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君
小引,1969年出生,現居武漢。著有詩集《北京時間》《即興曲》,散文集《悲傷省》《世間所有的寂靜 此刻都在這里》。

窗外那棵梧桐樹
暮春發芽
仲夏成長
涼秋盛大
我見過有人在樹葉下親吻
也想象過
他們在夜雨中分別
今天是一個陽光燦爛的冬日
很多年沒有下雪了
再也不會下雪了
樹葉已經落光,露出了
樹杈間充滿往事的喜鵲窩
—— 《樹葉到底像什么誰也不知道》
提供事物的短暫一瞥,以圖像呈現世界,以語言的偶然性操作傳遞直覺和意識,是我感興趣的詩歌。克制,冷峻,不在已知而在未知,不在共鳴而在將我們帶到世界的奧秘面前,《樹葉到底像什么誰也不知道》就是如此。這是小引的詩歌,語言的輕逸的操作者,卡爾維諾式的輕逸,但總是能夠給予我們意外的驚喜。即使面對一棵樹葉落光的梧桐樹,他也能給我們展示——樹杈間充滿往事的喜鵲窩——這是一個敘述者的瞬間意識,并在指涉往事時提供孤獨的暗示,因為我們在“很多年沒有下雪了/再也不會下雪了”的世界。
我喜歡這樣的詩——作為詩人,我是世界的無知者,而不是通靈者。在客觀事物背后,也許隱匿著一個永恒的理念世界,但我們無從尋找。我們只是呈現一個充滿往事的喜鵲窩。這樣的詩歌,是潤物細無聲的直覺傳遞,在這里,自我是謙遜的,詩歌的力量在靜默的語言中滋生。
眾所周知,寫作隱含著自我,關于自我,先驗的人格化的表達看起來無懈可擊,實際上,有時候它并不真實。在詩歌史上,在象征詩被奉為圭臬時期,主體意識是通靈的,是神秘和超驗,是理念世界的象征。但是,稍不留神,它會成為一種自我的虛構和美化。
在當代性寫作中,“自我”不容懷疑的書寫原則漸漸被推翻。不是掀了一張桌子,而是推倒了整間屋子。從那一時刻起,作為敘述者,我們首先需要質疑“自我”的權威。事實上,如果我們相信詩歌本身的話,首先得基于“自我”懷疑的態度,進而是對語言的懷疑。這似乎使寫作成為一種悖論敘述活動。但是,當代寫作的開啟,正是從這一悖論出發,從而打破了以思想和思考為模式的連貫性敘述邏輯,新的敘述走向了非邏輯,走向了細節與感覺、直覺的交互作用,走向了潛意識的破碎與發散,從而開啟了一浪又一浪的形式創新。
讓語言從僵死的困境轉向活潑的自由的濺射,尋找新型的詩學話語模式,是當下一部分詩人熱切關注的問題。對于小引來說,他的向度是站在世界的奧秘面前,以意識的渺小感受世界廣闊的無形的強烈,以動態傳遞見證和體驗,而不是絕對講話者的自我扮演。唯其如此,他的語言才從不淪為觀念邏輯的工具或者主體意識的空洞回響。
雨水是沒有故鄉的
他們愿意
落在任何一個地方
而桉樹則不一樣
雨水落在桉樹的身上
桉樹也沒辦法
桉樹一動不動
桉樹讓雨水落在自己身上
—— 《從南寧到平南的路上看見桉樹林》
小引讓語言成為一種浮動的指涉,它不固定在所指中,它只有能指。在《從南寧到平南的路上看見桉樹林》一詩中,他為我們制造了一個這樣的語境,整首詩只承載兩個圖像——雨和桉樹,而語言在這兩個圖像之間滑動、漫步,并給我們帶來很多直覺和暗示——天上、地上、故鄉、流浪、動、靜等。也就是說,通過兩個極點之間的浮動指涉,最終徹底混合了現實與想象。
這樣的詩歌,雨和桉樹的并置與連接,以及通過事物圖像自身所具有的自治性和可塑性進行說話,重建了詞與物、語言與人的聯系。它以放棄自我表達和否定自我中心為代價,捍衛了事物的獨立存在,從而呈現具體的物化的語境。以此呈現,讓作者主體和他者(讀者)在語言中真誠相遇。
反對主體意識的再現,反對理念的輸出——這是一種值得探索的詩學話語模式,也是非常重要的探索。生活在當代時刻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你得選擇你看待藝術的一個關鍵因素:如何運用語言表達新的自我和新的世界。中國詩歌傳統的抒情風格是思想、境界、隱逸等,那是一種理性和自我神化的模式。今天的詩人顯然不能停留于此,復制前人的思維。
因而,在兩個世界之間的跨越——從自我的神化到異化、從人的理性到超理——是對每一個當代詩人的挑戰,完成它需要天賦。我喜歡小引的詩歌,就在這種跨越上。他的詩歌簡單、清晰、閃爍,他以鏡頭圖像和瞬間直覺的爆發,將詩歌從基于煩瑣的理性寫作中解脫出來。可以說,在擯棄思想性與復雜性的情況下,小引詩歌取得了很好的成就,過了橋,然后跟著自己的直覺去了,其實,是隨著語言的生活而去,并且建立了自己的領地。
我對小引的第一印象,是文藝片電影中的男主人公,瘦長,戴帽子,但細看,比花瓶式的電影男主角更有內涵,因為儒雅有才。小引的筆名源于“無人可論江南事,小引春風上畫圖”。他的氣質顯然是成長環境培育的,東湖、珞珈山、長江、黃鶴樓、父母(武漢大學干部和老師),都是培育他氣質的重要元素。他寫詩、寫文、玩樂隊,一把吉他在手,自彈自唱,神采飛揚。如今傳唱很廣的民謠《西北偏西》就是他寫的。
培育小引寫詩的,我一直以為是大知識分子的父母,后來聽他談起,很意外,是水果湖中學的女同學。在世界的奧秘面前,奧秘太多了。80年代末,武昌水果湖中學,有個女同學喜歡寫詩,在書店購買了兩本《臺灣當代詩選》,然后送給他一本。從那以后,詩歌對于小引而言,就不是一個可以隨時放棄的東西了——當你意識到寫作與你的身體和心靈有關。我相信那是一場深刻的相遇,不然,小引不會有今天的詩歌高度,也不會至今還記著那本書的封皮顏色和厚度:銀色,兩三百頁,以及里面的詩句:“紅玉米掛著/一九五八年的風吹著/紅玉米掛著。”
我與小引認識在2000年初,論壇時代,太多的詩人一夜之間冒了出來,走到聚光燈下,并且精力和活力特別充沛。在武漢,北緯30度東經114度的天空下,京廣線與長江的交會點上,當年就有兩個重要的詩歌論壇,一個是張執浩創辦的“平行”,一個是小引創辦的“或者”。“或者”同仁主要有艾先、小箭、許劍、黃沙子、槐樹、魏海燕等人。
那時候,我在“或者”讀到了小引的一篇代表詩作—— 《去山頂種一棵橡樹不是松樹》,并且電腦保存了,這是一首具有創造性的想象力的詩歌,它非常奇特,一下子把我吸引了,而且深入內心,從那以后一直待在心底。
去山頂
種一棵橡樹
讓落單的鳥
望著它飛
我曾經想過
在月亮好的夜晚
一個人去那里
看看山下的燈光
就可以了
我靠著橡樹
什么都不說
山頂寂靜無聲
人間若有若無
我的橡樹
在微風中顫抖
每一片葉子都不同
每一片葉子都很好
—— 《去山頂種一棵橡樹不是松樹》
很多讀者擅長做的事情,是探索一首詩說的是什么,而我更在意一首詩的表達方式是什么。并不是說詩無關乎信息,但表達方式對于詩的本質至關重要。這首詩的物理意象,也就是它的局部紋理——山頂、橡樹、落單的飛鳥、月亮、夜晚、山下人間的燈光,這些全是真實的存在,但沒有人會誤解,它的邏輯結構是想象的。
換言之,沒有人會相信詩人真的去山頂種一棵橡樹,這是詩人的虛擬,或者說是一個瞬間意識,在世界的神秘面前。它邀請讀者分享一個孤獨者獨特的生命直覺,在高處的感覺,但又與具體意義的表達保持了距離。也就是說,這種混合的語境是不可闡述的,因為它的字面是真實的,但又是隱喻的。隱喻所激發的東西不提供統一的解釋,不對意義負責——它只是讓新的想象力出現在邏輯的另一端,呈現語言的風景。
這是小引詩歌的重要特征之一——制造語境,呈現語言的風景。這樣的詩歌告訴我們:詩不是思想意義的制造,而是語境的創造。語境,或者更確切地說,承載事物和生存的重量的容器,一個真實的容器,一個寓言化的容器,就是我們的詩歌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從此我們對于詩歌的關注不再是解密,而是注視,是將注意力懸停在詩的語境上,傾聽它的時空、聲音,傾聽一個詩人的落單與獨立,感知事物的密度和現實以及歷史的反射。
當時,“或者”上高人無數,但在無數高人中,這仍是高水準的一首詩歌。它確實精確地傳達了網絡時代詩人的一個精神狀況,那時候,我們就在去往山頂種一棵橡樹而不是松樹的旅途中,路上的人,回想起來都非常純粹。可以說網絡時代成就了很多詩人,令人懷念。雖然,我們至今還在去往山頂種一棵橡樹而不是松樹的路上——因為詩的夢想沒有終點,因而我們將永遠在路上。
站在世界的奧秘面前,詩人無話可說。一個詩人如何上山頂種植橡樹——制造語境——這是詩人自己的奧秘。或者說詩永遠是一個神秘的東西。或者說它是偶發的,不經意的,是一陣風吹過一棵樹,是一片樹葉在搖晃。當它搖晃的時候,我們能夠指認這個是詩,那個不是。
小引的作品我可以指認為詩的原因,是對存在事實的忠誠的向度,也就是細節描寫,還原我們的言說直到與個人的生存事實相符。這是我的一個感覺。另外一個感覺是,在他的詩歌中恢復了瞬間時刻和瞬間直覺,甚至潛意識——作為新的意識形式。
車開的時候俄羅斯是安靜的
只有靜止
才能聽見那些轟鳴
喜歡火車的人靠窗坐著
他并不說話
只有他知道火車的秘密
只有他知道
火車頭是黑暗的
它有十個火紅的車輪
—— 《火車》
讀這首詩,我的感覺最終停止在漆黑的火車頭和十個火紅的車輪上。冷靜與熱烈的火車,靠窗倚坐的獨行者,白雪的西伯利亞,靜止的俄羅斯,以印象的方式得以呈現。簡潔,專注于圖像,剔除了任何花里胡哨的脂肪。這是小引在俄羅斯西伯利亞行走時的作品之一,那一整組詩都非常好。關于俄羅斯,由于歷史關系,恐怕很多寫作者會不可避免地有很多話要說,費力地思考。與之背道而馳,小引完全放棄對俄羅斯整體表達的興趣,這是正確的。他不需要去復制傳統審美所培育出來的那種詩歌,他的寫作就是放棄意義表達的深度。因為我們相信,人的感覺的真實,只在一個瞬間。讓詩歌在一個個瞬間中凝固下來,在無窮的瞬間中并置起來,這樣的敘述才是可以信賴的。所以,《火車》一詩只以客觀鏡頭的方式,提供色彩和事物,反映自己置身于此的一個時刻,在這一時刻,它邀請我們體驗西伯利亞獨有的美麗、空曠和靜止,并使我們沉悶的世界重獲新生。
貝加爾湖的火車開得真慢
開著開著就停下來了
湖邊開滿黃花
旁邊還有紅花
開著開著就落下來了
隧道那邊的人想法不同
火車在消失
黃花在生長
伊萬諾維奇愛上了瑪莎
瑪莎愛上了阿廖沙
—— 《湖邊》
原始、客觀、直覺反射是小引詩歌的重心,貝加爾湖湖邊的這個詩也是如此。小引給我們帶來的外在圖像是火車、黃花和紅花,鮮明自然。與之融為一體的是人世的存在——伊萬諾維奇愛上了瑪莎/瑪莎愛上了阿廖沙——它喚起生活的復雜性和永恒性,喚起了愛情,詩意瞬間熱氣騰騰,令人沉醉,因為愛情存在于歷史時間之內和之外。雖然小引的詩歌不思考、不表達,但它關注生活、關注人性,從而為傳遞熱情打開了可能性,這正是詩之為詩的核心,也是一切文學存在的理由。
雖然自我不說話,從無通靈與立法者的修辭夸張與思想膨脹,但在小引的每一首詩歌中我們都可以注意到正在發生的三件事: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和感覺到了什么。對于小引而言,詩歌的工作,就是人的視覺與聽覺感知,人的瞬間意識與事物存在狀態的相互作用。它只提供事實和語境,而不妄加關于事實的結論,不妄加關于語境的意義。
也許,這樣的詩歌可以給我們分享一個信念:瞬間直覺是一首詩的全部表達。我們對世界所知甚少,或者說我們對世界了解得越充分,就越懷疑言說的意義和真實。世界的真實,只在萬物以及人一瞬間的直覺意識。因而,詩歌除了客觀化的語境呈現和抓住瞬間意識之外,別無他求。這就是小引的工作,一種謙遜的詩學話語模式,從很早的時候,他就這樣開始了。
詩是謙遜之物,我的意思是,任何一首詩的出現,取決于我們在它出現之前的沉默以及忍耐、矛盾、困惑和掙扎,我們內心深處充滿掙扎,掙扎是一種寫作的活力。命運捉摸不定,失敗有時就是詩人的洞見。事實上,詩,在任何一個人心中都有,但我們經常把它弄丟了,因為過于聰明、機巧,或者噱頭、炫酷。作為讀者,我不喜歡一首詩的原因非常簡單——你在使假。因而,把注意力放在實際和可感知的事物上,放在人性上,讓詩歌最終成為一種關注,對平凡和細節的關注,對瞬間的關注,這樣的詩才堪稱生動。
這非常重要。小引的很多作品,帶有旅途的風情和風景,記錄在俄羅斯,記錄進入西藏,記錄去往尼泊爾。即使這樣的詩作,置身世界的廣闊之中,他也極少講述故事、軼事以期吸引讀者,而是讓自己安靜地站在存在的奧秘面前。
人們說,此地的清香
來自稻米
河谷中流水緩慢
是因為石頭太多
但沒有人告訴我
孔雀窗的外面
為什么放著一盆小紅花
那盆花已經放了很久很久
我路過它的時候
水牛還在稻田里
鴿子飛在佛塔上
坦克停在國境線旁
—— 《在巴德崗》
近年來,旅行與風景成為小引創作的靈感。從語境創造或者說謙遜出發,他的敘述原則是呈現,發現事物。《巴德崗》一詩讓我們分享的,就是種種物境、身境和視境,是稻田、河谷、水牛、飛鴿、佛塔、坦克、國境線,以及窗臺上的一盆小紅花。它們的切換與互動帶著微妙的飛躍,我對此非常感興趣,并被那種跨越和運動的感覺所吸引,因為它喚起了尼泊爾令人著迷的魅力,讓我產生一種驚訝,對世界存在以及發生的一切感到驚訝。
在這里,我得說,小引不僅是一個敏銳的觀察者,還是將各種圖像鏈接在一起或者說時空并置組裝的工程師,特別是,這首詩中的一個瞬間感覺的設計,它在一個獨白上——“孔雀窗的外面/為什么放著一盆小紅花/那盆花已經放了很久很久”——這個詩句很難忘記,在我閱讀的時候,聯想與感覺的效能也在延伸和投射,它似乎意味著某種特殊的生活記憶,這樣的語言特別生動。
費瓦湖邊上
看著幾艘金黃色的船
有人來租
就劃一艘出去
很多人來租
就都劃出去
金黃色的船
越劃越遠
一時半會兒
回不來了
岸上的人有點寂寥
蹲在樹下抽煙
陽光透過樹葉
曬著他的肩膀
微微發燙
今天是個歡愉的日子
說真的
如果再有人來租船
該怎么辦呢
—— 《費瓦湖畔》
在費瓦湖邊上停頓下來,詩人的目光鎖定了陽光下一艘艘金黃色的游船,有人來租,就劃出去一艘,越劃越遠,直到全部劃了出去,岸上的人安心休息了,蹲在樹下抽煙,但是,突然之間,他感覺到寂寥。這是一個關于生計的場景,美麗的場景。但是,隨著敘述的加深和綻放,我們發覺我們的知覺從歡愉被推向寂寥,而世界也成了一個隱喻,我認為這是一個富于啟示性的隱喻——“說真的/如果再有人來租船/該怎么辦呢”。
小引的作品不傾向沉思,但這恰恰是另一種沉思。或者說,他為我們制造了一個出人意料的“瞬間感覺”——挖掘頓悟式的瞬間感覺。可以說,小引喜歡這種挖掘,如同地質學家喜歡挖掘泥土一樣。
當小引佇立在費瓦湖邊上,在那里停頓,他肯定知道自己在哪里,看到了什么,但同時他也知道自己什么都不知道,站在世界的奧秘面前,我們又能知道些什么。所以,閱讀小引的詩歌,如果你通過遵循意義來考察,那就是沒有意義。他的詩就不是關于意義的,而是關于他與世界的關系,與時間的關系。他的詩歌能量在語境中,在直覺瞬間。他只是將我們帶到一個地點,一個時間點,給我們視覺上的異質性,聽覺、觸覺上的新奇感,以及他在那一瞬間的感覺與聯想。這一切如此清晰、精確、微妙和壓縮,從而邀請我們參與其中,在那里,在那時的同一時刻頓悟。我想說,這就是他的詩歌敘述的魔力。
多年以來,小引是一個行走者。高中時,他就和朋友一起上溯長江,穿行到三峽。在巫山紅旗賓館喝苞谷酒,用手撮著涼拌毛豆。黃昏時,坐在小縣城的碼頭臺階上,看江水浩蕩,一艘大船無聲無息地開來。大學以后,每年背包遠行,無窮的世界在內心疊加,興奮在路上,疲憊在路上,詩歌在路上。一個獨立獨行者總是喜歡在內心疊加無窮的世界。一個獨立獨行者也必然是孤獨者,孤獨者喜歡在內心疊加信仰。近年來,小引數十次前往他內心的圣地西藏以及尼泊爾,充滿激情地穿越,懷著謹慎和虔誠,讓自己站在世界的奧秘面前,站在世界的廣博之中,這使他的詩歌更加趨向冥想,當然他把冥想包裹在事物的外表之內。
我們坐在神廟上面
看烏云逐漸靠近
過一會兒
雨下起來了
九月的大雨
下在城外的稻田里
而巴德崗的廣場上
一滴雨也沒有
也許半小時后正好顛倒
城外的雨停了
大雨下在神廟四周
我們坐在一起
相互張望
稻田的清香
充滿山谷
火柴盒上面
有我想象的故鄉
—— 《稻米和尼亞塔波拉神廟》
這個世界把我們的詩人帶到了一座神廟前,在一個陣雨天,我感覺他在那里靜悄悄地遲疑、徘徊。像雨一樣遲疑、徘徊,一會兒下在城外的稻田里,一會兒下在巴德崗的廣場上。雨的到來是為了創造稻米的清香。詩人的到來是因為需要面對世界的奧秘。因為一切安靜的地方,都是小引為自己構建的天堂,或者說,火柴盒上面的故鄉。雖然與閉關接受灌頂不同,但在那里,在火柴盒上面的故鄉,詩人也在修行,在向人性的清靜演進,從而抵制貪、嗔、癡、疑,抵制光芒的黯淡。
一切光芒都黯淡了,正在黯淡
或許,早已黯淡
當風吹過地上的黃螞蟻,
當銀杏樹在鐵軌間暗自發芽
小學操場上,
紅旗升得有些遲
送我來的汽車趁著黑夜返回
因為消失,我感到疲倦
因為野花開在路邊,
微妙的傷害難以察覺
只有靜靜的銀河在頭頂懸掛
所有死去的,
沒死去的人們都能看到你盤算,
我們將死在四十年后
現在已過三秒,又過三秒
賓館的院子里堆著剛剛刨開的木頭
木花散落一地
幸福在淡香之中降臨,
可這里的人們已經遠走他鄉
—— 《大贊》
“大贊”兩個字什么意思開始我搞不明白,猜想是經文的一種形式。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銀杏樹、鐵軌、小學操場、紅旗、野花,重要的是賓館院子里剛剛刨開的木頭,散亂一地的木花和淡香。《大贊》一詩令人共鳴,在于小引對于細節關注的完美。
當然還有孤獨,遙遠的陌生之地,當運送旅客的汽車抵達,然后黑夜返程、消失,只剩下頭頂靜靜懸掛的銀河。在這個世界,一個人在行走,走向無數;無數的人在行走,走向無窮;而無窮之外還有無窮,無窮的廣闊令人疲倦。即使陷入疲倦,我們依然無法猜測世界,猜測它的光芒與黯淡,就像我不明白“大贊”是什么意思。后來我問小引,知道“大贊”是莫名的歡喜。其實人生疲憊,歡喜也難,所以我還是不太明白。在這個世界,我們的片刻停留,也不需要太明白。抬頭看一看,上面是宇宙,你以為宇宙只在上面,事實上腳下也是宇宙,整個地球是懸浮在空氣中的。
優秀的詩人不會也不能墨守成規。在今天,無論你是否意識到,我們的寫作必須時時對自我和主體意識抱持懷疑的態度,讓自己站在世界的奧秘面前,尋找新穎的、令人吃驚的方式,來談論“我”是誰和把“我”放在紙上。小引的詩歌,在喚起個人記憶的同時,也時常和濃縮的歷史文化連接在一起,因此,雖然消解意義,但并不喪失內在的精神質地。他的詩歌在分解舊的模式的同時,正在走向一個不同的領域,從而實現語言和精神的解放與自由。
當代性的寫作,始于自我神化的撤退——從思想的自我走向破碎的自我,從沉思的自我走向直覺的自我,從人格化的自我走向自我審視的自我,從永恒的自我走向瞬間的自我,從價值的自我走向懷疑的自我,從確定性的自我走向混亂掙扎的自我。這樣的過程,這樣的寫作,必然是一種孤獨的寫作。即使孤獨不是一個單數平方而是階乘,但是,對于寫作信仰而言——成為一個當代性詩人,復活瞬間感覺,致力于塑造自己的文體——不能有任何懷疑。
世界上沒有一首詩是完美的,每一首詩都是重新開始。這是小引對于詩歌的一個定義。那顯然是一種孤獨的感覺,當你在每一首詩歌結束之后,提筆四顧,書房中一盞臺燈,暗夜遼闊無邊。這不是最后的茫然。但語言也不會臣服于任何暗夜,詩一直在,過去在,現在在,未來還將依然在。詩會轉世,從唐詩、宋詞、元曲直至現在,它就存在于語言之中,存在于語言的變化方式之中。當我們站在世界的奧秘面前,新的言說方式也一定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