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莎莎 湖州師范學院藝術學院
傘作為日常生活用具,家家皆備,非常平凡且不起眼,可它在歷史中又點綴其間,熠熠生輝。從它出現的那一刻起,情感、寓意、習俗、審美就隨它一起誕生。傘,投射出人們對價值、功能、審美的綜合追求。
第一種說法是,在傘出現之前,人們隨手摘下荷葉用以遮擋突來的大雨,由此發明了相似的雨傘;第二種說法是,魯班的妻子白氏模仿遮擋陽光、雨水的四角房頂,發明了雨傘;還有人說,將擋雨的斗笠放大一點,加個手持的柄,就成了古代的雨傘;考古學家還提出古代的華蓋、戰國春秋的馬車車傘都有可能是現代雨傘的起源。以上說法各有各的道理,莫衷一是。
最早關于雨傘的文字記載是《玉屑》,描述魯白氏因心疼勞作的丈夫而發明了雨傘,充滿浪漫主義色彩。而我國武漢石嶺村楚墓群出土的一件類似車頂華蓋的“傘骨傘柄”部件是目前為止發現的最早的“傘”。
傳統傘的結構很固定,以竹或木為傘骨,以帛、絹、綢、布、紙等為傘面。按照傘面材料的不同,可以將傳統意義上的傘分為以下類別。
1.絲帛傘
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以前,貴族使用昂貴的絲帛制作傘面,而平民是用不起雨傘的?!对娊洝分芯陀涊d了平民使用蓑衣和斗笠。
2.油紙傘
云南騰沖裘陽、滎陽,福建南平、福州,臺灣原鄉,浙江余杭,湖南益陽,四川瀘州,江西婺源甲路等地,皆曾盛產油紙傘,時間跨度上至五代,下至近現代,不乏遠銷海外者。
3.油布傘
隨著棉布的發明,人們發明了在棉布上涂桐油的油布傘。油布傘的優點是堅固耐用,但笨重、色彩單調,不如油紙傘流行,多是杏黃色或黑色。
4.綢傘等裝飾傘
使用絲綢做傘面,尤其在中唐以后,隨著絲綢的普及,綢傘尤為流行。市場上綢傘品類眾多,可大可小,遮陽傘、清涼傘、方傘、刺繡傘不一而足,南宋時期的臨安是全國的制傘中心。近代隨著海外審美思潮的沖擊,還出現了萬縷絲傘、手工鉤花傘等新穎的款式,頗具藝術價值。
5.尼龍傘
現代用尼龍材料制作傘面,金屬材料做傘骨。1957年,北京師范大學老焱若教授獨立設計了折疊傘,是一次重大變革。
以上分類是以材料上的區分為依據的,下面再從感性的人文層面研究國人對傘的使用。
第一種,傘作為儀仗的一種道具,強調等級觀念?;实鄢鲂?,身后宮人擎著的華蓋就是一種擁有強烈等級色彩的傘,弱化了它的功能性(如圖1)。寓意在皇帝和神與天之間有遮擋,是對神性的維護。晉崔豹《古今注·輿服》記載:“華蓋,黃帝所作也?!彼未幎ú煌燃壥褂玫膫愕念伾?。明代規定庶民只能使用紙傘,不得使用羅絹涼傘。

圖1 宮廷華蓋
第二種,傘成為宗教文化的一種載體。佛教文化傳入中原,佛教中的寶蓋在古印度文化中的重要程度等同菩提樹,是佛陀的化身。
第三種,傘發展出天體崇拜的文化。人們從傘的構造聯想到超自然的神秘宗教意義,以傘為天,二十八根傘骨對應28星宿。
第四種,傘在祭祀文化中的運用。池州儺祭儀式中,傘是不可或缺的圣物,用來引領精神(如圖2)。

圖2 儺戲傘舞
第五種,傘作為美好的祈愿禮物。傘的繁體字“傘”中有很多“人”,具有團圓、多子、凝聚、消災祈福的象征意義。傘經常被視為愛情與婚姻中不可缺少的道具。例如,以傘為媒的愛情故事、以傘為聘嫁之物、以傘贈趕考和外任為官者表示祝福等。
小小一把傘中的情感寓意深刻且豐富,除了傘面帶給人們視覺審美享受,在精神上的美感更是難以盡描。
中國制傘行業發展到今日,國內制傘企業有2000多家,相關企業數量更龐大。中國年產晴雨傘總數量超15億,而中國制造的傘產品占世界總份額65%以上。這三個數據足以說明中國傘業發展良好。
2014年,浙大李游為天堂傘設計的“竹語傘”一時驚艷眾人(如圖3),其將傳統審美與環保結合,產學轉化。可惜天堂傘企業選擇專注于定制文創傘,比如各大美術館、博物館推出的文創傘。該類產品設計通常會選擇將館內藏品印制在傘面上,或者將某個傳統文化故事畫幅畫印在傘面上。

圖3 竹語傘
另一種是某些小眾藝術家創作傘把手文創,典型的案例是“愛情的槍”,賣點在于獨特的雕塑傘把手,如左小祖咒和痛仰樂隊做的文化符號傘柄。
設計師厭倦單純在傘面圖案上做文章,于是反向傘、leaf傘、藍牙傘、盔式傘、拐杖傘、照明傘、音樂傘、氣流傘等相繼問世。
近年來市場上傘類銷售新秀當屬品牌蕉下,2013年,第一把小黑傘首發,5000把傘2小時內售罄;2015年,蕉下天貓旗艦店銷售額近一億元,用戶破50萬;2020年,蕉下已經做到和天堂、左都“三分天下”。蕉下旗下產品有幾個顯著特征:內側有花紋、防紫外線功能強大、體積小、重量輕、色彩豐富、迭代升級快。而文創傘卻叫好不叫座,如北京故宮博物院天穹傘(如圖4)、雍正美人傘(如圖5)、尚方寶劍傘(如圖6),陶俑遮陽傘(如圖7),中國國家博物館星圖遮陽傘,臺北故宮博物院翠玉白菜傘(如圖8),蘇州博物館樂志論水墨長柄竹節傘,浙江工藝美術博物館山海經傘(如圖9)等。

圖4 天穹傘

圖5 雍正美人傘

圖6 尚方寶劍傘

圖7 陶俑遮陽傘

圖8 翠玉白菜傘

圖9 山海經傘
這類文創傘并沒有明確的市場、渠道和消費群體,是純為表達文化而生,卻不是為用戶而生。這正是問題所在。
傘類文創應當先考慮用戶現有的需求,而不是假設用戶天生有了解某種文化的需求。
我針對“購買一把雨傘最先考慮什么?”“購買一把雨傘能接受的價格?”“你希望你現有的雨傘再增加什么功能?”“希望自己的傘獨一無二嗎?”等問題設計問卷,發放50份紙質問卷調查表,回收36份,使用微信小程序回收47份網絡問卷調查表和訪談約20人,發現用戶最重視的文創雨傘特點有四點。
一是低調。大多數人希望雨傘圖案不要太花哨、顏色不要太鮮艷豐富、款式不要太特立獨行。
二是功能。相比于圖案,人們更愿意優先為功能性買單,比如防紫外線、一鍵收放、不夾手、不沾濕衣服、防丟失等功能。
三是價格。雨傘畢竟屬于成本不高的普惠用品,在保證質感的同時要控制成本,除奢侈品牌溢價以外,價格也是用戶選擇的重要參考條件。
四是群眾喜好。如果文創雨傘剛好擊中用戶的愛好與審美情趣,并且與用戶日常多場景結合,更具優勢。
做文創產品是希望將文化融入更多人的生活當中,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寡”,要能激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創雨傘經過市場驗證,是消費者沒得選擇下的選擇,功能性始終是設計的初衷。要跳出單純的視覺性,不執著于結構設計,可以思考用跨界的方式尋求突破。
傳統文化是挖掘不盡的寶藏,現代生活中物質的琳瑯滿目使得人們返身追尋傳統文化的深度美,膚淺的視覺圖案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