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剛

摘要:文章主要分析了地下空間建筑火災事故的特點,并根據走訪調查,結合分析結果給出了救援措施建議,供相關部門參考。
關鍵詞:地下空間建筑;火災事故;滅火救援;措施
在我國的建筑中,地下空間的運用很常見,然而,由于地下空間比較密閉,結構復雜,如果發生火災,很容易出現煙霧短時間內在地下空間聚集的情況,增加救援難度,鑒于此,文章將主要分析建筑火災事故的滅火救援措施。
一、地下空間建筑火災事故的特點
(一)火勢蔓延速度快
地下空間交錯復雜,人員流動大,堆存物品多且種類復雜,存放著大量的可燃物品,如果發生火災,火勢會在地下空間內迅速蔓延。
(二)密閉空間易產生濃煙毒氣
由于地下建筑空間相對密閉,發生火災后,建筑內的氧氣很快就會被消耗掉,大量濃煙會在建筑內堆積,一些物質可能在高溫貧氧燃燒的狀況下產生大量的有毒氣體,導致被困人員窒息或昏迷,危害人體健康。
(三)人員逃生難度大
由于地下建筑的安全出口大小有限,因此從地下建筑逃生的難度會比在地上建筑逃生要高得多,而且自下而上的逃生軌跡與濃煙運動方向一致,人員在逃生的過程中很容易吸入很多有害氣體,危害人體健康,影響逃生速度。
一般情況下,發生火災后會第一時間斷電,僅保留應急照明。然而由于地下建筑自然采光少,僅依靠應急照明燈辨認方向難度大,加之濃煙使得可見度驟減,導致人員逃生速度低。不同人員的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也不等,在昏暗且陌生的環境中逃生很容易引起恐慌,導致人員自我傷害或發生踩踏事件。
(四)救火工作難度大
地下建筑封閉、結構復雜,發生火災后消防人員很難在第一時間了解具體火勢火情,掌握著火點信息,因而也無法及時制定高效的救援方案。消防人員進入地下建筑進行救援行動時,受濃煙的影響,可見度低,無法迅速找到著火點,對起火原因、火勢火情信息的了解也需要消耗更多時間,影響消防人員救援行動的展開。同時,地下建筑信號較差,加上發生火災時建筑內會切斷電源,通訊工具的使用受阻,內外溝通不便,逃生人員難以聯系到外界,消防人員也難以接收到外部的指揮,不暢通的通訊增加了救援工作的難度。
受限于地下建筑的結構,供水很不方便,在進行滅火救援時需要鋪設更長的管道,再加上地下建筑普遍存在物品亂丟亂放的情況,增加了管道鋪設的長度與難度,即使在鋪設好管道后,由于管道長,輸水需要更多時間,曲折的管道也會影響水流的輸送,不利于滅火。
二、地下空間建筑的滅火措施研究
(一)火災初期采取必要的自救手段
在火災發生初期,有一段最佳救援時間,此時濃煙量還不多,可見度較高,逃生人員與建筑內工作人員應該在這個黃金時段采取有效的自救措施。一般建筑內都設有警報器,當警報器感應到有火災發生,或者當現場人員觀察到火災發生時,管理單位應該在第一時間采取緊急救援措施,參考逃生演練,結合現場火勢情況有效地組織現場人員進行逃生。利用建筑內的廣播系統,引導現場人員通過正確的逃生通道,有序地進行逃生,對于處在不同區域的逃生人員,可以為他們規劃不同的逃生路徑,做到盡快逃離火災現場,除此之外,管理人員還能通過廣播系統安撫逃生人員情緒,確保逃生人員不要因為恐慌而不聽指揮,引發踩踏事件,造成更大的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
除了人工的自救手段以外,逃生人員和管理人員在有余力的情況下,要利用好現場的各種消防工具展開滅火工作。首先,在火災發生時,要第一時間關閉地下建筑的空調,避免送風加大火勢,擴散著火范圍,同時要打開排煙系統,幫助濃煙向外擴散,減少逃生人員因吸入濃煙或有毒氣體造成的中毒昏迷情況。要盡量增加地下建筑的光源,提高可見度,幫助逃生人員迅速撤離。另外,還要合理利用建筑內設置的消防設備,發揮好消防栓、自動滅火噴頭等消防裝置的功能與作用,盡可能在火災發生初期就能有效地控制火情,同時還要在第一時間通知消防部門,尋求消防部門的幫助,為后續的滅火救援工作提供有效信息與救援時間。
(二)消防人員采取恰當的技戰術高效滅火
消防部門在接到救援電話時,應該在第一時間內,根據報警者對現場的描述進行消防裝置與消防人員的配備。抵達現場后要在地下建筑的出入口附近及時建立指揮小組,實時觀察火場狀況,作出有效的指揮部署。偵查工作對救援工作的進展有著直接影響,因此,對火場的偵查要覆蓋救火工作的全程。
偵查工作應該在消防人員抵達現場后就馬上開展,了解建筑內部結構與火場信息有利于消防部門對救援工作進行指揮。指揮人員可以根據對火場外部的觀察以及對建筑內部結構圖的分析,有效地掌握火場內部的大致情況,有利于后續救援工作的有效展開。此外,消防人員還可詢問從火場逃生出來的人員,進一步掌握火情火勢,了解著火點與起火原因以及剩余被困人員大致位置。偵查團隊在確保了解建筑內部結構后,在火勢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進入火場內部進行偵查。進入火場后的偵查工作要盡快完成,首先要找到被困人員的位置,之后馬上進行救援,盡量解救更多的被困人員,其次要找到著火點,判斷火情趨勢。偵查隊伍盡可能選擇經驗比較豐富、心理素質好的消防人員進入火場。除了人工偵查以外,消防部門要利用現代科技儀器,對火場周圍的空氣情況進行檢測,判斷火場內部情況,保證消防人員安全。
火場內的濃煙是一大殺手,不僅危害人體健康,還會阻礙救援工作,因此火場排煙很有必要。發生火災后,要打開建筑內的窗口,利用自然風將濃煙排走,或者在墻體較薄的地方鑿個開口用于排煙。除此之外,還能利用機器進行排煙。排煙時,要先將防火門關閉,隔絕濃煙,之后用排煙機排煙。打開場所內的噴水滅火裝置也能降低煙霧濃度。
(三)多種滅火方式相結合
內攻滅火是現有的滅火方法中比較高效的一種滅火方法。在火災發生初期,指揮部門需要利用建筑內部結構圖,結合火場情況,規劃最優的進入路線,實現安全快速抵達著火點,準確利用水槍撲滅火源,控制火勢。當火勢逐漸變大,煙霧濃度不斷增加,有毒氣體的濃度也持續上升,這時消防部門需要借助更多的消防設備進入火場展開救援,消防人員要利用消防水車及照明設備進入火場,用水槍抑制火勢,保證救援行動的有效、救援人員的安全。使用內攻滅火這一方法時,如何選擇正確的路線,把控進入與救援時間很關鍵,另外,還要考慮消防人員的身體情況,保證救援工作安全有效。
除了用內攻滅火這個方法外,灌注滅火也是比較常用的一種滅火方法,一般適用于火場內部結構不適合救援人員進入的情況。灌注滅火的主要方式是保證建筑內無人的情況下,通過出入口對建筑內灌注大量的滅火劑,一般情況下滅火劑會選擇使用泡沫滅火劑,利用高濃度的泡沫,吸收建筑內部的毒氣與煙霧,實現良好的滅火救援效果。
三、結語
在對地下建筑進行滅火救援時,現場人員與管理人員要利用好建筑物內部結構及設有的消防設備,自行有序地開展自救工作,盡量減少人員傷亡,為消防人員爭取更多的救援時間,消防人員在對地下空間建筑進行滅火救援工作時,也要盡可能多采取幾種救援方法,能針對性地解決具體問題,實現更好的救援效果。
參考文獻:
[1]韓志軍,吳建平.地下空間建筑火災事故滅火救援措施研究[J].低碳世界,2020(05):222.
[2]劉為民.地下建筑空間火災事故滅火救援方案[J].今日消防,2020,05(06):46-47.
[3]黃偉.地下商場建筑滅火救援應急措施研究[J].城市建筑,2017(0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