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偉
摘要:防范中蒙邊境草原入境火政治性強、敏感度高、政策界限嚴,黨和國家高度關注,已不單純是防火行動,更是一項政治任務,處置稍有不當,將涉及到國與國之間的利益關系,甚至引發國際爭端。
關鍵詞:防范;中蒙邊境;入境火
2021年4月19日,蒙古國蘇赫巴托省草原火災再次侵擾中蒙邊境線,威脅我國錫林郭勒盟地區,我國出動600余人奮力撲救,最終將草原火阻截在邊境隔離帶以北,確保我國草原安全。
春秋兩季,受地理位置、氣象因子、植被條件以及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中蒙邊境一線防火滅火工作壓力極大。如何應對處置邊境草原火災是需要我們長期面對和不斷研究探索的重要課題,這里結合入境火特點,談一談防范入境火的幾點思考。
一、入境火特點分析
通過對入境火進行全方位信息采集、系統分析,得出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
(一)歷史特點
自2000年以來,有記載的邊境地區發生火災27起,其中重特大火災8起,直接經濟損失達數億元,且歷次火災給國家草原生態資源和駐地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極大損害。
(二)氣候特點
受蒙古氣旋和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邊境地區春秋季節大風天數多達100天以上,占防火期日數的70%,最大風力可達10級,極端大風天氣占防火期日數的25%,導致位于上風口的蒙古草原火直接威脅我方境內草原和重點林區安全。
(三)地形特點
中蒙邊境線長達3700余公里,其中草原邊境線1098公里,丘陵地邊境線850余公里,山地邊境線1752公里,有520多公里的易過火國境線,無法機耕開設隔離帶的沼澤地14處。中蒙邊境一線地形呈“西低東高”走勢,邊境線以西的蒙古國境內為典型的草原地形,地勢開闊平坦;位于邊境線東南側我方境內興安盟地區以高山為主,平均海拔為1210米,白狼地帶山峰海拔高度多在1500米以上,少數在1700米以上,易形成上山火;位于邊境線南側我方境內錫林郭勒盟地區以草甸為主,常年受西北風的影響,極易受到入境火的侵襲。
二、防范入境火的主要方法
針對中蒙邊境一帶地形復雜、植被茂密的特點,加之入境火政治敏感、關注度高、撲救難度大的特殊性,要求我們在防范入境火時,需根據火場態勢采取積極高效的對策、運用具體有效的戰法,以求在最短時間、用最小代價換取最大成功。
(一)開設隔離,建立防護屏障
邊境防火隔離帶是指為減少邊境地區境外火的燒入和境內火的燒出,保護國家森林草原生態資源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在陸路接壤的地區,通過機械翻土等手段開設的具有一定阻火能力的防火隔離帶。開設邊境防火隔離帶主要是針對草原地區邊境線,通常由各地防火指揮部統一組織,森林消防隊伍作為配屬力量,充分發揮專業特點,協助完成開設任務。作業實施時,可采取機械開設與跟進清理相結合的方式,也可采取機械化單獨作業的方式,由全地形越野車加載犁地機、刮地耙等設備組織實施;針對丘陵地邊境線,可利用自然地形開設隔離帶,高地應當開設在陰坡,谷地開設在平緩地段,避免順溝、順山侵入;針對山地邊境線,可采取陡坡點燒、峽谷機耕、林草結合部人力開設防火隔離帶等方法,清除可燃物,阻隔境外火;針對沼澤地、鞍部、陡峭山地等特殊地形的邊境線,應采取兩端阻隔、中間加寬或繞開險段、開設復線等方法開設隔離帶。
邊境防火隔離帶的開設一般在每年秋季進行,寬度不少于100米,重點地段加寬至200~300米。邊境防火隔離帶通常開設在人煙稀少、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邊緣地區,由于基礎設施條件較差,作業環境惡劣,部分地段無法達到規定的阻隔寬度,一些重要地段、敏感部位的防火線仍需進一步加寬,為防范中蒙邊境入境火建立第一道防護屏障。
(二)依托點燒,加強防范堅盾
合理依托防火隔離帶和邊防巡邏路組織實施點燒,是有效防范中蒙邊境入境火的堅強后盾,是變被動為主動的重要手段。結合邊境防火線,可主要采取依托隔離帶向外點燒、依托隔離帶向內點燒和點對點點燒三種方法。
依托隔離帶向外點燒,就是科學預判入境火發生地域和時間,依托防火隔離帶,有計劃有組織地向蒙古國方向實施點燒,降低蒙古國火災入境的概率;依托隔離帶向內點燒,就是針對部分地域防火線無法達到規定寬度,易發生過火的情況,利用邊境防火線,向我方一側組織點燒,增加防火線寬度,避免造成更大損失;點對點點燒,就是在大火入境時,將防火線合理劃分為若干地段,每個地段相向或相對組織點燒,清理防火線兩側可燃物,增強阻火能力。
在組織點燒時,需注意以下四點:一要分析天氣情況,準確判斷風力風向,確保點燒區域處于可控范圍之內;二要周密勘查火場情況,掌握火情動態,科學計算點燒時機,既要達到滅火效果,又要減少資源損失;三要實施統一指揮,明確各部(分)隊任務,避免出現因職責不清而引起的跑火、漏火現象;四要對重點地段實施重兵把守,隨時處置由氣象引起的突變情況。
(三)力量前置,筑牢穩固長城
科學的力量布控,是有效防范中蒙邊境入境火的穩固長城。我們利用理論研究與實戰檢驗相結合的探索方法,得出了防范中蒙邊境入境火的力量布控手段。
1.靠前駐防
進入防火期,通過戰區勘查,對中蒙邊境線周邊全面了解,劃定火險等級區域,依托森林消防隊伍或各地專業撲火隊伍作為第一梯隊部署到等級較高的重點地域進行駐防,確保一旦需要,能夠迅速抵達、投入行動。分析近年來成功阻截入境火的案例,有25%的火災是由先期到達的駐防分隊及時進行處置,有效避免小火釀成大災。
2.沿線布控
在火險等級較高的情況下,將各地半專業隊或軍警民隊伍作為第二梯隊前置到原第一梯隊駐防區域進行備勤,第一梯隊力量前移至邊境線上,采取機動巡護的方式,以分隊為單位,徒步、車載反復巡邏,觀察天氣動向,做好隨時撲滅入境火小股火勢的準備。
3.集中用兵
在火災多發頻發天氣或大火即將入境的情況下,將第二梯隊力量前移至邊境線與第一梯隊會合,后續增援力量實施機動向邊境線集結。通常情況下,入境火火尾部分在境外燃燒,火頭兩翼突入,總體發展趨勢為東、西、南三個方向,根據這一特點,可在火頭發展的主要方向,集中優勢力量和精良裝備實施阻截,先控制火頭,后撲打余火、清理火場,確保不發生復燃。
三、結語
兵家有言:“主動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御”。對中蒙邊境火,防范與阻截是有機統一的,目的都在于盡快實現戰術合圍,徹底消滅入境火。因此,如何有效利用防線防范和阻截入境火是滅火行動應考慮的重點。
參考文獻:
[1]韓朝斌,張洪順.中蒙邊境火的防范與阻截[J].森林防火,2001(02):42-44.
[2]李喆,鄭威.邊境阻擊——興安盟森林支隊堵截入境山火戰斗紀實[J].解放軍生活,2009(08):40-41.
[3]柯偉,高海波,陳桂蘭.堵截2009年“5.21”蒙古入境大火的啟示[J].森林防火,2010(03):60-62.
[4]徐哲峰.中哈邊境滅火作戰問題分析與對策探討[J].消防界(電子版),2020,06(16):16-18.
[5]張曉慶.“五進”科普宣教模式筑牢森林草原防火安全防線[J].消防界(電子版),2020,06(16):14-15.
[6]杜秋洋,郭贊權,楊少斌,等.新形勢下《森林防火條例》修訂有關問題探討[J].今日消防,2021,06(02):43-44.
[7]麗娜,包玉龍,銀山,等.中蒙邊境地區草原火時空分布特征分析[J].災害學,2016,31(03):207-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