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藝丹
摘 要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推進,多元主體參與農村治理成為必然趨勢。目前,農村治理面臨著多主體參與農村治理觀念尚待轉變、平臺建設不完善、主體間協同度有待提高等困境。提出通過優化多元主體參與協同結構、打造多主體協同共治平臺、制定并實施激勵政策、重塑農村治理文化建設方式等途徑,提升政府、村干部、社會組織、村民等主體參與農村治理的積極性和系統治理的效率。
關鍵詞 鄉村振興;農村治理;多主體;協同
中圖分類號:D422.6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5.050
農村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基礎,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農村面貌煥然一新,廣大農民需求也呈現出多樣化、個性化的發展趨勢。農村經濟社會環境的改變給農村治理工作帶來了重大的影響,傳統的村支部書記和村主任二元主體治理結構已無法完全勝任新階段下的農村治理工作。因此,多個主體相互合作,共同參與農村治理,成為滿足村民多樣化需求,提高農村治理效率,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默F代化農村建設目標的重要途徑。
1 多元主體在農村治理中的作用
多個主體共同參與農村治理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環節,不同主體具備不同的資源優勢,在參與農村環境、教育、養老、住房等公共事務中所發揮的作用也不盡相同,由點到面、多元共治的農村治理格局初見成效。
1.1 政府是農村治理的主導者
政府在農村治理中發揮了政策供給、制訂規則等作用。不同層級政府的作用力度、解決問題范圍及職責等是不同的。中央政府制定宏觀政策及農村治理總目標;地方政府根據中央部署,提出符合當地實際發展的中觀經濟目標及行動計劃并監督計劃的實施;基層政府是政策、措施的具體執行者,發揮了協調各部門利益關系、動員其他主體、協調各主體間矛盾等作用。現階段,政府在農村治理中的地位應高于其他主體,處于治理的核心位置,其職責是向農村提供公共服務并進行有效管理。政府通過制定公共政策和制度,對農村整體的公共服務進行統籌安排,如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投資建設,同時對服務的標準、范圍、質量、收費標準等進行監管。
1.2 村干部是農村治理的核心力量
村干部身處基層治理一線位置,是農村建設的骨干力量,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宣傳者、貫徹者和執行者[1]。村干部是村集體發展的領頭人,需發揮自身能力,瞄準市場發展動向,依托當地優勢資源,帶領村民增收致富。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推動當地農產品結構轉型升級。結合實際,推動鄉村旅游、特色農產品加工等具備當地特色的產業發展。同時,村干部還承擔著維護地方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重要責任,是新時代構建現代化農村治理體系中最重要、最基礎的領導力量。
1.3 農民是農村治理的主要力量
要尊重廣大農民意愿,激發廣大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農民是農村的主要勞動力,是農業生產和農業發展的主力軍,既是農村治理的對象也是治理的主體。受傳統觀念影響,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后,農民更愿意留在當地工作。近年來,逐漸擴大的“農民工回流潮”為農村發展提供了人力資源支持。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才能激發農村發展的活力與內生動力。
1.4 社會組織是農村治理的重要輔助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鄙鐣M織是連接政府和農民的重要橋梁,能夠作為基層政府的合作者,具有輔助解決其治理資源不足、治理能力欠缺等問題的作用。社會組織來源于人民,因此,最了解人民,能滿足農民多樣化的需求,在培育農村人力資源、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推動農村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培育和發展服務于農村建設的社會組織是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1.5 企業是農村治理的強大助力
企業是用商業的手段解決社會問題的市場主體。企業為城市和農村搭建了相互交流的平臺,農產品、勞動力等資源可通過企業在城市和農村之間流通和流轉。農民可在這個平臺出售高品質的農產品,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解決農村產品積壓、過剩的問題;城市居民可通過這個平臺直接購買所需的農產品,節省購買成本和時間。同時,企業在農村環境治理、產業發展等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環境治理過程中,在政府的支持下,相關企業通過特許經營的方式參與農村垃圾、污水等治理項目,有效改善了農村居住環境。勞動密集型企業是吸納大量低收入群眾就業的重要載體;食品企業通過就地深加工農產品,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商貿企業幫助農民的農產品走出鄉村,流向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2 多元主體協同參與農村治理的困境
多元主體共同參與農村治理,是創新基層治理新模式、凝聚各方力量推動鄉村振興的關鍵環節。由于我國歷史上缺乏民主自治的傳統,實際農村治理中仍是政府發揮著決定性作用,多元主體共治尚存在諸多困境。
2.1 治理觀念尚待轉變
我國自然村落是個傳統的“熟人社會”,村民更傾向于擁護自己熟識的、有威望的人治理村中各項事務,在參與社會治理過程中,大多數村民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且組織合作意識較低[2]。隨著農村機械化的普及,農村生產力水平得到了明顯提高,農村耕地得到有效利用,解放出來的勞動力大部分選擇進城打工,部分地區農村“空心化”情況嚴重,村民對于參與村集體建設動力不足。盡管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后,出現了農民工“回流”現象,農村人力資源質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農民工返鄉后參與農村治理的意識仍有待提高。農民接受政治信息較少、利益渠道狹窄、組織文化水平不高,加重了他們在村級事務管理中的無力感,最終導致被動或主動依附于村干部等其他主體。
2.2 平臺建設不完備
隨著各種國家政策的出臺,農村治理主體多元化逐漸為人們所認識和接受,但是各主體參與程度存在明顯差異。目前,農村治理中村“兩委”仍是主導力量,農村話語權仍掌握在村“一把手”手中[3]。政府在農村治理中仍占主要領導地位,村民、社會組織等其他主體參與度較低,既無力參與鄉村行政工作,又無力把握市場運轉情況,在農村治理中發揮的作用較小。因此,急需建設多主體參與治理平臺,充分發揮各主體的優勢。
2.3 協同度有待提高
多元主體協同參與農村治理的機制尚不完善,缺乏明確的規劃與職責范圍,存在發展目標不明確、出現問題相互推諉等現象。各主體之間缺乏有效的信息溝通渠道,相關信息無法及時共享,矛盾得不到有效、及時解決,導致主體之間溝通成本增高,信息的不對稱導致治理效率偏低[4]。農村社會基層治理的監督比較薄弱,協同治理效果評估的不透明影響了人們與治理主體之間的信任感,增大了不同主體之間的隔閡。受傳統村落理念的影響,“熟人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村社會的發展。此外,隨著城鎮化的發展,農村居民之間、村莊之間的溝通和互動減少,多元主體參與治理的外部動力略顯不足。
2.4 制度不完善
我國在推進農村社會治理現代化過程中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法規,但是這些法規條文比較零散,并且現有法規中存在一些硬性的、不符合實際的情況,尚未形成有關農村治理的專項法律法規。法律保障的不足,制約了多主體協同參與農村治理的長效性,阻礙了農村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進程。此外,當地基層政府對于社會組織和村民參與農村自治的態度不同,部分地方政府能夠很好地支持社會組織參與、鼓勵村民自治;但是也有部分基層政府對社會組織信任度不夠,或對社會組織過度關注而導致社會組織的自主性降低。社會組織自主性和獨立性一旦降低,就無法真實、公平、公正地反映社會問題。當前,我國農村社會組織的發展水平仍然處于初級階段,對于農村社會組織管理尚未形成統一有效的管理制度,這種松散的組織管理方式不利于農村社會組織的發展,也制約著社會組織參與農村社會治理能力的提升。
3 對策建議
3.1 重塑農村治理文化建設方式
農村的治理文化制約一直是阻礙治理方式創新的重要因素。由于農村人口文化水平相對較低,長期的文化漠視導致文化缺失,最終造成文化素養難以提升的局面。因此,要改變人們對農村治理的固有理解,不能一味地進行文化輸入,而要從改變人們對農村治理文化的認識入手,使人們體會到接受除政府和村干部之外其他社會組織或企業治理所帶來的益處,認識到自身在農村治理中能發揮的作用[5]。可通過舉辦講座、拍攝短視頻等方式傳播多元主體治理的文化,培養共同治理的文化意識。政府和社會組織發揮引導作用,強化村民的參與意識,逐步改變人們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激發人們參與本地治理的積極性。
3.2 打造多元主體協同共治平臺
依據本地資源優勢打造多元主體協同共治平臺,因地制宜開展農村治理工作。按照“政府引導+多方參與”的思路,培育一批社會組織和企業,著力挖掘社會資源,增強農村自身“造血”功能。按照“政府引導+社會化運作”的原則,搭建多類型的互助平臺,通過農村優勢產業項目推介會等活動形式,以平臺為載體,助力當地產業品牌推廣,積極引導企業參與項目贊助,構建互助共贏的農村發展格局。打造多元主體協同共治平臺,積極推進各主體協商、互動的常態化,通過協商平衡不同主體之間的利益,共同促進鄉村產業振興。
3.3 優化多元主體參與模式
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積極探索多元主體參與協同治理的主體模式和運行方式,優化多元主體參與協同治理的組織結構。發揮政府領導作用的同時,需充分調動社會組織、企業和村民參與協同治理的積極性,構建政府引導、多方力量共同參與的新時代農村治理主體結構。在多元主體參與農村治理的規劃建設中,應下移治理重心,調動基層社會組織、村民的積極性,利用基層社會組織,在村民的支持下,構建“網格化”治理體系,從社會共治的角度處理各主體之間的關系,實現主體平等、相互合作、協同高效的多元主體協同關系。加強不同主體成員的資本、業務和治理參與,進一步挖掘現有的農村本土人才,包括管理人才、農業技術人才、創新人才等。同時吸引更多的外部人才參與農村建設,如鼓勵大學生返鄉創業、通過招商吸引更多涉農企業或鄉村旅游企業入駐等。
3.4 重視農村社會資本積累
農村的資源除了土地、勞動力等經濟資源外,還存在著社會資源,即農村特定的社會網絡和人際關系也可成為農村社會資本,包含號召力、威望、村規民約等。一個村子社會資本存量越高,表明該村誠實、忠誠、信任度越高,村民之間建立的社會網絡越緊密。高水平的合作、信任、互惠、公民參與能提高村集體的凝聚力,有助于解決村集體在發展、治理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
3.5 制定并實施激勵政策
要明確劃分各主體的職責、權利與義務,通過制定可操作性強的政策來清晰劃分政府、村干部、社會組織、村民之間的權力和責任邊界,明確各個主體參與農村治理的領域,如環境治理、教育等方面。1)制定評價標準,定期對各主體參與農村治理效果進行評價;2)積極制定相關優惠政策吸引本地在外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建立一套完善的吸引外地務工人員參與農村治理的良性機制;3)對當地的文化能人、經濟能人給予一定的激勵,成立農村治理顧問團,為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建言獻策,并對參與農村治理的各主體進行監督。
4 結語
農村治理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工程,其治理能力提升的核心在于整合社會資源,加強對鄉村自主性社會資源的挖掘,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社會治理之中,形成多元主體互動融合的長效治理機制。農村治理需要政府的宏觀調控、市場的強大助力、廣大農民的大力支持及社會組織的深度參與,在此基礎上形成各主體共同合作、相互協同發展的治理體系,為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 張玄,李彬.農村宅基地多主體耦合聯動探索[J].經濟研究導刊,2021(9):13-15.
[2] 高健,康毓佳,王美珍.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的困境與成因探析[J].法制與社會,2019(14):124-125.
[3] 李丹陽,張等文.駐村干部和村兩委的協同治理[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0(6):98-107.
[4] 徐珂璠.多主體協同治理下鄉村振興生態環境建設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21,46(7):143-147.
[5] 查浩然.多元共治下的農村治理能力研究[J].河南農業,2021(12):36-37.
(責任編輯:劉寧寧 ?盛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