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勇,安鵬芳,王 希
(四川科技職業學院 中德學院,四川 成都 611732)
鈑金零件沖壓成形技術在汽車制造、航空航天等領域應用非常廣泛。利用高強度鋼板進行沖壓成形,實現汽車輕量化,也是十分常見的工藝。但是,高強度鋼板在成形后不僅容易產生開裂和起皺等外觀質量缺陷,同時也容易產生回彈,導致零件成形后的尺寸與設計尺寸存在較大差異。所以,回彈量控制就成了汽車覆蓋件沖壓成形過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問題[1]。
根據汽車零部件的形狀、尺寸和裝配精度來看,汽車裝配件的回彈量一般控制在2 mm以內,一旦超過所允許的公差范圍,就會造成可見的外觀質量缺陷。通過加熱沖壓成形、變壓力沖壓成形、模具補償和工藝參數優化可以有效控制零件的回彈。但由于前3種方法工藝復雜,實施難度大,所以采用DynaForm等CAE分析軟件,進行有限元模擬來預測和控制沖壓成形過程中產生的回彈問題。
由于板料厚度、摩擦系數、壓邊力大小和拉延筋布置方式都是引起零件回彈的因素[2]。因此,本文中轎車加強梁零件的回彈分析和控制,采用Dynaform5.9軟件,先進行零件成形分析,然后進行回彈量分析,最后進行參數優化,最終達到提高優品率,縮短制造周期,降低生產成本的目的。
加強梁3D模型如圖1所示。材料為DC01,最大長度1 100 mm,最大寬度92 mm,最大高度差47 mm,厚度t=1 mm,非對稱形狀,整體呈現弧形,有形狀各異的大、小內孔10個,材料性能參數見表1。要求成形后材料減薄率低于20%,增厚率低于10%,回彈量小于1.2 mm,表面沒有劃痕、波浪、凸點、凹點、拉傷、毛刺、麻點、開裂及起皺等質量缺陷。從相對彎曲半徑r/t來看,r較大,t較薄,拉延后容易回彈。

表1 加強梁材料性能參數

圖1 加強梁3D模型
加強梁為復雜三維曲面零件,本文采用UGNX建立模型,通過專用數據轉換IGES格式將模型從UGNX到出,并轉入DynaForm中。在DynaForm中利用前處理功能對零件進行網格劃分和適當的工藝補充設計。由于網格劃分越密集,零件模型描述越準確,分析結果精度越高,穩定性也越好[3]。所以,該零件采用自適應網格劃分,最大網格尺寸為10 mm,最小網格尺寸為0.5 mm。工藝補充中邊界光順半徑取3 000 mm,補充面主截面線半徑取5 mm,拔模斜度取1.5°。工藝補充面設計結果如圖2所示。

圖2 工藝補充面設計
本零件的沖壓成形過程需要設置重力加載、拉延成形、修邊和回彈4個模擬工步。拉延成形過程中,凹模與壓邊圈首先貼合并壓緊坯料,然后整體向下運動,與凸模配合完成零件的拉延成形[4]。拉延成形中的,沖壓速度取3 000 mm/s壓邊力取150 kN,凸、凹模間隙取1.2 mm,摩擦系數取0.1。定位后的各成形工具如圖3所示。

圖3 各成形工具定位設置
從零件的成形極限圖可以看出拉延成形后的起皺和開裂情況[5]。成形極限圖如圖4所示。A區為開裂趨勢區域,B區為起皺趨勢區域。A區域位于零件底部,半徑較小,承受徑向應力較大,材料流動困難,故容易開裂。B區域位于凹??诓浚惺軓较蚝颓邢驊Γa生徑向拉伸變形和切向壓縮變形,且切向變形大于徑向變形,故容易起皺,但由于位于零件之外,屬于工藝補充部分,在成形后被切除,所以不會對零件質量造成影響。

圖4 成形極限圖
通過零件厚度分布圖可以觀察到板料不同區域變薄、增厚的情況。板料厚度分布情況如圖5所示。零件要求拉延成形后減薄率低于20%,增厚率低于10%,即零件最薄為0.8 mm,最厚為1.1 mm。通過處理分析可以看出,本次模擬實驗的最薄厚度為0.803 mm,最大厚度為1.095 mm。其他參數指標也達到要求,因此,該工藝方案成形結果符合零件成形要求,可以作為進一步分析其回彈量的基礎和依據。

圖5 零件厚度分布云圖
為保證分析結果的準確性,沖壓成形后的中間工序零件,需要通過切邊工序,切除邊緣部分的起皺余料,才能進行回彈分析。在切邊工序中需要注意的是切邊工具應該定位在沖壓成形工具之外,否則無法進行正常計算。修邊工具定位如圖6所示。

圖6 修邊工具定位
回彈分析邊界條件設置關系到回彈分析結果是否準確、真實。節點約束位置,即檢測時的裝夾位置,主要用來限制剛體的位移,確保模擬結果回彈量與實際回彈量保持一致。在設置時主要滿足以下要求:(1)3點不能在同一直線上;(2)不要靠近零件邊緣;(3)不要選擇變形較大的區域;(4)相互間應該相距一定距離[6]。節點約束位置如圖7所示。

圖7 節點約束位置
由于回彈分析采用多步隱式算法,所以在DynaForm后處理器里會有5幀文件。從第1幀和第5幀的對比中可以看出,A區域和B區域的回彈現象明顯,且B區域向凸耳處延伸的趨勢顯著?;貜梾^域如圖8所示。因此,在B區域通過凸耳作橫向截面線,觀察其回彈效果。橫向第1幀與第5幀角度數值如圖9、圖10所示,回彈前后數值對比見表2。

表2 橫向回彈量對比

圖8 回彈區域

圖9 橫向第1幀截面線

圖10 橫向第5幀截面線
為了更好地控制沖壓成形后的回彈量,滿足工藝要求,在凹模和壓邊圈的適當位置添加凹槽和加強筋,用以控制材料的流入,使之充分成形。
在模具結構上引入凹槽和加強筋后,再次對零件進行重力加載、拉延成形分析、修邊和回彈分析。從成形極限圖可以看出,工件沒有出現破裂缺陷,也不在起皺區域內。
進入后處理器,在相同位置作截面線,觀察優化后的回彈效果。第1幀和第5幀的角度數值如圖11、圖12所示,回彈前后數值對比見表3。

表3 優化后回彈量對比

圖11 橫向第1幀截面線(優化后)

圖12 橫向第5幀截面線(優化后)
通過優化前后兩次的數值模擬分析,可以看出,在凹模和壓邊圈加上凹槽和加強筋后,外側兩處,即1、4位置的回彈角度分別降低了0.656°和0.836°,相對減少了57.29%和69.61%,回彈現象得到了有效控制。優化后回彈量相對減少量見表4。

表4 優化后回彈相對減少量
在拉延工序的凹模和壓邊圈加上凹槽和加強筋,對模具結構進行優化設計,再經過拉延成型、切邊等工序后,得到實際成形零件如圖13所示。通過檢測發現,零件表面質量較好,最小厚度為0.883 mm,最大厚度為1.103 mm,最大回彈量為1.032 mm,在零件區域沒有起皺和破裂缺陷,最大厚度出現在工藝補充區域,通過切邊工序將其切除后,并不影響零件厚度。零件最終成形質量與仿真分析結果一致,驗證了正交試驗和仿真分析的準確性。

圖13 實際成形零件圖
(1)以轎車加強梁為載體進行回彈量分析和優化,最終發現采用高強度鋼作為汽車覆蓋件,在獲得高性能的同時,存在著較大的回彈現象,且控制難度較大。
(2)通過分析優化前后的回彈量數值,發現了模具結構對回彈量的影響規律,在模具的凹模和壓邊圈加上凹槽和加強筋,能有效降低高強度鋼在沖壓成形中產生的回彈現象。
(3)通過工藝參數和模具結構的優化,有效地控制了零件的回彈現象,驗證了優化方案的合理性,試驗結果與生產結果的一致性。采用DynaForm軟件進行優化設計,能有效地提高零件精度,縮短模具制造周期,降低企業生產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