聚集需要謹慎對待,迅速發展的互聯網設備極大地便利了人們的生產生活。各大高校采用的線下教育教學恰巧是一個人群聚集、緊跟科技的過程。對高校而言,學生往往來自不同的省份,生源地覆蓋面廣,這樣的情況使得高校大學生線下教學的疫情風險更高,防控任務更為艱巨,這也對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保證健康安全的校園環境,高校的疫情防控勢在必行,網絡科技的迅猛發展也使得學生的學習氛圍與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在后疫情時代,高校思政工作者如何利用互聯網進行優質高效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為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后疫情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互聯網化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新時代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在他們所面對的社會、生活、輿論環境等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引導大學生在后疫情時代建立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狀態的重點工作,各大高校的校園網絡是信息活躍的重點區域,也是新時代大學生獲取社會、日常生活等各種信息的重要載體。如何正確對待后疫情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互聯網化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
(一)線下課程時長減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作用凸顯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學生受到最明顯的影響體現在線下課程時長的減少。這主要是因為高校通常會根據國內疫情的最新情況來決定是否讓學生返校學習。如果疫情形勢不容樂觀,學校往往會推遲學生的返校時間,這使得大學生的線下課堂基本轉移到線上,教師通過互聯網,以線上教學的方式進行授課,滿足“停課不停學”的新要求。如果疫情形勢較為良好,學生在返校之后通常需要進行一段時間的隔離觀察來確保自身安全,這又進一步地縮減了學生線下課程的學習時間。而線上教學模式需要學生和教師適應各類線上相關學習平臺的操作,這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學生以往的學習習慣和教師的授課方式。
互聯網的出現使得師生關系的主客體發生了變化,教學模式不再是教師“一人獨居高位”的局面,二者之間的關系也逐漸模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成為高校做好大學生思政工作的重要因素。碎片化時代,學生獲取信息變得更加快捷,不再是以往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更加多維、雙向以及多元化地傳播信息,學生的個性化特點得到充分展現。但社會生活環境的多元變化對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堅定、社會公共道德與肩負責任的認識、自身身體健康的意識以及科學法治多方面的理解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在后疫情時代,大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對思想政治工作互聯網化具有重要作用,這同樣給各大高校的思政教育從業者提出了更為嚴峻的挑戰,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以及所處的環境越來越復雜[3]。
(二)學生課余時間增多,時事影響力增強
育人為本是我國教育的生命與靈魂,學生是處在發展中的人,有其自身獨特的一面。“第五大戰略空間”—互聯網已成為國家戰略中的一部分,它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當前,由于線下課程的減少以及線上課程的推廣,學生可自由安排的課余時間變多。該情況的產生主要是因為部分課程無法在線上展開而取消或延期,此外,線上課程的便利性使得學生不需要在往返教室的路程上花費時間,而因此所增加的課余時間使得學生有更多的精力與時間去獲取不同渠道或平臺的信息。由于互聯網自身所具有的特點,如信息傳播的廣度、速度與深度,導致大學生易受到近年來時事新聞的影響,例如“火神山”醫院的建設、河南特大暴雨災情、2022北京冬奧會等,不同的事跡與觀點引發大學生產生對疫情、生命、愛國等話題的思考,而這些內容及思考往往比傳統的課程教學更能影響大學生的三觀。加之各大高校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采取的授課方式使得大部分大學生在疫情防控期間未把思想教育與文化課學習放在同等位置上,也未認真學習,從而導致自身文化知識與思想提升的不足。
二、后疫情時代下高校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互聯網化的路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培養大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們帶來了諸多困難與挑戰,但在困難面前,我們要有視困難為考驗的決心,把挑戰當機遇的眼光,變被動為主動的勇氣。在疫情防控要求下,高校開展線下教學活動多有不便,而線上教學為思想政治教育開拓了新的教育形式,讓大學生拓寬自身的眼界和格局,使其能夠立足現實,線上教學有望成為提高思想政治教學質量的新契機[4]。
(一)善用科學技術,優化教育方式
得益于信息時代的發展,線上教學不受地域限制,師生通過移動設備即可開展教學活動,其上課便利性優于線下課程,同時部分平臺還支持課程錄制與回放,方便更多學生參與課程。首先,互聯網時代下,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更應借助網絡的優勢,不斷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覆蓋面,創新各具特色的操作便捷的網絡平臺,努力開發各色各樣的遠程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做到緊跟時代步伐。其次,線上平臺方便教師利用各種形式的數字教學資源,可以使教學內容更生動有趣,改變傳統課堂的刻板印象,提升大學生接受相關知識的興趣。在始終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時,教師更要積極發揮自身所具有的主導作用,不斷提高大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他們關注的實際問題為切入點。對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教師在教學中常常需要引用時事新聞、課程案例、黨史資料等材料,而其借助網絡數字資源能夠讓這些內容更加生動自然,同時這些資源在線上平臺引用便捷且易分享,方便對此感興趣的大學生進一步學習研究。在互聯網時代,高校對大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是重中之重,對教師而言,要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幫助大學生明確網絡行為的界限,并不斷提升自己的辨別能力,排除網絡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因此,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覺悟,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觀,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到因材施教。最后,教師要精心挑選合適的教學內容,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止于口中,其應摒棄說教式的PPT教學模式,做好價值引領工作,從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師要結合學生自身所具有的特點,制訂豐富的教育特色專題,避免單一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充分發揮線上教學的優勢,并及時進行反饋與評價,做到有效溝通、保證實效,以提升課堂吸引力。
(二)關注網絡輿情,緊跟時事步伐
現今,通過互聯網移動端應用軟件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早已成為各大高校慣用的方法。立德樹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其首要任務就是在理想信念上下足功夫。高校利用好互聯網來指導當代學生樹立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正確的思想觀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弘揚正能量,尤為重要。高校是網絡化非常發達的區域,其所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需要時刻保持鮮活性。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化不斷匯聚的世界,各種信息借助不同的平臺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我們對各種國家政策、熱點新聞的正確解讀尤為重要,而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塑造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課程,有責任在這紛亂的信息流中提高大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5]
高校教師要緊跟時事熱點,其只有不斷提高自身與時俱進的能力,才能夠引起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可以根據時事案例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不僅要鼓勵大學生先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踏實修煉自身品德,更要鼓勵大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國家大事的建設。時事案例的選取要側重國內外重點會議、國家政策導向以及其他相關形勢,譬如十九屆六中全會、“一帶一路”建設、“雙減”政策等,通過重點介紹其中的重要內容,分析其會帶來的影響和變化,幫助學生緊跟時事、獲悉國家大事,與時代一同并行。另外,在疫情防控期間網絡輿情較為復雜,大學生自身的媒介素養值得關注。如有需要,高校應及時分享官方消息,通過校園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及時發布黨中央最新的理論成果等與學生息息相關的內容,培養大學生主動學習相關理論的能力,并教育指導大學生在網絡上發布與轉發相關內容時要時刻保持審慎態度,避免成為謠言的制造者與傳播者。
(三)關注思想情緒,加強網絡監督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人們原有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各大高校的學生不論是學習還是生活環境都出現了明顯的變化。在疫情不容樂觀之時,很多大學生會感到緊張、恐懼、憤怒、難過、擔心等,這些負面情緒不利于大學生的身心發展[6]。在這種情況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應更關注大學生情緒心態的變化,引導他們建立穩定平和的心態。一方面,高校要引導大學生勇于并敢于接納自己產生負面情緒后有可能給學習生活等方面帶來的影響。另一方面,高校要及時分享新冠肺炎疫情實時動態,提醒學生注意與疫情防控相關的問題,避免發生瞞報行程、擅自提前返校等不配合疫情防控的行為;高校還要通過不斷地更新疫情信息讓大學生認識到疫情是客觀存在的,消極的心態對解決疫情問題沒有增益,更要讓大學生清楚地認識到,疫情當前,勇于擔當、堅定學習、服務社會、知行合一、遵紀守法對新時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同時,高校要提供心理健康咨詢的便捷途徑,讓有需要的大學生可以尋求心理援助,以避免自身情緒失控而影響學習生活等。
另外,各大高校要更加重視理論聯系實際教學的重要性,根據大學生所處的年級有針對性地進行思想上的引導,促使他們建立更強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服務意識,將人文思想與疫情防控教育二者相結合。針對即將進入畢業階段的高年級學生,高校除了要提醒學生按學業要求完成畢業相關事務,更要引導他們巧用互聯網,積極主動地關注與自身相關的就業信息,對低年級的學生,高校則要注重培養他們積極健康的心理素質,加強他們在網絡方面的認知教育,幫助他們做好符合自身需求的人生規劃;并對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思想問題進行及時的干預與管理,建立網絡輿情監控機制,創建帶有學生自身特性的文明網絡監督管理模式,以有效地應對互聯網中出現的不文明現象,引導學生正確使用互聯網,傳播弘揚正能量,從而凈化學生不健康的心理。
三、結語
在新冠肺炎疫情反復的情勢下,挑戰與機遇并存。處在后疫情時代的我們更需要在特殊時期不斷審視自我,筆者通過分析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互聯網化的路徑,更加證明利用互聯網自身特性來加強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社會生活環境的變化,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緊跟時勢,結合現實的具體情況,積極面對新的局勢;善于利用新的科學技術,勇于探索新的方式方法,不斷培養新時代大學生的政治意識;豐富課程講授的內容,保持線下線上課程的鮮活性;引導學生解決人生成長道路上的困難,最大限度地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我認同感;教師則要堅定自身的理想信念,在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同時為祖國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匡文波.數字平臺如何影響中國對外傳播:后疫情時代中國網絡媒體全球傳播的機遇與挑戰[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05):5-14.
[3]徐興華.互聯網時代增強高校思政課吸引力的基本點和著力點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21(02):76-81.
[4]楊樹榮,唐艷飛.互聯網視域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進路徑探析[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14):62-63.
[5]新華社.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EB/OL].(2019-03-18)[2022-01-21].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
[6]西南大學新學工創新中心課題組,孫楚航.新冠肺炎疫情對青年大學生影響研究:基于全國45所高校19850名大學生的實證調查[J].中國青年研究,2020(04):43-4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