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英棟
(北京農學院,北京 102200)
隨著新時代科技進步與發展,多媒體技術也迎來了革新性進步,文化的傳遞更加快捷、準確、生動。同時排山倒海的信息沖刷著人們的大腦,多種多樣的文化信息涌入國民的生活中。其中的信息魚龍混雜,但是只有優秀的文化,順應人民生活需求,被人民理解的文化,才能在文化競爭當中屹立不倒。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1]。中國特色不是對于已有模式和方法生搬硬套,中國特色不是對于假大空的強拉硬扯。中華文化來自中華歷史中人民的真實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人民生活真實寫照。中國特色文化也是要遵循實踐的規律,這其中既要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要符合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景。優秀而強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所帶來的內核精神與文化自信能為人民帶來精神動力,繼而反作用于經濟發展。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是一個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相互作用、有機統一的整體,統一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2]。在這片沃土之上,正是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才得以生根發芽。
中華五千年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數不勝數光輝燦爛的寶貴財富,從盤古開天辟地的神話故事,到震古爍今的四大發明,到古人津津樂道的琴棋書畫,到連三歲孩童都能朗朗上口的古詩詞,以及許許多多在日常生活中人們能夠感知到的戲曲、茶、陶瓷、中醫等。無論是柴米油鹽還是茶余飯后,傳統文化無處不在。傳統文化的內容極為豐富、博大精深、海納百川,經典著作甚多,諸如《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道德經》《莊子》等經典著作。文化先賢們用跨越古今的智慧與暈染千年的筆墨才氣,將他們畢生的見聞、學識、才華著于紙張之上,傳于后世。除了這些還有許許多多的滄海遺珠,被埋沒在歷史發展的滾滾洪流當中。但是不可置否的是,這些祖宗留下的燦爛文化遺產不管在過去,還是現在,又或是將來,跨越時空地都給予了中華兒女知識與力量,永世不竭。
中國傳統文化其雛形于夏、商、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定型于秦漢時期,融合于魏晉南北朝至唐中葉,強化于唐中葉至明中葉,轉型于明末迄今。傳統文化隨著時代發展,許多與時代不相適宜的被封存進了展廳或者博物館。我國對于傳統文化,一直是秉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發展思路,讓優秀且合適于我國現代發展的傳統文化以另一種形式與新的思考去結合,從而讓那些傳統文化以全新的面貌迸發出新的生機。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指出,中國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3]。中國精神就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高度統一,而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始終是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創新始終是鞭策我們在改革開放中與時俱進的精神力量[4],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幾十年里,中國逐漸與世界接軌,步入了嶄新的新時代,而嶄新的時代精神,正是新思想與傳統文化的沖擊與交融,所以中國精神正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統一。優秀傳統文化滋養了中華民族眾多優秀品質。獨具特色、深遠悠長的中華文化孕育并鼓舞著華夏兒女不畏強敵、勇往直前、獲得勝利。從艱苦奮斗勇于創新的井岡山精神,到用草鞋一步一腳印走過雪山草原的十萬里紅色長征精神,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抗戰精神,到現在眾志成城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抗震救災精神,我國運動健兒奮勇拼搏勇奪奧運桂冠的奧運精神,到舉國上下全民抗疫、尊重科學、生命至上的抗疫精神等。從革命先輩,到大國工匠,到運動健兒,到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中國精神雖然偉大,但是就在每個人的身邊,這種舍我其誰,不怕困難,砥礪前行的優良品質是刻在中華兒女骨子里的,正是這樣許多優秀的精神內核,才讓傳統文化的傳承有了意義。中國精神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掇菁擷華,也是中國傳統文化長期發展的精神氣魄。無論文化經歷了何種傳承與發揚,他所傳遞的中華兒女的優良品質與社會正能量是永世不變的。
毛澤東同志指出,對于古人和外國人的毫無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沒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學教條主義和藝術教條主義[5]。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6]。新時代背景下,中國傳統的優秀文化與科技相融合,以多種多樣的展示形式,讓歷史文化在新時代涅槃重生,融入在大眾生活當中。
從理論創新上看,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解放思想是理論創新的先導[7],同時也對應著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與開放性。因為時代在不斷發展,既要符合時代特征,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也得以發展,同時馬克思主義由于其開放性得以不斷接受新時代思想,并不斷進步。在科技發展迅速的今天,信息傳遞的方式也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接受外界信息的方式也逐漸從家里的收音機,村里的電視,到現在的豐富多彩的電視節目,身臨其境的電影院,足不出戶更加便捷的手機平板電腦等。伴隨時代發展,將過去中國優秀文化與新科技結合,人們在電影院里觀看各種朗朗上口的中國神話改編成的特效大片。現代科學技術為文化傳播提供了無限可能, 能夠通過短視頻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表現得淋漓盡致、美輪美奐[8]。在手機的短視頻中隨時隨地可以看到從古中國的燦爛文化,近代中國的屈辱歷程,新中國建立的崢嶸歲月,中國歷史的演變在視頻與講解中仿佛身臨其境。除了短視頻,像很多手機app 的電影視頻網站,電子閱讀或是文化電臺,都在現代人接受文化信息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科技越是發展,就越應該去創新思考文化傳播的形式,讓那些優秀的中國文化走到新一輩中國兒女的心中。
隨著人工智能、VR 等技術的革新,在不久的將來,多媒體技術也將朝著更加真實的方向發展,未來對于接受信息的形式也不會拘泥于屏幕,同時也會誕生出更為智能的AI。VR離我們的生活并不遙遠,國外開發的虛擬形象聊天室VRChat在國外網絡風靡一時,用戶可以依靠VR 技術在虛擬空間生成虛擬形象,通過傳感器捕捉用戶動作,面對面與世界各地網友聊天,與此同時“元宇宙”話題也在meta 公司的推動下掀起層層波瀾。讓古人“活”起來,也許不再是天方夜譚。在這種高科技的推動下,依靠計算機技術可以將已發生的歷史場景通過虛擬現實技術真實地表現給現代人。屆時戴上VR設備便可足不出戶登上滕王閣站在王勃身側看“落霞與孤鶩齊飛”,又或是夢回辛棄疾的鐵馬冰河,又或是一睹“一騎紅塵妃子笑”楊貴妃的芳容。隨著人工智能的繼續發展,AI對話也會越來越智能。結合歷史事件與人物分析,通過計算機算法的推衍,在不久的將來,小學初中的課堂上“詩仙”李白,就會和孩子們面對面對話,那放蕩不羈、別具一格的有趣靈魂,相信會惹得大家開懷大笑。
還未走進大眾視野的未來科技有很多,能夠結合的文化領域也有很多,一旦投入量產,將會逐漸顛覆現在的文化傳播形式。太空之中響起“東方紅”,不僅僅是對外展示了我國航空航天邁入了嶄新時代,同時也啟迪我們信息傳播的形式正在隨著科技發展走向我們從未設想過的未來,而文化傳播也乘著這陣科技東風越走越遠。所以,新時代背景下,緊密結合科學技術發展,中國文化也會迸發出嶄新的活力,以嶄新的姿態走向未來。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人邁出國門與世界接觸,然而從明清的閉關鎖國,到近代中國的戰亂,讓中國許多領域都落后于世界。伴隨著強大外資與科技的涌入,國外的文化也日益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習慣。而熱愛國外文化,也令不少人購買使用這個國家的產品,又或是前往旅游消費又或是移民。歐美有不少國際巨星,他們主導影視音樂作品不少在國內也是家喻戶曉的,路邊隨處可見西式快餐店也會引人蜂擁而至。日韓也有許多例如偶像文化、二次元文化等,在國內也有許多的追捧者。這些文化輸出中有不少是不利于我國而有利于他國的,比如不少好萊塢作品中中國充當了炮灰的角色,相反電影中將西方國家塑造成擁有著先進的科技和優秀品質的救世英雄,以達到間接打擊我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的目的。再比如一些動漫中會去宣揚軍國主義和藹可親的形象,以及宣傳國家人畜無害、愛好和平的形象,從而在我國年輕人心中營造美好情結,淡化歷史的仇恨。這些國家對外美化自身的同時,在國內又強化中國威脅論,強化其國民對中國的仇視感,利用輿論為我國發展增添阻力和壓力。
在這無形硝煙的戰場上,想要鞏固強化中國本土優秀文化的影響力,不是生搬硬套,也不是強行植入,而是順應時代發展的改編和創新。改編不是摒棄傳統文化,而是更好地發揚,更好地繼承,總比湮滅在歷史中,引得后人惋惜的要好。傳統文化根植于歷史,但并不是歷史。《三國演義》就是最好的例子,很多人不懂三國的歷史,但是不少人都在書本或者電視上看過《三國演義》,了解那個天下三分、金戈鐵馬的時代。如今,對傳統中國文化的二次創作,多次創作,已經逐漸被大眾所接受,符合了現代人的審美與價值觀,但是如何二次創作出高質量的作品是令許多文藝工作者頭疼的問題。1998 年一部動畫電影《花木蘭》橫空出世,在動畫制作、故事講述、人物塑造上皆可圈可點,但可惜的是,這是一部美國迪士尼出品的外國動畫電影,在十幾年后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眾多網民發聲對于兒時的經典電影持摒棄態度,國內也急需高品質的傳統題材的二創影視作品。在幾千年時間中傳承下來的優秀文化故事,自然是經得住考驗的優秀作品,但是二次創作如何既增加市場競爭力的前提下,還保留絕大部分的傳承價值呢。雖然國內很多傳統文化的改編作品都會遇到褒貶不一的態度,但是總體都是弘揚新時代中國文化的探索者與開拓者。《哪吒之魔童降世》 就將哪吒鬧海的故事“魔改”,除了故事講述極具創新性,動畫特效也在近幾年國產動畫電影中幾近巔峰,最后收下50 億票房的好成績。2021 年末,國產動畫電影《雄獅少年》上映,CCTV13《新聞直播間》就曾經評價它“表達文化自信,弘揚民族精神”。
中國文化的底氣應當不只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蘊,在現代的文化傳播也要適當適應新時代的背景,需要與時代背景相關的特色融入全新的科學技術,同時提升整體文化作品的質量,才會更加具有競爭力。讓人談及作品時心服口服,為真正國產的文化作品的質量而拍手稱贊。
誠然國外的文化作品質量非常高,不少在國內都有不小的影響力,但是中華民族的智慧也經歷過時間的考驗。孔子學院從2004 年創辦距今,已有126 個國家和地區共建400 余所。在21 世紀世界矚目下,展示了中國形象,對中文語言以及中國文化向世界的傳揚做出了杰出貢獻。除了傳統領域上的出神融化震懾世界中國功夫、天馬行空充斥古人愿景的中國神話故事、十里飄香貫穿生活的中國茶、豐富多樣點燃味蕾的中國菜等在國外已經名聲大噪的中國產品,近些年在一些新興領域也逐漸開始文化輸出。
前些年網易開發的手游《荒野行動》就成為了日本國民現象級手機游戲,另外像諸如《陰陽師》一類融合日本元素的國產游戲,在日本游戲市場都搶占了一席之地。《原神》是近年來質量很高的一款包含中國文化的國產游戲,其中的璃月便是中國文化的化身,頑石、紅楓、勁松,以及傳統古建筑,無論是“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的山巒疊嶂,還是月落烏啼、江楓漁火的景象,許多在古詩詞當中描寫的景色被一一還原在游戲當中,《原神》擁有龐大的國外玩家群體,海外玩家在游戲的煙花爆竹聲中過起了春節、元宵節,景象一片紅火。對于裹挾著中國文化的本土化游戲《原神》的國內外走紅,新華社海外版、人民日報旗下媒體、解放日報旗下媒體都曾發文肯定。上海廣播電視臺的《新聞報道》欄目針對游戲中獨創的京劇角色云堇評價“通過虛擬形象出海,成為中國文化、中國故事走出去的新潮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9]。文化自信在四個自信中是最基礎的,國家的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所在,文化傳承源遠流長,是我們民族深沉而持久的力量。中國文化歷久彌新,在歷史漫長的洗禮中,中華民族凝結出了眾多智慧與精神結晶。以史為鑒可知興替,以今時目光照古時之鏡,亦然醍醐灌頂,乃民族之幸。文化不僅傳承了智慧,也有彌足珍貴的精神,留住根、守好魂,中華民族便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熠熠生輝。
文化在欣欣向榮發展之際,黨中央作出了鮮明回答。首先,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地位,決不能搞指導思想多元化。其次,強調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文化之魂[10]。文化發展雖然百家爭鳴,群芳爭艷,但是也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征程中,自始至終符合先進文化的特點、發展趨勢和要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一直投身于實踐當中,開拓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在文化發展中不能脫離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思想沒有核心領導就是一盤散沙,只有團聚在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旗幟的黨的指導下,弘揚發展社會正能量的優良風氣,才能形成有凝聚力,有先進性,為人民所熱愛的優秀文化。
文化自信是我們每個中華兒女應該堅持的信念,這不光是口號,而是應該打心眼里對我們自己文化的崇敬與熱愛。然而隨著網絡傳遞信息量的日益繁多,在互聯網接觸的誘惑也愈漸繁多,其中有不少是外國的文化入侵,也有我們本土的低俗文化,在人人都可以傳播信息的互聯網時代,自媒體用夸張、獵奇、擦邊等一些深諳人性的方式傳播了很多沒有營養的靡靡之音。對于一些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覺悟不堅定的普通民眾,便會追隨那些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道相馳的文化所輸出的觀念。而許多讓普通人看起來高大上的優秀傳統文化,也會充耳不聞。其實在優秀文化傳播過程中,無論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文化的價值不在于雅俗之分,而是他的精神內核與傳達的思想。隨著90 后、00 后走上崗位,走入生產建設第一線,很多官方也整起了“活”,用更加親民的方式拉近與大眾的距離。動畫、漫畫、流行詞語、視頻段子,他們用自己年輕的方式去書寫年輕化的中國文化,讓同齡人之間用彼此的眼睛去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青年人有自己方式去了解文化,接觸文化,而文化傳播也更不能用老一套,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青年人是國家的未來,優秀的中國文化應走進每一位青年人心里,真正理解熱愛自己的文化,心中油然而生的文化自信,才是一個國家文化的真正底氣。
歷史悠久的華夏大地上,留下了許多文化瑰寶,有些被雪藏,有些被傳承與發揚。在國際化、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形勢波詭云譎,傳統文化在與國外文化的競爭中迎來了更大的壓力,作為祖先的傳人,身為華夏兒女的同胞更應該在戰壕當中眾志成城,堅守住自己的優秀文化。一個國家的文化強弱會反作用于國家的綜合國力,文化也是凝聚力所在,也是靈魂所在,亦如畫龍點睛。優秀中國文化在得以傳承與發揚,就是在增長國民的文化自信與民族自信。傳統文化雖然在傳承中形式會隨著時代而千變萬化,誠然在文化演變過程中無法完全還原古人的智慧與風雅,但是保留下的文化與精神價值卻濤聲依舊。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不是按部就班、一蹴而就,在日新月異的今天,更應該緊跟時代的列車,從實際出發,結合科學技術,創作出思想圍繞黨,立足于國家實際,為人民所熱愛的優秀文化作品。
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當中的承重墻,越是鞏固強化科學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修養的基礎,越能將文化自信了然于胸。立足于文化自信的華夏兒女將強大的民族精神氣魄,逐步實現建成文化強國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