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芝梅
摘 要 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因不合理生產生活行為造成的土壤污染已經威脅到居民身體健康和國家經濟發展。我國土壤污染的類型主要是重金屬污染,其他還包括有機物、放射性物質及病原微生物污染等,土壤污染類型多,防治難度大。為推動土壤環境健康可持續發展,通過對不同類型的土壤污染進行分析,提出了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土壤污染監測、制定土壤污染防控計劃、加強土壤環境保護宣傳及優化土壤污染治理措施等防治策略。
關鍵詞 土壤污染;危害;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X53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5.028
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過于注重短期利益而忽視長期利益,導致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土壤作為重要的資源在生態系統中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因生產生活而造成的土壤污染嚴重影響我國生態安全和人民健康,應采取嚴格的監管手段和科技方法,加強廢棄物排放和處置,保護我國的土壤環境安全。
1 ?土壤污染特征及危害
1)土壤污染不容易發現,具有隱蔽性。有害物質和土壤中的腐殖質相結合,雖然部分可以被土壤中的微生物降解,但是還有很大一部分不容易被降解,這些有害物長期在土壤中存在,很難從土壤中分離和排出。農業種植區的土壤受到污染后,土壤中的有害物經過生物鏈富集最終危害人類的身體健康。
2)土壤污染容易積累吸附。土壤本身具有一定的黏性,有害物進入到土壤中容易被吸附,從而造成有害物積累和影響范圍擴大。如很多金屬污染物長期積聚在土壤環境中難以被降解處理,對土壤的危害性很大[1]。土壤中的污染物不像大氣環境污染一樣具有較強的流動性,土壤污染一般具有區域性特征,不容易蒸發消散。
3)土壤污染具有不可逆轉性。去除長期積累在土壤中的污染物十分困難,普通的稀釋或者降解難以達到凈化的標準,而且經過降解后是否會產生二次污染也需要進行驗證。更嚴重的是,一旦土壤污染中的有害物積累超過一定限度,其危害便不可逆轉,嚴重影響我國土地安全。
4)土壤污染治理周期長。土壤污染隱蔽性強而且處理難度大,一旦發生污染,其修復和凈化在短時間內難以完成,一些污染嚴重地區的土壤修復甚至需要幾十年或者更長。
2 ?我國土壤污染現狀及類型
從2018年我國土壤污染統計數據看,我國土壤污染的類型主要是重金屬污染,其中最嚴重的是鉛、鉻、砷等污染,污染耕地面積超過11 950萬hm2,土壤污染形勢十分嚴峻。重金屬污染嚴重地區集中在工業區和礦山開采區,這些區域及周邊的土壤重金屬含量很高。除了重金屬污染以外,土壤污染還包括有機物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病原微生物污染[2]。
1)重金屬污染。城鎮工業生產中產生的廢棄物或廢液,處理方法不當或未經處理就排放,導致工業生產中的重金屬滲入到土壤中,經過長期積累超過環境分解能力導致重金屬污染。重金屬污染會導致耕地糧食減產,對農業生產帶來很大的損失。
2)有機物污染。農用化肥及農藥的種類選擇和使用方法不當導致大量有害有機物殘留在土壤中,經過長期積累導致土壤有機物污染。尤其是一些強毒性農藥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質,對土壤的危害極為嚴重,對農業發展和農產品安全帶來不利影響。
3)放射性污染。科研工作中一些物理、化學、電子實驗中使用的放射性元素處理不當就被排放,從而被土壤吸收,造成放射性污染。放射性物質會影響到土壤相關的生物鏈,容易導致基因突變疾病,引發癌癥、白血病、遺傳性疾病等多種惡性疾病,危害人類健康。
4)病原微生物污染。病原微生物主要來源于醫療廢水或廢棄物,部分生活污水或垃圾中也可能存在一定的病原微生物,這些污水或廢棄物中含有的致病微生物進入到土壤中,破壞土壤生態系統,導致土壤環境被污染。
3 ?土壤污染的防治難點
1)與水環境污染和大氣環境污染相比,土壤污染的防治難度更大。土壤污染具有更加隱蔽的特征,在癥狀表現上有一定的滯后性。要鑒別土壤是否受到污染,需要經過取樣、檢測分析對比及形成報告等程序才能判斷污染物類型、污染程度和狀況,而后續的針對性治理和修復方案制定、措施落實、修復效果評價等耗時更長,這些都增加了土壤污染防治的難度[3]。2)土壤污染防治措施復雜。土壤中的污染物有積累性的特征,而且污染物的類型多種多樣,需要采取針對性的技術方法來進行修復防治。而且土壤污染物大多經過長期累積,導致土壤污染呈現不均勻性,修復治理的方式和時間不統一,修復方案復雜[4]。
4防治土壤污染的舉措
4.1完善相關管理制度,加強土壤環境監管
只有從源頭上杜絕污染,才能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在當前的經濟發展形勢下,既要保證經濟產業的發展,同時也要保護好土壤環境。針對當前的土壤污染情況,應根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構建土壤防治工作體系,健全土壤防治管理制度,針對土壤污染情況制定合理的防治方案和修復辦法。各地區要對土壤環境的實際情況進行認真調研,掌握土壤環境各方面的信息,對威脅土壤環境安全的工業區域加強監管力度。政府部門要做好工業企業的科技引導和規范工作,對工業企業污染物處理工藝和設備的升級改造進行技術指導和政策支持,幫助工業企業加快完善技術配套設施。環保執法部門應根據法律法規加強重點工業企業的監管,嚴懲不達標污染物私自排放的行為,推動工業企業合法合規經營,從根源上減少污染物排放,避免土壤環境受到污染。
4.2加強土壤污染監測
土壤環境防治依賴于準確的土壤監測技術和檢測手段。加強對土壤污染的調查和監測,全面掌握土壤污染的狀況,結合調查監測的結果預測和評估土壤狀況演變趨勢,制定科學的土壤污染防治對策。目前,相關研究人員已針對土壤污染的情況建立了相應的土壤質量評價模型及評價標準,為土壤污染分析研究提供了有利條件。加強土壤污染監測,保證土壤環境處于可控狀態,盡可能在源頭端遏制污染物破壞土壤[5]。土壤污染監測部門和人員應加強技術技能培訓,認真學習國家關于土壤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和技術方法,依照最新的法律和標準開展土壤污染監測工作,構建日臻完善的土壤環境監測體系。
4.3制定土壤污染防控計劃
污染治理重在防控,應本著防患于未然的原則對土壤可能遇到的風險制定有效的防控方案。1)在農田灌溉水方面,應加強水質監測工作,在農業生產用水端加強用水安全,避免污染水進入農業種植區域,破壞農業土壤環境,保證農業生產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2)在農作物種植管理中,農業部門和環保部門應加強協作,落實改進農業投入物使用技術的推廣工作。加強農作物種植管理中的化肥、農藥選用和使用技巧培訓,避免農藥化肥選用不合理、使用過量的情況發生;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應積極推廣新型生態試劑,使農業生產管理中的投入物使用量降低;采用灌溉用藥一體化技術,節約水資源的同時減少化肥使用量,提高藥效;定期對土壤進行組分檢測分析,鼓勵使用生態肥、農家肥,改善土壤生態環境,提高土壤自凈化能力。3)在土壤污染治理方面,如果監測發現存在土壤污染情況,應立即制定和采取修復防治措施,優先采用生物降解的方式消除污染。在輕度污染區域利用特色植物、草被等對土壤中的污染物進行吸收,凈化土壤環境;對嚴重污染的區域,應及時封閉隔離,采取專業修復技術進行治理;加強林業工程建設,提高森林覆蓋率,改善環境、涵養水源,避免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
4.4加強土壤環境保護宣傳
當前,仍有相當多的人對我國現行的關于土壤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內容缺少了解,很多人甚至對破壞土壤環境的違法違規行為渾然不知。為了更好地提高民眾的自覺性,應對土壤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進行廣泛宣傳,如在工業區、居民區、學校和景區等人群密集的區域設立宣傳點,利用周末、節假日等時間對民眾進行土壤環境保護內容的宣傳。通過加強宣傳教育,提高民眾的環境保護意識,明確公民的義務,增強公民保護環境的責任心,營造良好的土壤環境保護氛圍。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在土壤環境保護宣傳教育過程中可積極運用新技術、新手段,利用新媒體和網絡的力量加強土壤環境保護宣傳的覆蓋度和滲透力,提高宣傳教育效果。
4.5優化土壤污染治理措施
需要借助科學的技術和措施防治土壤污染、修復土壤環境,目前,廣泛采用的修復和防治方法有物理法、化學法、生物法和自然法。1)物理法中比較典型的是熱修復技術和電動修復技術。熱修復技術是通過加熱來分解土壤中的污染物,起到凈化土壤的效果;電動修復技術的效率更高,修復周期更短,因此是更常用的物理技術,在重金屬污染治理中應用較多。2)化學法中比較典型的是改良劑技術和淋洗技術。對于土壤污染中的重金屬污染及一些放射性污染,可采用淋洗技術進行修復,該方法原理簡單、方法簡便、成本低廉,比較適用大面積土壤污染的修復治理;改良劑技術需要進行長時間的檢驗,應避免二次污染或者修復不徹底的情況發生。3)生物法是利用特殊植物對土壤中的污染物進行吸附,或者利用特殊的微生物菌群加速土壤中的污染物降解,利用生物治理補控制污染物的危害。4)自然法是采用科學的土地耕作和管理制度來保持土壤環境系統的生態平衡。如農作物輪作制度利用農作物與土壤環境的關系來改善土壤環境,調節土壤中營養組分和微生物組分平衡,不僅可以改善土壤環境,而且可以減少農作物的發病率,提高農作物生長速度;在農業生產中,應盡量避免塑料薄膜的過量使用,采用循環利用的方式減少塑料制品對土壤環境的破壞;在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中,要加強綠色生態型藥劑的推廣使用,避免強毒性、對環境有害藥劑的不合理使用,避免土壤環境受到污染。
4.6加強對土壤廢棄物的處置
1)加強環境監管。依托嚴格的監管手段規范廢棄物的排放,對工業企業進行排放物的監管,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進入土壤環境的概率,引導和鼓勵企業提高廢棄物的循環利用率;在工業區建立統一的廢棄物或廢水處理廠,采用科學分類的方式及合理的廢棄物或廢水處理工藝對其進行處理,強化廢棄物或水資源的回收利用率,避免廢棄物或廢水對土壤環境的危害。2)加強農業投入物管理。對農業生產中的化肥、農藥、添加劑等投入物進行科學管理,如采用減量增效技術,減少投入物使用量;優先采用生態有機型肥料和農藥,避免過量使用工業合成的肥料和藥劑,保持土壤環境的自然修復力和微生物的生命力;定期對土壤環境的健康狀況進行調研分析,通過對土壤成分各項指標的檢測及時發現問題,采取科學的方式對土壤環境進行管理。3)加強對土壤污染的生態修復。重金屬污染是土壤污染的重要類型,對土壤環境的危害性大,應加強重金屬污染修復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利用植物對土壤中的重金屬有害物進行吸附降解,實現污染區域的土壤環境修復,起到改善水土、凈化空氣、調節氣候的多重功效。根據地區的土壤組分檢測分析結果確定土壤中各污染物成分的濃度含量,選擇具有強吸附或強降解能力的植物以達到最佳的土壤修復效果。如可采用蜈蚣草對土壤中的砷進行吸附,蜈蚣草的根系和枝葉對砷具有很強的存儲能力,而且砷元素對該植物的生長影響小,在降低土壤中砷含量方面具有較強的優勢;印度芥菜有吸附土壤中鎘元素的能力,紫云英、香草等植物也能吸附土壤中的重金屬物質,對土壤環境有凈化修復能力。通過篩選特定的植物品種進行種植,改善和凈化當地的土壤環境,起到較好的土壤修復治理效果。
5 結語
土壤是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旦受到污染將帶來深遠的負面后果。應從源頭上加強監管,在過程中科學防控,利用科技手段和方法提高土壤污染的防治能力,社會各界應齊心協力保護好土壤環境,為我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安全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于平,盛杰.土壤污染治理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J].山西農經,2019(23):85.
[2] 李玘.我國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及治理對策[J].江西農業,2019(6):65.
[3] 涂序文,胡建標,陶國華.淺談土壤污染成因及防治技術措施[J].南方農機,2020,51(5):5-6.
[4] 倪曉坤,封雪,于勇,等.典型固廢處理處置場周邊土壤重金屬污染特征和成因分析[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9,38(9):2146-2156.
[5] 張靜.淺析土壤污染現狀與防治措施[J].農業與技術,2020(11):130.
(責任編輯:趙中正 ?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