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瑛
(深圳大學藝術學部音樂舞蹈學院,廣東 深圳 518000)
客家民系是當代漢民族中分布最廣、人數最多、社會影響最深遠的分支之一。客家文化寶貴財富——客家山歌研究從發軔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從真正學術性研究算起也已近百年。在經歷了“孕育期、開創期、復蘇期、興盛期、新紀元“五個時期后,現已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1]。
第一,孕育期:如果將山歌資料的收集視作學術研究的初始階段,那么,對客家山歌的研究始于清代。清代的屈大均(1630—1696 年)在《廣東新語》一書中的《粵謳》和《劉三妹》中所記述歌事中表明,他已經開始研究客家山歌。真正對客家山歌有所研究的第一人是晚清嘉應詩人黃遵憲(字公度),創作成果集中表現在《山歌》和《已亥雜詩》,其不斷創作和輯錄整理的客家山歌及描繪的客家風情,對研究民間風俗、豐富民間文學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學術價值。羅香林曾說:“客家的歌謠,從前并無人討論其淵源,自黃公度出而輯錄山歌,始曾提論到它的淵源問題。”
第二,開創期:民國初年,建立共和伊始,受五四運動影響,在文化方面的表現之一即是掀起了“民俗熱”。這一時期的客家山歌研究活動十分活躍,是客家山歌學術研究的第一個“黃金期”。最有成就的代表人物是著名歷史學家羅香林,他是第一位系統研究客家問題的中國學者,力作《粵東之風》是客家山歌學術研究的一座里程碑。《客家研究導論》《客家源流考》等著作的問世,對客家源流、遷徙與分布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為客家研究之學奠定了堅實基礎[2]。
第三,復蘇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平民歌謠也隨著窮苦人民翻身解放,唱山歌由禁止轉為提倡,山歌資料成為群眾迫切需要。這一時期僅限于收集、整理資料工作。
第四,興盛期:80 至 90 年代,客家山歌學術研究迎來了第二個“黃金期”,黃火興所著《談談客家山歌》是自《粵東之風》之后第一本正式出版的探討客家山歌的學術專著。20 世紀后期在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下,客家山歌尤其在音樂研究和文學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音樂研究中突破性地從歌詞、調式、音階、分析比較各地客家山歌,從音位、音列、音集三方面分析研究客家山歌調式結構,并運用縱向追蹤和橫向比較的方法對山歌進行源流和流變研究。文學研究傳承客家文化精髓,把握時代脈搏,逐步形成概述類和專題研究類兩大研究區域,其成果更是百花齊放,精彩紛呈。
第五,新紀元:進入新千年后,特別是 2003 年《文化部關于開展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工作通知》和 2005 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意見》下發后,各級文化主管部門和一些大專院校成立了非物質文化學術研究機構,搭建由眾多民間團體共同推動、興起山歌的活動平臺,地區學校定期舉辦客家文化宣傳活動,將客家山歌學術研究與傳承發展推向一個新的階段,并取得了顯著成果。
縱觀客家山歌研究成果,研究者們常從兩種角度入手對其進行研究。一種是從宏觀角度出發,將山歌作為整體進行研究。另一種是從微觀角度出發,對各個地區(劃分以自然地理狀況或行政區劃為依據)的山歌進行單獨研究,比如對于廣東粵東地區,江西贛南地區山歌的研究等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第一,音樂研究。苗晶等人將客家民歌作為一個民歌特區,分成粵東北、贛南和閩西三個次級色彩區,分析客家山歌在旋律和音調上的特點;李勤科詳細論述了梅縣山歌的源流、調式、音階、潤腔方式和表演方式等,對于客家山歌和山歌劇常用音列、樂譜分析等方面有突破性地深入分析研究。
第二,文學研究。眾多學者們對客家山歌的文學研究、論證劃分為概述類和專題研究兩大類。概述類研究依據各地區地域特點及與文化特色交融后概括出各地客家山歌的流源、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如胡希張與余耀南共同撰寫《客家山歌知識大全》,是對客家山歌研究最為全面詳解的專著;《廣東客家山歌初探》中,陳菊芬總結性地概括出廣東客家山歌的社會特點與藝術特征。專題類研究主要在源流探索(文化地理學理論、音樂傳播角度),思想內容(歌詞內容、意象研究),文化意蘊(已史為證、人文特征、自然地域),藝術特色(語言、修辭、音樂形態),紅色歌謠(政治功用性、歌謠歷史轉化歷程)等方向進行撰述。如《客家音樂傳播》(馮光鈺);《客家山歌的情戀母題與植物意象探析》(黃鶴);《客家山歌的文化語境》(鐘俊昆)[3]。
第三,傳承研究。發展和傳承民間文化已然成為新的學術焦點,相關的研究與實踐相對充分。如沙漢昆對客家山歌調式、音域、音階、曲式結構的系統分析,嘗試從音樂角度將山歌進行延展的藝術構想。客家音樂研究工作者從早期較單一的資料收集整理,已逐漸發展到客家音樂的形態專業研究,并逐步加入其文化學研究,運用立體文化心態在文化生態的整體結構中深入研究客家音樂,探尋客家山歌傳承方式及研究路徑。
近年來,深圳客家人熱忱,積極搭建并推動著山歌生存發展、創新傳承的文化藝術橋梁,已將深圳客家山歌推上了深圳文化與學術的焦點平臺。早期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分為三個方面。
第一,音樂基礎性研究。開展田野調查,收集、整理深圳客家山歌(歌謠),將其進行錄音記譜、結構分析、歌詞分類的基礎性研究工作。第二,山歌傳承研究。由深圳市政府發起,市宣傳部、各區政府、深圳大學、深圳廣電集團、深圳特區報等創辦于 2006 年每年一屆的“深圳客家文化節”;承襲深圳市龍崗區、南山區等地當地客家人傳統文化節(南山姊妹節、橫崗吉溪文化節);定期主辦客家文化研究專題研討會;山歌進校園;山歌音樂創編、舞臺藝術編導、演唱藝術創新與傳承等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如山歌舞臺創編藝術作品《月照圍樓》《嶺南三韻》,交響樂《交響山歌·客家新韻》等。第三,深圳客家文化學術研究。深圳大學率先引領客家文化學術研究的新高地,成績斐然。2008 年創辦深圳大學客家研究所,研究所主持相關省部級科研項目“深圳客家研究”的主要成果有:張衛東、王洪友合著《客家研究》,劉麗川專著《深圳客家研究》。2018 年3 月在鶴湖新居龍崗客家文化博物館掛牌成立由深圳大學客家研究所聯合臺灣大學客家研究中心及韓國中國文化學會學術研究機構,以推動深圳客家及濱海客家研究事業發展的“客家文化研究室”。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掛牌成立“客家文化研究中心”,執行院長周建新教授主持 2012 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客家文化》,其專著《動蕩的圍龍屋——一個客家宗族的城市化遭遇與文化抗爭》《客家民間信仰和地域社會研究》《江西客家》極具學術價值與社會影響力。客家山歌已被批準納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行列,深圳市的大鵬山歌、龍崗皆歌、大浪山歌等均已被列入省市非遺保護行列,被深圳市政府予以關注、保護支持。然而,深圳客家山歌的音樂研究仍滯留在原生態山歌挖掘收集、家族及民間藝人傳唱等基本工作上,缺乏專業音樂工作者參與對客家山歌音樂本體的專業研究,大部分的傳統手法和陳舊的表演形式已在現代藝術浪潮中褪色,人們失去了對傳統山歌的重視和熱情。多元化的沖擊、專項項目資金的匱乏、文化生態環境的改變,使原有的文化藝術功能和社會價值功能日益退化,根植于農耕文明的民間藝術瀕臨瓦解與消亡的危機。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與機遇下,系統研究深圳客家音樂文化,構建深圳客家山歌體系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傳承與實踐,對深圳客家山歌更好順應歷史發展、保護傳承非遺項目具有深遠的意義。本文將從“深圳客家山歌的音樂文化研究、音樂本體研究與體系構建、創新傳承研究”三方面對深圳客家山歌體系構建與創新傳承進行可行性研究。
第一,深圳客家山歌的音樂文化研究。深圳客家山歌是用深圳客家方言演唱的傳統民歌,屬于粵系客家山歌的支流,主要分為三類:一是大鵬、南澳等沿海地區的大鵬山歌;二是流傳于鹽田、沙頭角、葵涌、石巖、坪山、龍華、香港九龍等地區的山歌;三是流傳于龍崗及周邊坪山、坪地、橫崗、惠陽等客家地區的龍崗皆歌。對民族音樂的研究必須深入剖析其賴以生存的文化環境,以理論宏觀視野、多重角度透視和剝離,把握深圳客家山歌的深層本質和獨立品格、特色。從音樂文化形態的整體構型中去觀察、探尋、比較分析客家山歌音樂的形成、淵源、“文化遺傳基因”等,在不同層面上把握深圳客家音樂特色以及更豐富的文化內涵。同時,觀察音樂與人類文化在整體文化模式中相互作用的深層結構關系,使客家音樂在音樂學、文化學、人類學等交叉學科領域更為健康地發展[4]。
第二,深圳客家山歌的音樂本體研究與體系構建。試由深圳客家山歌民族屬性“文化遺傳基因”入手,從客家山歌的音樂本體形態進行深入微觀的音樂分析、歸納,研究深圳客家山歌的歌詞藝術特征、類別特征、曲調特征、結構特征、表演形式等[5]。分析其音樂形態特征與文化內涵之間的關聯,探索各音樂形態間的內在關系。以中國民族音樂形態學為堅實的理論依據,構建科學的深圳客家山歌體系。“歌詞藝術特征”指客家山歌在歌詞方面的文化特色,一般是指歌詞方面的結構、韻律和修辭,其中修辭手法更為突出;“類別特征”研究有助于對深圳山歌體系的構建。與贛南、湘南、閩西、粵東的山歌相比,深圳客家山歌具有相同的源流。但由于深圳所具有獨特的人文社會環境,因地域性差異而形成不同地方山歌特點,也就產生了不同的山歌分類。從目前研究成果來看,主要分為大鵬山歌、鹽田山歌、石巖山歌、龍崗皆歌等;“曲調特征”指對客家山歌的唱腔、音階、音程、調式、節奏與節拍、詞曲關系、旋律形態等方面的研究,并歸納出具有規律性的曲調特征;“結構特征”指對客家山歌的常用曲體、句式特征等方面研究并得出規律性的特征;“表演形式”指客家山歌的歌唱發聲、伴奏樂器、表演方式、音樂功能等特征,對其研究為新時期客家山歌創新傳承的新思考給予一些啟發。
第三,深圳客家山歌的創新傳承研究與實踐。在構建客家山歌體系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創新傳承,通過考察調研、個案分析、探索思考、創作實踐、演出推廣等形式的研究,將客家山歌傳承專業化,提出有效可行的傳承新思路、新形式、新內容、新方法,搭建客家山歌在深圳文化對外發展的大平臺,多元化踐行創新傳承實踐,結合教育走進學校,結合文化宣傳普及走進社團,結合藝術作品創作走進劇場、走上舞臺。結合旅游開發進行市場運作,創建深圳客家山歌文化新地,加強與各地客家文化、客家音樂研究專家的交流活動,借鑒深圳客家山歌文化產業的成功樣本,開拓文化科技大融合環境下傳承創新傳統文化的新思路,借力新媒體技術與傳播路徑,助力當地文化經濟發展,全面開啟深圳客家山歌研究與傳承的新篇章。
深圳客家山歌以豐富的音樂語言和文學語言高度融合,并塑造出豐富多彩、飽滿生動的藝術形象,是客家文化的寶貴財富。通過理論研究成果踐行實踐(專題講座、普及推廣、藝術作品創作、舞臺表演、高水平音樂會等)過程中,能立體地展示客家的民俗、信仰、觀念和行為,同時在社會學、人類學、文化學、藝術哲學等領域也將開辟出新的獨特視角。加強與各地客家文化及音樂研究專家交流,創設嶄新的深圳客家山歌學術研究平臺,創新傳承深圳優秀的客家文化,促進山歌對外融合交流,推動深圳文化產業發展,豐富深圳特色旅游產業發展鏈條,潛在的市場價值為深圳文化和對外經濟發展帶來不可估量的社會效益。同時,也感召廣大客家文化學者、客家音樂愛好者、年輕的下一代傳承發揚我們偉大的民族文化。深圳客家山歌體系的構建與創新傳承具有重大的研究價值,是為可行性研究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