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婕
泉州提線木偶戲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優秀實踐名冊”。泉州市提線木偶傳承保護中心作為泉州提線木偶戲的保護單位,在傳播中華民族文化、增強中華民族文化的感召力方面發揮重要而獨特的作用,值得學術界予以關注。[1]103筆者通過對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庫、泉州市提線木偶傳承保護中心(泉州市木偶劇團)等相關網站的數字資源調研,發現雖有一些以文字、圖片和節目片段視頻為基礎的數字資源對泉州提線木偶戲、傳承人等進行了展示和傳播,但卻忽略了關于泉州提線木偶戲的操演形式、優秀傳承人的技藝等“文化記憶”數字資源的建設。
目前,國內關于數字人文實踐的研究涉及文學、藝術、考古、新聞傳播、圖書館、檔案、博物館等領域,構成跨學科的實踐,其中面向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的數字人文實踐包括數字技術和非遺人文的融合。已有的面向數字人文的戲劇數字資源實踐,如對京劇臉譜的數字化保護,依托于中國人民大學的“數字記憶綜合創新平臺”開展專題研究,實施了“北京記憶——京劇臉譜”網站建設,為非遺資源的保護、傳播和傳承發展,提供了新的啟示。[2]38-39隨著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等機構積極加入非遺的數字化保護和傳播,基于數字人文統一標準與元數據文本挖掘等的創新技術,越來越受到國內外非遺研究領域的重視。[3]83-84在此,筆者主要通過對泉州市提線木偶傳承保護中心的數字資源建設調研,且在對國內外大量數字人文與非遺領域的案例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探討面向數字人文的泉州提線木偶戲保護與傳播的實踐路徑。
當前,西方國家對數字人文的研究呈現活躍趨勢,這為中國的數字人文研究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4]27在數據庫Emerald(全文和文摘數據庫)中,我們以“digital humanities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數字人文與非遺)為主題詞進行搜索查詢,獲得文章70篇、書中章節16篇,經過對近三年(2017-2020)的研究成果進行篩選后,留下10篇研究論文。其中,有研究者以文獻計量學方法分析數字人文學科的分布特征與知識結構,認為數字人文是人文探索與數字手段之間動態對話的結果,這一研究領域與歷史、文學、文化遺產、信息及圖書館學密切相關[5]223-246;有研究者探討遺產工具—數字文化傳記(DCB),研究表明利用基于地理空間即時的數字工具來支持未來與過去導向學科之間的對話有很大潛力[6]72-94;有研究者以游客參與客家功夫展使用新科技為探索,通過收集問卷調查,提出整合最新的媒介技術以探討中國傳統武術作為非遺的接觸點/空間的可能性[7]273-292。通過歸納當前西方學界數字人文實踐項目的相關研究,可見涉及與非遺、藝術、新媒體、社會科學學科的交叉研究展現出良好的前景。
國內關于數字人文非遺的相關研究,我們在“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中以“數字人文”為主題詞進行檢索,發現近年來在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領域的綜合應用研究較為集中。有相關研究深入分析探討了圖書館保護非遺的優勢,并以市級圖書館為例分析公共圖書館參與非遺保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實踐策略[8]19-21;有研究者關注創建數字圖書館保護非遺,提出數字技術手段運用保護非遺的真實性、創新性、專業化,以保護傳承人的知識產權[9]123-125;有研究者提出保護民族地區非遺的原真性,建設活態博物館[10]121-124;有研究者分析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保護非遺的困境,闡述建立三館間的協同發展路徑,整合研究非遺保護的范疇,建立共享服務,進行知識傳遞[11]127-129。在“中國知網”數據庫中,進一步選取“數字人文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詞進行檢索,有1篇學位論文和3篇圖書館類別的重要學術期刊論文。在學位論文《數字人文視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開發研究》[12]中,研究者全面梳理了數字人文的非遺檔案管理、保護、傳播和開發研究,但缺乏提供深層次數字人文實踐應用的典型案例分析;在關注非遺信息學的相關研究中,有研究者探索非遺信息學學科建設中的理論問題,提出“非遺信息學研究與數字人文、數字保存、數字管護等領域的相互關系是今后研究需要關注的問題”[13]6-7。
這里,我們以中國人民大學的“北京記憶”項目為案例進行分析,“城市記憶”實踐的資源拓展,對歷史建筑、民風民俗等非遺的關注,引起學界的注意。在中國人民大學的“北京記憶”項目(2013)中,展現出對數字資源的重視,對北京城市記憶構建以專題、專類、時間軸、資源地圖、互動平臺、信息流等方式呈現,采用3D建模、數據可視化、VR/AR/MR技術、GIS定位、移動端游戲、全景球幕光源采集系統、大數據技術、家譜樹技術、人臉識別技術等多樣化的數字工具和方法,體現出人文、藝術與科技的融合發展,形成了“兩站一庫”的模式。在“北京記憶”的項目實踐中,數字記憶理念作為非遺的核心構成在保護與傳承中應用,成為典型方案。相關研究開啟了對國家級非遺——“北京童謠”的保護,項目采取數字記憶的理念與檔案化保護模式,建設任務涉及:數字化文獻采集和聲音采集和整理、采用OAIS模型對各種童謠信息進行規范著錄、數字化多維宣傳展示童謠、將娛教技術引入面向兒童開發多種童謠游戲等。[14]66-68除此之外,國內博物館與非遺領域已展開數字人文項目實踐合作,尤其涉及對文物保護和古籍修復、對歷史圖景的虛擬重現、對非遺信息資源的可視化建立,提供非遺保護視角下數字資源建設的實質性路徑參考。
通過對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網站調研,尤其是通過瀏覽“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網站,筆者發現該網站的“泉州非遺”欄目鏈接有“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庫”,遺產數據庫設有“保護區概況”“數字資源”“地方戲曲庫”“非遺庫”“南音特色庫”“法規文件”等欄目,呈現方式主要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其中,“南音特色庫”是泉州市圖書館與泉州南音樂團聯合建立的“南音特色資源數據庫”,相關的數字收藏項目包括指譜曲庫、南音影音、南音文庫、南音人物、南音社團、南音課堂,記載了南音非遺的發掘、制作、出版、獲取、展示、保存等所有活動。但目前“南音特色資源數據庫”屬于傳統非遺的數字資源庫體系,缺乏高度互動性,如果不提升,可能會對未來發展造成阻礙。
以“數字人文”為主題的平臺可以為非遺資源提供更為廣泛、長久、穩定的保存和保護,尤其是隨著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積極融合加入非遺保護,通過數字技術可以推動社會公眾更廣泛地享受到文化遺產資源。筆者認為可以采用SWOT-PEST分析法對泉州市提線木偶戲傳承保護中心的檔案資源面向數字人文開展項目實踐的內外部條件進行分析,厘清各種影響因素,建立評估矩陣。采用SWOT分析法尋找研究對象的內外部競爭的優勢(S)、劣勢(W)、機會(O)和威脅(T),通過矩陣形式排列組合,更易獲取發展策略,此研究法應用范圍廣泛。[15]103-104將SWOT分析法再結合PEST分析法,從政治(P)、經濟(E)、社會(S)、技術(T)四個方面,展開外部綜合宏觀環境的分析面對數字傳播呈現的可塑性、流變性、無界性、共享性和交互的特征與新挑戰[16]141,建立SWOT-PEST分析矩陣模型,將分析的各種因素進行排序,可以促進泉州提線木偶藝術文化傳播由單純的機構資源展示向多元化的大眾共享轉變,推動文化傳承。
近年來,泉州市木偶劇團借助影像媒介與社交網絡的傳播渠道宣傳,逐漸找到契合并激活泉州提線木偶的保護和傳播的創意途徑。[15]103-104當前,在泉州市提線木偶戲傳承保護中心的資料室中,存放有本劇種現存歷代資料,包括圖書、傳統劇本、出版文獻、傳統與創作劇目資料、對外宣傳資料、劇種歷史與團史資料等,這些資料為實物、圖書與數據資料存儲形式并存;陳列展示廳中有劇種發展傳承史料、著名傳承人、代表性劇目實物圖文展示、對外對臺交流實物圖文展示、所獲榮譽展示等。此外,劇院大廳分別展示有文化交流禮物、宣傳海報、圖畫、獎狀、傳統實物劇本、曲本、傳統樂器、木偶型像等,以保留泉州提線木偶戲的原真性,但針對泉州提線木偶戲、木偶偶頭、木偶臉譜、傳承人等檔案資源的數字化建檔式儲存,還處于起步階段。
從經費方面來看,當前泉州市提線木偶戲傳承保護中心可開展數字人文實踐項目的投入主要依靠政府財政支持,拓展與社會跨行業資源合作的積極性較低。從人才層面來看,泉州市提線木偶戲傳承保護中心管理層人員對數字檔案資源建設尚未明確具體的路徑,缺乏系統的對泉州提線木偶戲“記憶工程”與數字人文項目搭建的認識,缺少對泉州提線木偶戲的文化資源進行整合評估和跨界合作的能力。
近年來,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重視。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印發了《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原則,提出“數據驅動,科技支撐;融合發展,開放共享”“促進文化數據資源融通融合”“推進數字經濟格局下的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促進文化產業與數字經濟、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構建數字文化產業生態體系”[17]。泉州提線木偶戲數字人文實踐項目不可忽略泉州所在區位的經濟基礎優勢,在當前政府主導不斷拓展文化旅游資源與其他類型資源組合的環境下,要重視不斷促進包括泉州提線木偶戲在內的國家級非遺保護與傳播的創新發展。
目前,我國數字人文實踐項目得到圖書情報學、檔案學、藝術學等不同學科研究領域以及政府文化部門、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等文化機構的重視,產生的影響力逐漸增強。有研究者對兼具文化價值與藝術價值的非遺——京劇臉譜面向數字人文的圖像的數字資源建設進行研究,也有研究者以甘肅省國家級非遺為例進行非遺知識庫建構研究,這些都為非遺保護從“數字化”向“數據化”“智慧化”方向發展提供了新思路[18]33,對泉州提線木偶戲以及優秀傳承人的“記憶工程”項目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通過借鑒國內外相關的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的三館間一體化合作發展數字人文項目相對成熟的經驗,打通關于泉州提線木偶戲的基本數據和檔案文獻等研究數據的壁壘,建立SWOT-PEST分析矩陣,從SWO、SOT、SWT、WOT戰略出發,筆者提出泉州市提線木偶戲傳承保護中心開展面向數字人文的“記憶工程”實踐路徑。
通過對數字人文與非遺領域的實踐案例分析,筆者認為,首先需要做到對泉州提線木偶戲的相關館藏資源進行數字影像采集、信息內容管理和多媒體發布的創新應用,重視“科技+”的體驗設計,如數字屏幕、立體、360度全息成像、虛擬現實技術展示、線上線下展廳展示等交互創造,展現泉州提線木偶戲的內容生態;其次,可利用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以傳統的制圖技術以及專題制圖方法,通過關鍵事件技術對信息進行結構化組織,多角度精準表現泉州提線木偶戲、優秀傳承人的特色資源的完整性、真實性;再者,以市場邏輯改造管理流程和組織架構,配適數字人文服務實踐的要求,變革拓展智慧化體驗模式,推動泉州提線木偶戲、優秀傳承人的檔案資源數據開發,挖掘與教育、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并向公眾用戶推廣。
拓展升級泉州市提線木偶戲傳承保護中心官方網站,搭建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云”數據智能服務平臺,對泉州提線木偶戲、優秀傳承人的檔案資源進行數字整合,必然會帶來新業態發展。由此,筆者提出開啟泉州提線木偶戲“記憶工程”的數字檔案資源建設,包括:(1)專題性的檔案整合,保證選取的泉州提線木偶戲、優秀傳承人乃至與相關的檔案資源體現同一主題內容,整合關于泉州提線木偶戲的知識全貌;(2)個性化的知識服務,針對大量泉州提線木偶戲的內容文本,以數字形式被編碼、儲存和處理,形成具有價值的學術生產資料,改變線上線下數據信息不暢的困境,使“研究人員+技術開發人員+項目管理人員”的運作方式成為泉州提線木偶戲的數字人文項目建設的標準配置。可以說,依據當前館藏資源的優勢,進一步協同包括政府、劇團、文化服務機構、教育機構和科研機構,可形成“共建共盈、持續發展”的整體。[19]49-55
搭建智能服務平臺模型,涉及保護、研究、傳播、演出、展出管理和數字人文服務建設過程的調控。模型搭建是推動創新發展的重要因素:首先,要發揮數字化技術的深度融合,把基礎資源升級置于“云、網、端”上;其次,在架構上,要以“平臺+模塊”的方式實現搭建協同數據庫資源平臺,形成包括IaaS基礎資源層、PaaS平臺服務層、SaaS應用服務層建設的整體框架。在升級館藏數字資源方面,對泉州提線木偶戲官方網站界面的升級,尤其需要做到:第一步,基于IaaS服務的計算機基礎資源層的搭建,這一層面需由政府相關部門與泉州木偶劇團主導建設,物理空間上依托國家級、省級或市級“云”端構成,在資源層面實現信息共享;第二步,PaaS平臺服務層的搭建,由各個運用單元組成“云服務”平臺,是為線上線下的交互機制,將有關泉州提線木偶戲的資源保護創新主體的功能需求通過服務注冊接入PaaS平臺服務層,負責對數字資源的調度管理、實行監控平臺,并將服務資源分裝給SaaS應用層的用戶;第三步,搭建SaaS應用服務層,集合各種服務形態,聯結我國木偶戲的數字資源共享、科研教育平臺以及建設泉州提線木偶戲創新設計、傳播推廣平臺等協同業務需求的Web網頁、App應用及程序服務模塊構成的數據匯總建設。
泉州市提線木偶戲傳承保護中心亟需重視發揮兄弟劇團的優勢,注重聯結高校圖書館、省圖書館、市級圖書館的知識和數字信息服務,與相關文化主管部門建立協調工作機制,促成泉州提線木偶戲專題研究的數字人文實踐項目,搭建交流合作常態和互動空間,整合起包括多主體、多領域、多渠道的信息資源合作開發,展現對泉州提線木偶戲保護和創新傳播發展的方向。
國外研究者提到數字人文項目影響力的評價指標,包括基金會和其他機構的資助情況、項目網站的訪問情況或參與者的貢獻情況、在傳統文獻及網絡文獻中的引用情況、項目成果是否被其他學者或機構采用、項目是否學術會議和論壇上進行過核心發言或展示以及多領域交流、引發公眾和社群中的反響等等。搭建面向數字人文的“記憶工程”實踐項目,將會極大改變國內外對泉州提線木偶戲以及傳承人的認知和文化傳播需求。因此,更需加強對泉州提線木偶戲和優秀傳承者的展演、講座、沙龍等活動宣傳的重視,形成“數字人文文化周”模式、“泉州提線木偶戲進高校”常態化模式等符合地方特色和時代背景的數字人文服務,以“內容+”為元素進行藝術創新,按文化遺產產業化的要求,重視跨界文化產業市場運作,通過智能媒體提升整合傳播,將創意、設計、藝術、教育、旅游等組合起來。
通過實地調研,筆者了解到泉州市提線木偶傳承保護中心管理層面向數字人文的跨學科領域協同合作發展處于停滯狀態。但隨著國內外非遺數字人文實踐項目發展的經驗逐漸豐富,筆者認為拓展泉州提線木偶戲傳承保護中心的數字人文記憶工程項目建設可借鑒的案例越來越多。因此,若能真正構建起泉州提線木偶戲藝術的良性數字化生態發展,將吸引更多數字用戶,尤其年輕群體主動加入泉州提線木偶戲的數字人文的內容創意、創作和傳播之中,助力泉州提線木偶戲藝術向全國乃至全球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