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濤 成 濤
(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8)
加強文化育人是推動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培養“德技并修”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徑。中國在推進“制造強國”戰略過程中,傳承和發展工業文化是提升中國工業綜合實力的有力支撐。教育部提出,“要把工業文化融入職業學校,做到產業文化進教育、工業文化進校園、企業文化進課堂”。[1]高職院校要圍繞職業教育的特點,深入挖掘自身辦學特色,構建完善的工業文化育人模式,發揮工業文化的育人功能,為培養德技并修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持續推進工業現代化做出貢獻。
工業文化在工業化進程中衍生、積淀和升華,對人們的思維模式、社會行為及價值取向有深刻影響,是工業發展的強勁推動力,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造強國和文化強國的重要舉措。[2]工業文化對工業化進程和產業變革具有長期性、關鍵性的影響,高職院校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就必須大力弘揚工業精神,強化工業文化育人功能,不斷提高師生的工業文化素養。
文化是學校的根和魂,文化傳承與創新是大學的重要使命之一,文化建設肩負著培根鑄魂的時代使命,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文化育人的作用不可忽視。職業教育是推動工業現代化的重要力量,工業文化的傳承創新離不開職業教育,尤其是高職教育與工業文化有機融合是推動文化育人的重要方式和途徑,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基本理念和核心戰略。
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是高職院校的主要任務,不但要向學生傳授知識與技能,培養具有深厚工業文化素養的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為推進工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一方面,對于高職院校而言,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促進工業文化融入育人全過程,是學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舉措;另一方面,加強高職院校學生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培養,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大慶精神等工業精神,對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提升科學文化素養具有重要作用,使之能增強職業適應性和創造性,助力學生成為新時代的卓越工匠。[3]
工業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傳承和發展工業文化,是提升中國特色工業軟實力,為“中國制造”提供柔性支撐的重要途徑。推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堅定工業文化自信是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重要內容。但是,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學生對工業文化了解不夠,對技能成才、技能報國的職業價值取向還存在一些認知偏差,團隊合作精神、誠信品質和責任意識等職業素養還不高,無法適應職場環境和新時代發展要求。[3]因此,高職院校加強工業文化教育和實踐,推動工業文化融入育人全過程,使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能夠加深學生對工業文化的認同,堅定工業文化自信。
隨著5G 時代的來臨,我國的工業化發展也已進入了新的階段,新一輪技術革命對高職人才培養方式帶來了新的挑戰,高職院校不僅要培養技能精湛的人才,還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工業文化素養。目前,各高職院校不斷探索和嘗試將工業文化融入人才培養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還存在一些不足。
校園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引領、支撐著高校的發展,為高校建設提供基礎和保障。[4]近年來,許多高職院校開展了文化育人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取得了不錯的育人效果。但是,對如何挖掘工業文化的育人功能,推動工業文化深度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還沒有很好的舉措。一方面,對工業文化育人工作重視不夠,工業文化育人機制還不完善。另外,有些學校仍存在工業文化育人體系不完善、保障機制不健全、結合學校辦學特色不明顯等問題。沒有建立比較完善的工業文化理論研究和實踐平臺,在工業文化融入教育教學過程中比較零散和單一,學生體驗感不強,文化的感染力和浸潤力不足。
課堂教學是育人的主渠道和主陣地。目前,各高職院校都高度重視課堂教學,一直在大力推動教育教學改革。有的學校在思政課程和其他專業課程教學中融入了工業文化相關內容,講授工業發展史、工業文化案例等,尤其在理工科相關專業課程中融入內容相對較多,但是由于講授時間有限,育人效果一般。一方面,在具體的課程設置上,大多高職院校對專業技能教育比較重視,專業課程的開設比較完善,但是基本沒有開設與工業文化相關的課程;另一方面,課程體系不完善,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效果不明顯。有些高職院校雖然開設了相關課程,但大多以選修課的方式設置,并沒有涵蓋所有專業。
文化育人不僅體現在環境氛圍層面,更多的是要通過理念、制度和行為載體來體現。當前,多數高職院校開展工業文化育人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環境氛圍營造等方式。有的學校與企業合作共建了校外實訓基地,但是基本沒有安排學生去校外實訓基地開展過教學活動,使學生無法真正感受到企業的真實場景,對于企業文化的熏陶也不深刻,工業文化的感染力不足。[5]很多高職院校重視環境文化建設,通過建設工業文化主題雕塑、景觀小品、文化長廊等方式,直觀地展示工業文化,營造了良好的工業文化氛圍。但是,工業文化的傳播和推廣還不夠,還沒有真正做到將工業精神內化于心傳承于行。[6]工業文化育人平臺建設還不完善,沒有結合學校優勢和職業教育特點開展工業文化活動,工業文化實踐基地建設比較滯后,對于弘揚中國工業精神的方式還比較單一,開展立體化互動式的傳播還存在短板。
傳承中國特色工業文化既要深入挖掘工業文化的內涵和時代價值,也要不斷發展工業文化,加強文化交流融合,努力培養新時代卓越工匠,這也是高職院校開展工業文化育人的核心要義。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通過多途徑促進卓越工業文化、裝備制造文化融入校園環境、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校園文化活動,逐步構建了工業文化育人理論研究體系、工業文化課程體系、工業文化育人工程、工業文化育人傳播體系“四位一體”的卓越工業文化育人模式。
學校立足機械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發展需求,努力探索新時代高職人才培養的規律和特點,加強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校企協同育人,促進校園文化建設與工業文化、企業文化有效融合。制定了關于推進卓越工業文化建設的實施意見,推進工業文化進校園,將“卓越工業文化”融入到校園環境、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等各個環節。
1.打造工業文化育人“智庫”
學校積極搭建工業文化研究和實踐平臺,成立了“工業文化研究中心”,充分發揮中心在理論研究、文化傳播、教育培訓、交流合作等方面的功能。通過中心不斷深化理論研究,傳播“工業精神”,不斷完善中國特色工業文化理論體系,將研究中心建設成為工業文化傳播和教育基地,為高職院校工業文化育人提供智力支持,助力工業文化育人體系建設。
2.培育“工業文化育人”項目
依托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及黨建研究中心,設立“工業文化育人”專項課題和項目,不斷深化學校工業文化理論研究,聚焦工業文化素養培育,從制度層面、精神層面發力,挖掘工業文化育人的具體特點和實踐規律,在高職院校中弘揚中國特色工業文化。
3.建設“校企流動、專兼結合”師資團隊
建立工業文化理論研究與實踐師資培訓體系,分類、分專業組建一批校內外工業文化教學骨干教師和研究人員。從企業遴選一批技術骨干、工程師、管理人員加入兼職研究團隊,參與工業文化教學研討、課程設計等研究,形成一支有較強學術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團隊。積極培養教師工業文化素養,加大“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力度,提高教師開展技術開發和技術服務的能力。
1.著力挖掘工業文化教育資源
將工業文化融入人才培養方案,有機融入精品課程,與專業進行深度融合。將工業文化、工業精神等融入專業建設、教材開發、課堂教學、實習實訓等各個環節。深入挖掘和提煉專業課程中具有工業文化特色的教育資源,將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的流程與規范和企業文化融入課程教學,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建立工業文化教學案例庫。
2.開發“工業文化課程體系”
圍繞湖南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需求,從工業文化發展、工匠精神培育與職業素養提升相結合,立德與精技相結合,做人與立業相結合等角度,開發和設計具有工業文化特色的系列人文課程資源,實現人文課程滲透融合、專業課程生動實踐的“雙輪驅動”,建構工業文化育人模式。必要時開設專業課,提供相關線上線下課程資源。
3.開發特色“工業文化校本教材”
校企協同規劃課程建設、開展教學,根據學校的辦學定位,挖掘學校的“工業”特色,依托機械行業先進裝備制造職教集團,開發活頁式、體驗式工業文化校本教材,積極推進“工業元素”進專業、進課程。
1.打造一個“工業文化”博物園
深入挖掘辦學歷史,突出辦學特色和理念,制定“卓越工業文化”校園文化整體建設方案。圍繞校園整體規劃和布局,因地制宜,積極打造工業文化長廊、工業文化景觀,規劃建設一批校園工業文化雕塑、文化角、文化帶和主題園區。設計校園VIS 系統,加強樓宇、道路文化建設,把學校打造成一個環境優雅、設施齊全,工業文化氣息濃厚的現代化學校,營造良好的工業文化育人環境,使校園成為一座“工業文化博物園”,讓師生時刻浸潤在工業文化的氛圍中,增強工業文化自信,堅定制造強國的信心。
2.培育一批工業文化育人品牌活動
精心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健康向上、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構建校、院、班三級校園文化活動格局,持續開展“尋訪校友問初心”“企業文化進校園”等以卓越工業文化為主題的系列活動。用企業創業史、發展史、優秀校友事跡等激勵師生。精心打造“工業文化藝術節”“卓越工業文化講壇”“創新創業大賽”等校園文化品牌活動,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提升學生工業文化修養和行業職業素養。在師生中開展“卓越教師”“卓越管理者”“卓越工匠之星”系列評選表彰活動。在校園內形成弘揚工業精神,傳承工業文明,厚植工匠文化的濃厚氛圍,強化師生服務裝備制造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3.建設一批工業文化育人實踐平臺
堅持將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與學生成長成才相結合, 通過“共建共享”的合作方式,推動學校文化和行業企業文化深度融合,培育建設工業文化育人實踐平臺。一是柔性引進企業的大國工匠、能工巧匠、技能大師等,與企業共建勞模工作室、技能大師工作室等,開展“名匠帶徒”活動,帶領一批師生參與企業技術服務攻關和工藝流程更新,同時加強勞動教育,提升工業文化素養;二是引入企業文化,將合作企業的創業史、發展史融入學校環境、融入教室、融入實訓室。引入企業價值觀、管理制度、核心理念等,打造具有企業真實場景的實訓場所;三是與企業合作設立“卓越獎學金”“創新創業基金”,增強學生對企業文化和中國工業發展的認同感、自信心,提升學生職業素養和創新創業能力。
發揮文化賦能作用,推動工業文化入腦入心,開展工業文化傳播和推廣是重要途徑之一。加強工業文化育人工作,深入開展工業文化教育,需要不斷拓展傳播渠道,建立系統化、全方位的工業文化育人傳播體系。如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一方面通過強化媒體融合發展,加強新媒體矩陣建設,形成了立體化的傳播格局。通過“兩微一端”等新媒體載體推送工業文化理論研究與實踐等內容。同時,深入挖掘工業人物典型事跡,加大新聞報道的廣度、深度和力度,持續開展工業文化育人實踐成果的推廣工作。充分利用新媒體傳播的交互性和及時性特點,用短視頻、動圖等媒介方式提升傳播效果。同時,通過網上展覽館、AR/VR 體驗等方式塑造“沉浸式”的真實感受;另一方面,通過校企合作開展交流活動,打造工業文化活動品牌,更好地弘揚中國工業精神,講好中國工業故事,樹立中國工業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