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靜 李博涵 左迎穎
湘潭大學藝術學院
湖南湘西保靖縣比耳鎮依傍酉水河,為土家族村落,20世紀90年代以前“家家會竹編,戶戶是篾匠”。隨著2008年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傳承人的認定,當地姚本順家族創建本順竹藝合作社,形成家族傳承帶動群體傳承以及設立社會組織進行公益傳承的開放傳承模式,傳承人家族助推當地竹編產業振興的同時,積極對接高校資源作為智力支持,高校團隊為所在地其他產業發展獻智獻策,帶動當地整體“文旅農”經濟發展。
竹編是中國工藝美術的一個重要范疇,也是人類最古老的手工藝之一①。 正如《考工記》中所言:“天有時,地有氣,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敝窬帉⒂凭玫臍v史文化與手工藝人鬼斧神工的編織技藝結合,強調的是中華文化數千年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思想文化內涵,體現了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的創作理念。湘西保靖縣坐落于酉水河畔,四面環山,水量充沛,土壤肥沃,再加上適宜的氣候為竹編原材料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從而為發展竹編產業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20世紀90年代前,當地每家以竹編售賣為生。
在改革開放甚至更早之前,由于比耳鎮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導致交通不便,與外界溝通較少,竹編的傳承與發展都是鎮里鄰里或血緣關系之間的家族式溝通以及對后代子孫的口口相傳,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編織,售賣編織品為當地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
“很早以前,鎮里的每個人都會竹編技藝,從十幾歲甚至幾歲就開始跟著父親用竹子制作一些日用品”,最初,“比耳鎮幾乎男女老少都是篾匠,一般徒弟學三年,師父嚴加管教,常年四季帶徒弟做上門功夫(打工),走遍了湘西山山水水,也練就了比耳篾匠適應市場、對外交流的獨特本領”。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叔侄、鄰里結伴外出謀活,做上門功夫,和其他地方的篾匠師傅在主人家進行技藝較量?!拔覀兡莻€時候就是十四五歲,跟著大人出去做工,吃住都在主人家。”“篾匠在外面認識了當地主人家,家里有女孩子的,在她家里做事久了,有了感情,就跟她說我們這邊好,我們這邊是比耳市?!?“我們是比耳市人,比耳市有五大湖,好得很?!笔聦嵣希八^的比耳市就是山窩窩的一個小山村,五大湖——且湖、利湖、棒湖、若湖、染起湖是比比耳更窮的農村地名,雖然帶湖字,其實連一塊大池塘都沒有”?!捌綍r沒人要的紅苕、洋芋坨坨成了度過那段艱難日子的救命糧,而且還有剩余,于是好多比耳人想方設法往羅塔蓋蓋跑,男女都有,所以那個時候都講羅塔的狗都可以討到婆娘(老婆)”。為了討吃,村民學門手藝,自然而然產生了篾匠行當。
隨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的扶持, 2008年湘西竹編被認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隨后保靖縣比耳鎮姚本順在2010年被認定為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竹編技藝傳承人。姚本順二兒子姚元飛曾從事家具銷售,“我那個時候在店里就會擺上我父親做的那些竹編,那個時候就意識到還是要把這個手藝傳播出去”,“那個時候我還挑著擔子去鳳凰那邊賣”。2014年,姚本順及其侄子姚元福、兒子姚元飛成立了本順竹藝合作社。本順竹藝合作社成立之后,“把鎮里的篾匠老師傅都請過來一起做事”,“最初是在我家里做,之后成立了合作社,就一起在合作社里做”,姚元飛介紹說。
作為以男性為主的竹編手工藝,在本順竹藝合作社成立初期融入了女性傳承人,姚元飛的妻子宋芳嫁入比耳鎮后,融入家族生意中,現在已然成為本順竹藝合作社的頂梁柱,帶領一幫女性主要從事平面編織,時常會在抖音開展直播活動,目前她被認定為縣級傳承人。嫁入比耳鎮的賀曉燕表示,“在本順竹藝合作社內工作,既有固定的收入,又可以照顧家庭、料理田林”。當下,竹編手工藝已然成為“新手藝”,成為推動縣域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
2017年暑假,湘潭大學組織“扶貧攻堅”活動,前往湘西進行扶貧項目調研,傳承人姚元飛向師生團隊提出想要創建品牌的想法。2017年9月,他在益陽學習期間,專門前往湘潭大學藝術學院進行對接。之后,學院整合師資力量,為本順竹藝合作社持續打造品牌,提高知名度。2018年,舉行了“湘西本順竹藝專項實習基地授牌儀式”,組織、策劃了“紅色筑夢 精準扶貧”文創成果展暨非遺進課堂系列活動,展出“本順”品牌形象設計作品80余件,獲得湖南衛視、湖南經視、湖南教育臺等媒體重點報道。同年藝術學院申請獲批教育廳“非遺品牌化創新創業教育基地”,基地由藝術學院與保靖縣本順竹藝合作社共建。2019年7月,湘潭大學藝術學院開設了第一期“竹編漆藝研修班”,把傳承人請到藝術學院學習。
從家族鄰里心口相傳、相互授藝到從群體性外出做上門功夫,再到如今的集中合作社產業化的生產性傳承、非遺品牌打造,比耳鎮的竹編文化傳承在演進發展中體現出國家傳統文化保護政策的落實以及高校藝術參與非遺保護的實踐創新成果。
本次口述史記錄項目從2018年開始,筆者所在單位于2017年開始參與保靖縣比耳鎮竹編創新發展,其間見證并參與了小鎮的發展。
響應國家精準扶貧戰略,湘潭大學藝術學院師生團隊圍繞湘西竹編品牌化開展了一系列幫扶和文化創新教研活動,以“公益心態+商業模式+藝術設計方法+創新設計理念”為思路,豐富并延展高校師生專業教學,以專題形式開展了竹編品牌營銷策劃推廣、竹編數字平臺、竹編影像設計等創新實踐課程,開發具有可持續發展意義的竹編文創設計產品。五育并舉,發揮高校公益創業組織參與社會服務的能力,拓寬了產學研融合發展路徑。
湘潭大學藝術學院自2017年與保靖縣持續合作至今,不僅為湘西竹編產業創立了品牌形象和文化內涵,而且為其創立了“酉酉橙”臍橙品牌,用藝術設計的視角進行品牌定位、包裝設計、視頻宣傳、公眾號推廣等,獲得持續性品牌曝光。后續藝術學院師生團隊將兩大產業整合,為酉酉橙設計專屬竹編包裝(如圖1),整合社會資源,設計開發出酉酉橙衍生產品等(如圖2)。

圖1 酉酉橙包裝 黎青/設計

圖2 酉舞橙子干包裝楊正、劉益嘉、李博涵/設計(指導老師:左迎穎)
在湘西竹編非遺文化的建設與推廣中,本順竹藝合作社負責人成為主力軍,積極投入竹編傳播、推廣等各項事務當中。之后高校與當地村委會、鎮政府相關部門有效整合各領域的資源,加強對竹編發展與傳承的政策扶持,引流多重社會力量。2019年本順竹藝合作社獲批湖南省首批(15所)非遺扶貧創意工坊。2020年中共保靖縣比耳鎮委員會獲得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稱號,小鎮獲批農業農村部第九批“一村一品示范鎮”,“酉酉橙”成為保靖縣全縣共享品牌。
“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改革的一個總體思路和整體策略,“校企合作”是一種辦學模式或人才培養模式。通過高校、相關學科專業深度對接所在地文化資源,以品牌戰略思維,分析與把握非遺項目傳承與發展的作用,建立教學團隊、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助力非遺產業發展,共同推動非遺文化傳播和品牌化建設(如圖3)。與此同時,學校可優化教學體系,將專業教育、非遺文化與國家政策相結合,創新教學模式,將研究對象與各專業方向課程教學緊密融合,精準、多維度孵化成果。

圖3 非遺品牌化構建模型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傳承,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經驗、精神、技藝,其特點是活態流變。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的文化,脫離了其生存的文化環境,繼承發揚都會發生異化問題。新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既需要賡續已有的傳承方式,還需對接新時期國家政策發展方向,在所在地建立新型文化生態場景。在原生態場域展示的同時,橫向鏈接所在地資產,構筑“吃喝游購娛”的新文創業態,讓消費者沉浸式體驗非遺文化。從單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延伸為完整的文旅服務項目,進而持續反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發展。
借助鄉村振興的推進,城鄉融合的發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在地的文化、旅游、農業資源整合,“文化+旅游+農業”是國家鄉村振興背景下衍生出來的新型產業形態,通過“1+1+1大于3”的價值提升,把休閑業態、消費場景和體驗空間融為一體,一方面把竹編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轉化為文旅產業的發展資本,另一方面也為村民提供了更豐富的就業崗位和創業機遇,以這種方式打開的不僅僅是村門,更是村民的視野、心境和求發展、愿發展的態度。
從本順竹藝合作社現況來看,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帶動整個村落脫貧,使每戶每人都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但也存在著一些制約其長期發展的因素。第一,大眾對手工藝技藝的價值認知不足。竹編產品大多以手工藝為主,制作全程為純手工,人工培訓需要一定周期,耗時長。普通消費者在不能充分理解產品制作工藝與價值的同時,短時間內無法對產品的商業價值表示認可。項目文化、技藝傳播仍需持續性推進。第二,商業模式傳統。隨著校企合作的深入,校方為企業設計了多款產品,但本順竹藝合作社在商業模式中傾向于訂單,“訂做銷”的模式體現出商業保守性,產品溢價不足。隨著品牌的建立,獲得的媒體曝光度加強,隨之也帶來了更多的合作方,但是本順竹藝合作社在自主創新方面有待進一步提升。第三,年輕一代傳承人較少。姚元飛先生曾表示:“很多精美的竹編器皿都是山里的一些老人做的,能做的人也已經不多了,很多能夠熟練掌握竹編技藝的老人都陸陸續續去世了?!彪S著快節奏生活的發展,年輕人很少主動學習與繼承,后繼無人現象愈發嚴重,導致傳統竹編技藝淪落到接近失傳的尷尬境地。
非物質文化遺產自古以來就不是少數人的專屬產品,它們植根于民俗,植根于大眾。當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和價值出現重構,非遺小鎮承擔著鄉村振興、民族團結、居民生活興旺的意義和價值,它需要依賴國家政策扶持、高校創新協同、社會力量融入,才能產生具有影響力的社會價值。未來團隊還將通過藝術實證手法,以定性和定量調研深入開展非遺產業品牌發展的效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