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輝


摘 要 鄉村振興是實現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戰略,其關鍵在于優化農村創業環境,培育壯大創業群體,激發農村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返鄉農民工創業與鄉村振興之間存在著密切的互動耦合關系。近年來,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為返鄉農民工創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以期望理論為指導,從效價與期望值2個維度構建返鄉農民工創業意愿的分析框架,提出了從營造創業環境、增強風險防范能力、加強創新創業培訓、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策略來提升返鄉農民工的創業意愿。
關鍵詞 鄉村振興;返鄉農民工;創業意愿;期望理論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6.044
新型職業農民是推動我國農村各項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而新型職業農民創業則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國辦發〔2015〕47號文件中,從制度層面對建立多層次多樣化的就業創業格局進行了部署,積極引導新型職業農民返鄉創業,各地政府普遍建立起分管領導牽頭、相關職能部門參與的工作推進協調機制,大力支持新型職業農民創辦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但在實踐中,必須深入考慮農村發展前景對于農民的吸引力,從創業效價、創業成功的期望值來分析新型職業農民返鄉的創業意愿,不斷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的創業動力和意愿。
1 概述
2018年5月,全國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現場會上提出,目前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普遍面臨帶頭人不強、骨干人員數量不足等人才短缺問題。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培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和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造就更多的鄉土人才。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有效提升農業農村科技水平和新型職業農民技術水平、培育鄉村發展新動力,在科技創新的基礎上,強化農業科技創新有效供給,從而實現農業農村的高質量發展[1]。隨著我國脫貧攻堅任務的全面完成,鄉村振興成為目前“三農”工作的重點,返鄉農民工創業能帶來一些新的業態和技術,有效推進鄉村的全面振興和繁榮。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明確提出了支持返鄉農民工創業的5方面政策措施。1)降低返鄉創業門檻;2)落實定向減稅和普遍性降費政策;3)加大財政支持力度;4)強化返鄉創業金融服務;5)完善返鄉創業園支持政策。此后,各部門都在積極推進農民工返鄉創業政策的落實,不斷優化返鄉農民工創業的生態環境。根據國家統計局和農業農村部的統計,截至2021年底,全國已登記家庭農場300多萬家、農民合作社225萬家、縣級以上龍頭企業9萬家。
與我國廣袤的農村地區相比,創業群體的數量及其比例依然偏低,創業意愿不強。在各地政府部門積極為返鄉農民工出臺支持其創業的各項鼓勵性政策的背景下,分析該群體的創業意愿仍然低下的原因,除了分析相關政策的效應外,還需要進一步從創業效價、創業成功期望值2個維度分析農民創業意愿的發生機理,從而為返鄉農民工創業意愿提升制訂出可行的策略。
2 研究設計
2.1 期望理論
20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維克托·弗魯姆提出了該理論,并認為只有當人們預期到他們的行動會給個人帶來既定的成果,且該成果對個人具有吸引力時,個人才會采取特定的行動。因此,某項行動的激勵程度取決于努力后取得成果的價值與實現該目標可能性概率的乘積,表示為M=V×E。其中,M代表激勵力,是人們感受到的激勵程度;V代表效價,是人們對于某一預期成果或目標的重視程度或偏好程度;E代表期望值,是人們對通過特定的行為活動達到預期成果或目標值的可能性的概率判斷。
依據期望公式,如果將激勵力、效價與期望值僅僅做簡單的高低切分,效價與期望值的乘積有以下4種結果:M(低)=V(低)×E(低);M(低)=V(低)×E(高);M(低)=V(高)×E(低);M(高)=V(高)×E(高)。弗魯姆認為,只有當效價與期望值同時高,才會促使人們采取行動。期望理論發生作用的機理,如圖1所示。
人們總是通過一定的努力達到預期目標,如果人們主觀認為通過自身努力達到預期目標的概率較高,就會產生行動的信心;人們總是在取得績效后得到獎勵,如果取得績效后能獲得合理的獎勵,就會產生行動的熱情;人們總是希望自己獲得的獎勵能滿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需要滿足的程度越高,工作動力也越強。
2.2 分析框架
從個體層面來看,返鄉農民工創業需要在觀念和角色定位上發生轉變,由過去的“單純的打工者”變為“自主創業者”,這是一個個體內在質變的過程。因此,可以借鑒期望理論,從創業效價、創業期望值2個維度構建返鄉農民工創業意愿的分析框架(如圖2所示),從中了解返鄉農民工自主創業過程中內在質變的運作機理。
返鄉農民工創業的大前提是創業風險可控,而創業意愿的高低則取決于創業期望值和創業效價。根據期望理論,只有在創業期望值和創業效價都同時高時,才會出現創業行為。創業期望值的大小可以通過個人的經濟資源、技術資源、人力資源和社會資源衡量,創業效價可以通過經濟收入、社會地位、情感寄托和發展空間衡量[2]。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成果是創業者依據目前環境可得的一種預期機會成果,作為個體,他們會在返鄉前后對地區進行橫向比較,如果比較結果有利于在農村地區返鄉創業,創業意愿就會付諸行動。
3 返鄉農民工創業的現實困境
返鄉農民工創業是一種將其自身放在家庭、社會、經濟背景和其他因素下做出的關于個人發展的綜合考量[3]。在現實生活中,有諸多因素制約著返鄉農民工的創業意愿。
3.1 防范和抵御創業風險的能力不強
創業是創業者對自己擁有或可掌控的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從而創造出更大經濟或社會價值的過程。需要創業者從項目選址、項目選型、資金籌集、項目推廣和項目運營等方面做好部署和籌劃,尤其是防范創業過程中可能產生的風險[4]。從現實情況來看,大多數返鄉農民工對整個創業項目運營管理缺乏系統認知,創業資金多來自于自身多年務工積累、親朋好友借款。因此,返鄉農民工通常會選擇創辦小規模的創業項目。
3.2 創業基礎條件優勢不大
與農村留守勞動力相比,在創業基礎條件上,返鄉農民工的優勢也不明顯。1)從知識和能力上看,二者的學歷層次都是接受過初中或高中教育;2)在人力資源方面,受制于小農經濟的視野,團隊合作意識都不強;3)在社會資源方面,常年在外打工會導致外出務工群體在家鄉的社會資源逐漸流失。面對現有的農村資源,如果選擇農產品為創業突破口,以返鄉農民工在農業生產方面的知識和技術技能的儲備,根本無法破解農產品“增產不增收”的困局。如果選擇與自身外出務工經歷相關的開店辦廠創業,則在建設用地審批、廠址選擇與規劃、廠房建設、設備引進、生產經營管理和勞動力雇傭方面存在諸多難題。
3.3 創業主動性和團隊合作意識偏弱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亞當斯的社會比較理論指出,人們對報酬的滿意程度是一個社會比較過程,滿意的程度不僅取決于絕對報酬,更取決于相對報酬。在外出就業和返鄉創業的選擇上,農民工決策群體會從經濟收入多少、收入穩定性程度、工作強度大小和社會保障程度等方面進行社會比較,然后做出理性選擇。隨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企業用工需求的大量增加,為農村青壯勞動力外出就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相對于內陸省份而言,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就業機會更多、薪資待遇更高、社會保障體系更為完善,使得一部分具有較高技術水平的農村青壯勞動力漸漸失去了返鄉創業的意愿和動力。且創業是一種復雜綜合的活動,需要通過創業者團隊進行資本合作、技術合作、信息分享等才能取得好的成果。但現實困境是,外出打工者受制于自身閱歷和知識的不足,對于信息共享、利益共享、協同創新等還沒有更多深入的思考,團隊主動合作意識不強[5]。
3.4 對返鄉地區未來的發展缺乏足夠信心
城市務工收益高于農村種地收益是農民外出務工的基本原因,也是農民為了追求更高生活質量的現實訴求。在進城務工的經歷中,農民工必然對所在城市的交通基礎設施、生活設施、子女教育和醫療保險救助等方面有較為直觀的印象,也會形成對自己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因此,他們會將鄉村和城市進行橫向比較,同時也會對鄉村多年來的一些變化情況進行縱向對比,然后做出未來人生規劃的選擇。在農村青壯勞動力流出嚴重的農村地區,由于經濟實力不強、GDP增速不高,多年來農村、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情況沒有根本性的變化,同時外出務工的城市在這些領域的變化較快,必然會造成他們返鄉創業的意愿不強。許多經濟落后的鄉村地區出現的“鬼村”“空村”,其原因就是本地農民舉家外出打工遷移的結果。
4 提升返鄉農民工創業意愿的策略
依據構建的返鄉農民工創業意愿分析框架,可以從創業期望值和創業效價2個維度來提升返鄉農民工的創業意愿。具體來說,有以下4點策略。
4.1 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提升返鄉創業意愿
為了提升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意愿,必須在鄉村地區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1)地方政府部門應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與資源稟賦,制定鄉村未來發展的規劃,讓返鄉農民工了解鄉鎮未來的產業布局、交通建設、水利建設和網絡通訊設施建設等,增強其返鄉意愿。2)地方政府應組織專家深入研究本地區農產品市場供需結構,及早規劃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產業類型,并出臺相關政策支持創業。3)營造濃厚的創業氛圍,在農村地區加強對創業活動的宣傳,讓創業者成為受人尊重的公眾人物,提升其社會地位和影響力,努力營造尊重勞動、尊重人才、尊重創業的良好氛圍[6]。如:通過現場報告交流會、電視直播等平臺,邀請創業成功代表介紹創業經驗;組織有創業意愿的群體到創業成功代表所在企業參觀交流,激發返鄉農民工創業意愿的內驅力。同時,在農村地區樹立“創業典范”“創業先鋒”,孕育創業的良好社會輿論氛圍,讓返鄉農民工獲得創業成功預期的成就感、自豪感,從而激發出敢于創業的勇氣。
4.2 增強風險防范能力,降低創業失敗憂慮
返鄉農民工創業意愿低,究其原因在于以下4點。1)對創業過程的風險缺乏正確認知;2)創業項目缺乏科學選擇;3)對創業項目的預期收益缺乏科學預測;4)企業運營管理知識和能力欠缺。要提升返鄉農民工的創業意愿,必須提升其風險防范意識,做好創業風險控制管理,增強其創業信心。1)地方政府部門可以考慮成立專門的“返鄉創業輔導中心”,組織專家為返鄉農民工定期開展相關創業培訓活動,并讓專家為有意愿的創業者在項目選址選型、資金籌集、項目推廣運營等方面提供風險防范的建議和措施。2)應拓寬返鄉農民工創業融資渠道,加大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完善鄉村金融服務體系,解決其創業資金籌集難的問題,增強其返鄉創業的底氣[7]。3)為鼓勵返鄉農民工在農村主導產業領域的創業發展,可以考慮成立“鄉村創業救助救濟基金”,規范創業救助救濟的對象和條件,減少返鄉農民工對于創業失敗的憂慮。
4.3 加強創新創業培訓,增強返鄉農民工創業能力
返鄉農民工雖然有多年在城市務工的經歷,也掌握了一些技術和管理理念,相對于農村留守群體而言,思維和視野也更加開闊,但距離返鄉創業所需的條件還有一些距離。因此,需要地方政府部門組織力量開展創業培訓工作,使大多數返鄉創業人員能夠接受系統的創業培訓學習。1)可以增強返鄉農民工的職業技能、風險防范意識、團隊合作意識,提升其自身的綜合素養和能力。2)通過創業培訓,進一步拓展返鄉農民工的視野、鍛煉其商業思維,結合自身優勢找準未來可能創業的方向和領域,勾勒出創業的藍圖和愿景。3)通過創業培訓,宣傳地方政府部門的發展規劃,解讀相關創業支持政策,進行返鄉農民工創業需求的調查分析,增強返鄉創業信心。4)通過創業培訓,加強有創業意愿的返鄉農民工群體的溝通聯絡,搭建起未來創業所需的社會人脈網絡,提高其創業成功的期望值[8]。
4.4 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強化“鄉愁”情感依托
為持續推進鄉村振興工作、加快農村現代化建設,必須提高農村地區對返鄉農民工創業的吸引力。1)地方政府應通過鄉村規劃和治理,不斷完善鄉村地區的公共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活條件和環境,增強農村地區生活的舒適度。2)通過推行美麗鄉村建設,在義務教育、醫療救助、文化娛樂及生態環境等方面加大投入,不斷提高農村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改善鄉鎮醫院的醫療條件和水平,提升返鄉農民工對未來鄉村創業的效價。3)人們都有“家”文化、“根”文化的情結,對自己青少年生活的地區都有一份逃不開的情愫。地方政府部門可以通過媒體宣揚本地區的鄉土文化,喚起外出農民工的“鄉愁”。對于步入現代化、工業化文明的人來說,“鄉愁”是一種文化的存在,這種文化記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的心理和行為,增強人們對家鄉的眷戀,從而提高其“落葉歸根”和返鄉創業意愿[9]。
5 結語
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作為鄉村建設的主要力量,其創業意愿的高低關系到我國農村未來的長遠發展。作為一個獨立的經濟人,創業意愿取決于創業的效價和創業成功的期望值。為此,需要解決新型職業農民創業中的現實困境,在農村地區營造創業氛圍;增強新型職業農民對創業風險的防范能力;加強創新創業培訓,提高其創業經營能力;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提高其創業效價和創業成功的期望值,有效激發其創新創業的動能。
參考文獻:
[1] 郭芷青.河南省農民工返鄉創業問題研究[J].生產力研究,2021(1):96-101.
[2] 陳國生,李海波,喻琨,等.返鄉農民工創業選擇的影響因素及城際差異實證研究[J/OL].經濟地理:1-11[2022-02-2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3.1126.k.20201214.1646.004.html.
[3] 王彥青.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實踐困境及其政策與理論反思[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20,22(4):81-85.
[4] 曹宗平.農民工返鄉創業風險的衍生機理與治理研究:基于從眾效應與風險識別能力維度[J].廣東社會科學,2021(3):16-25.
[5] 王輝,朱健.農民工返鄉創業意愿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機制研究[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6):79-89.
[6] 文豐安,盧藝.農民工返鄉創業與鄉村振興的聯動機制:邏輯前提、堵點及疏通路徑[J/OL].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1[2022-02-2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54.C.20210630.1601.002.html.
[7] 王曉剛.中部地區農民工返鄉創業與鄉村產業振興互促聯動研究[J].農村.農業.農民(B版),2021(12):16-18.
[8] 趙利梅,張鳳,易曉芹.鄉村振興與農民工返鄉創業的雙螺旋耦合機制研究:以四川省平武縣GB村為例的實證分析[J].農村經濟,2020(12):49-57.
[9] 劉婕.鄉愁對農民工返鄉創業行為影響的實證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21.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