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文毅
摘 要 鄉村振興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鄉村振興根植于縣域,依托于農業農村資源,農民在鄉村振興中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因此農民可在縣域鄉村振興中發揮主體作用。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和意義及農民主體作用的時代內涵進行闡述,并針對縣域鄉村振興中農民主體作用的發揮提出尊重農民意愿、強化政策支持、加強素質培訓、形成引導機制、克服缺陷不足及提升農民能力等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 鄉村振興戰略;農民;主體作用
中圖分類號:F321.42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6.048
2018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這代表著我國新農村建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目標是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勝利,并實現我國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到2050年,我國農村建設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目前,我國鄉村振興已取得初步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已初步形成。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過程中,農村是主戰場,農業是主攻點,農民是主力軍,只有充分尊重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地位,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才能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
1 鄉村振興戰略及農民主體地位
1.1 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及其意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國計民生,“三農”問題的解決是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必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黨中央、國務院相繼頒布了《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和《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等綱領性文件,統籌安排了鄉村振興戰略,足見我國對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視程度。我國是農業大國,目前我國鄉村人口超過了6億人,全國土地總面積的94%以上屬于鄉村地區[1]。我國農村過去長期處于貧窮落后的境況,因此農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更加強烈和迫切。分析現實可知,由于我國長期實行城鄉分治的二元治理結構,廣大鄉村在經濟、文化、醫療、社會治理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長期和城市地區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城鄉差距對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已造成了嚴重阻礙。因此,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化解現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克服城鄉發展不均衡的重要途徑,同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意義深遠。
1.2 農民在鄉村振興戰略中主體作用的時代內涵
農民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主體作用可在鄉村政治、社會、文化及生態等諸多領域體現出來,其主體作用的內涵主要包含2個層次。1)農民是鄉村振興戰略最主要的利益主體。從價值觀層面來說,共產黨人要實現、維護和發展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因此為億萬農民謀幸福、為鄉村發展聚動力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最高價值追求。而縣域鄉村振興是把農村改革發展成果讓全體農民共享,讓農業發展前景無限光明,讓農民成為光榮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廣大農民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2]。2)農民是組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行為主體。從方法論的視角來看,鄉村振興戰略要把廣大勞動農民充分組織起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依托農民的智慧和力量,實現我國農業的轉型升級,實現農村生態環境的改良,并在農村地區建設鄉風文明體系,使鄉村治理得到最大程度的優化。
2 鄉村振興中農民主體作用缺失的表現
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如果不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政府完全大包大攬,就會使“等、靠、要”的不良思想在農民中大行其道,使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被邊緣化。目前,鄉村振興中農民主體作用缺失主要體現在4個方面。
2.1 自主性不足
自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各級政府都在落實和部署這一偉大戰略,而多數農民對鄉村振興戰略缺乏全面深入的認識和理解,一些農民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其自主意識和具體行動極為缺乏。
2.2 自為性不足
目前,農民在征地拆遷、土地流轉和宅基地使用等方面缺少自主權,其自我的發展與提高短期內很難實現,導致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缺失自為性。大部分農民認為農村建設是政府的責任,甚至把自我建設的責任也推給了政府。
2.3 能動性不足
在農村實際建設中,農民很少參與和自身利益不相關的事情,不愿積極參與并配合鄉村振興的大局,在鄉村建設中嚴重缺乏主觀能動性。
2.4 獨創性不足
要想更好地實現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就需要因地制宜創造出適合本地區發展的模式,這是鄉村振興戰略得以落實和推行的關鍵。但當前部分農民缺乏創新意識,經常把其他村莊的成功經驗生搬硬套到自身的發展中,沒有結合本地的具體情況對符合本村建設的方法和模式進行創新,使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無法發揮出來[3]。
3 發揮農民在縣域鄉村振興中主體作用的意見和建議
3.1 尊重農民意愿,優化農民主體作用環境
在縣域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過程中,要尊重農民意愿,優化農民主體作用環境。1)在全社會達成共識。協調處理好政府主導與農民主體作用之間的關系,充分尊重農民主體權利,要讓農民自主選擇、參與和評判涉及自身利益的村級重大事務,使他們的知情權、建議權、決定權和監督權得到充分的保障。2)使農村基層治理架構向廣大農民延伸,使農村基層黨組織和村民自治組織建設得到進一步的強化,并對農村帶頭人隊伍建設加大支持。在面積大、人口多的行政村,為進一步強化村級組織管理,應把基層黨組織和村民自治進一步向下延伸,所有的自然村落都要建立村民小組和黨小組,并在村一級行政單位建立村民鄉賢理事會和志愿者協會,對村民自治和公共管理起到很好的配合作用。3)保證農民利益訴求反饋溝通途徑的暢通。應在廣大農村全面建立農民意愿與組織決策對接機制,在農民當中培養黨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提高廣大農民的政治話語權和影響力,營造寬松和諧的外部環境,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
3.2 強化政策支持,落實農民主體作用保障
1)保證農民主體作用政策扶持的持續性和穩定性,從國家層面破除城鄉二元發展體制機制障礙,出臺相應的政策和規定。縣級政府要頒布適合本區域的涉農扶持政策,使國家層面的鄉村振興政策本土化和具體化,同時涉農政策必須保持自己的持續性和穩定性,為政策的實施和調整預留緩沖期。2)保證政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要對牽涉土地管理、規劃、物權的政策法規及時進行調整和完善。進一步加大農業補貼力度,將農業直補由按土地面積補貼轉變為按產量補貼,確保補貼效能的充分發揮。進一步落實農產品價格補償制度,尤其要對綠色生態農產品加大成本補貼力度。推動農村“放管服”改革向縱深發展,確保涉農扶持政策落地生根,補貼和扶持資金要及時到位,防止政策和資金扶持流于形式[4]。3)涉農扶持政策必須進一步普惠和透明。政策的普惠性就是要避免大量涉農扶持資金投向集中,還要全面降低項目獲得成本,把項目的扶持效益充分發揮出來,要加大對扶持資金使用的監督,使扶持政策和資金的使用規劃、申報和評審過程實現全公開。
3.3 加強素質培訓,提高農民主體作用能力
1)全面落實職業農民培訓計劃。各地應充分利用自己的培訓資源,建立縣級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機構,并制定自己的培訓課程,組織農民到經濟發達地區參觀學習,借鑒他們的先進經驗。2)全面落實農村黨員干部輪訓計劃。以鄉鎮為單位展開農村干部輪訓工作,全面提高他們的政治素質和工作能力,使其在鄉村振興中充分發揮引導和示范作用。3)全面落實農民綜合素質提升計劃。按照村規民約提高農民道德素養,把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下去,加大廣大農民的法律培訓力度,鼓勵他們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權利。4)全面開展培育新鄉賢計劃。將新鄉賢培育和基層黨建工作緊密結合起來,為鄉賢文化的培育提供平臺,以鄉情引導新鄉賢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3.4 形成引導機制,強化農民主體作用責任
1)建立農民參與決策機制。在縣級地方政策措施制定的過程中,應充分聽取農民的意見建議,將農民自身意愿與政府意志結合起來,把縣域鄉村振興的部署落實為農民的自覺行動。2)建立相關的利益聯結機制。引導農民把土地承包權作為自己的股份入股,成為集體經濟的股東,推動農民積極參與現代農業建設,鼓勵農民投資農村基礎和公共設施建設,對村民自行發起的小型農業項目,由村級集體和農民合作組織優先安排完成。3)建立農村獎懲機制。在農村積極開展各種評優表彰活動,樹立農民參與縣域鄉村振興的自信心和榮譽感,為縣域鄉村振興提供持續的精神支持。同時,要建立相應的懲戒約束機制,針對農村實際建立村規民約,在廣大農村地區把良好的家風、村風和民風全面建立起來。
3.5 克服缺陷不足,樹立農民主體作用信心
為使縣域鄉村振興戰略更好落實,就要克服目前的缺陷和不足,全面樹立農民對鄉村振興戰略中主體作用的信心。1)不斷提高農民收入。全面落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現代農業運行機制在廣大農村全面的建立起來,使農民資產性收益不斷增加,使所有的農民都可從土地中獲得收益。2)進一步壯大村級經濟。對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形式、途徑進行探索,進一步推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加大鄉村公益性設施的資金投入,樹立農民積極參與縣域鄉村振興的信心。3)進一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設計和制定村級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加大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的支持力度,推動農村“廁所革命”進一步發展,加大農村“空心房”整治力度,全面落實鄉村村莊清潔規劃,實現農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5]。4)推動農村社會事業進一步發展。特別是要加大對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的支持力度,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公平化,進一步發展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農村居民養老保險制度,鼓勵廣大新鄉賢鼎力支持家鄉的鄉村振興。
3.6 提升農民能力,深入發揮農民主體作用
在縣域鄉村振興路徑實施中,農民是最關鍵也是最主要的主體,在實踐中必須充分依靠農民、引導農民、教育農民、組織農民來積極參與鄉村建設。在發揮農民主體作用時,最主要的是提高農民自身的能力,為農民提供強化自身生產能力、管理能力的途徑,培育懂技術、會經營、能管理的高素養農民群體。相關部門可通過教育培訓、宣傳引導、典型樹立或邊干邊學的方式,指引農民對鄉村振興形成全方位的認識,并且能自覺參與鄉村事務決策及監督活動。在實踐中需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增強農民的責任意識,促使其可以自覺承擔起鄉村振興責任。
要進一步發揮出鄉村集體經濟組織統籌協調的作用,改進村民會議、村代表會議等形式,發揮出村民自治的作用,指引農民為鄉村重要決策、規劃提出意見。同時,要對農業服務形式進行改革創新,強化農業服務企業、農業集體經濟組織的社會化服務能力,通過服務更好地帶動農村發展。此外,需要對利益聯結機制進行完善,明確在鄉村振興中,企業、村集體、合作社及農民等在利益鏈上的所占份額,做到各方面良好配合,以此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使其可以深入參與鄉村振興事務。
4 結語
充分發揮農民在縣域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既是以農民為中心發展觀的集中體現,又是鄉村振興戰略在縣域經濟發展中落實的客觀要求。因此,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落實,保證鄉村振興戰略在縣域社會經濟發展中行穩致遠。
參考文獻:
[1] 高昕,莊少峰.發揮農民主體作用 服務鄉村振興戰略[J].決策探索,2018(2):70-72.
[2] 汪倩倩.鄉村振興中發揮農民主體作用的理論來源探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7):335-337.
[3] 黃旭丹.實現鄉村振興必須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J].中國科技投資,2019(3):273.
[4] 張斌,曲海燕,吳國寶.如何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基于社區主導發展實踐的經驗與啟示[J].農村工作通訊,2019(10):38-42.
[5] 陳韻.切實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J].上海農村經濟,2018(7):16-18.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