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斌
教育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實踐活動,其特殊性就在于,它的對象是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教育的目的,是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以造福社會,也造福學生本人。教育的工作內容是以智慧培育智慧,以心靈滋養心靈。這就要求教育必須按照人的成長規律,一切服務于人的成長,一切服從于人的發展,一切著眼于人的未來。因此,理解教育本質的關鍵在于,確立人在教育工作中的崇高地位。教育應該是一項充滿智慧,同時也是培育學生智慧的工作;教育應該是一項為學生幸福人生奠基,同時教師也能從中體會到職業幸福的工作;教育應該是一項讓學生經常感受到學習之美,同時教師也能體驗到勞動之美的工作。
是否認同這種觀點,對于教育會表現出完全不同的態度。認同這種觀點,就會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探尋規律、摸索規律、遵循規律,致力于人的和諧發展和健康成長,使教育成為一種洋溢著郁勃的生命意識和創造意識的美的活動;否則,就容易見物不見人,機械、片面、割裂地理解教育,把教學僅僅當作知識的傳遞,把教育僅僅理解為升學率的數字,把教師職業僅僅視為謀生的飯碗,這樣會讓技術代替了藝術,制造代替了創造,焦慮代替了快樂。
教育的長河流到今天,泛起背離教育本質的殘渣敗葉,那是因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忘記了教育精神,偏離了教育軌道。當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在教育管理體制,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教育改革和社會改革乃至政治體制改革血脈相連,牽一發而動全身,絕非三言兩語所能說清的,也絕非僅憑一時意氣便能奏效的。如果撇開管理體制這些社會性、體制性因素,僅從教育教學自身來看,多年來,教育學研究領域似乎有一個重大的空白——教育之美。專家學者研究得不夠,廣大管理者和一線教師也就難免缺少接觸教育美的理性認識。一方面,是體制性障礙帶來的“硬傷”;另一方面,是理論匱乏形成的“軟肋”。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的教育可以說難免傷痕累累、積弊重重,學生、教師、學校管理者都被一只無形的手操縱著,生活在背離教育精神和缺乏教育幸福的困窘之中。
如何拯救?出路在哪?在教育體制性障礙一時無法撼動或者說只能是一個漸進改革過程的歷史背景下,教育之美至少可以是教育“救贖”的路徑之一。如果真的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發現了教育之美,那么,由此出發再往前走,走向對教育的熱愛和眷戀,走向對教育的忠誠和信仰,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發現教育之美,不是要拉大旗作虎皮,在一片廢墟和荒蕪中構建新的學科大廈,而只是要從前輩先賢的教育智慧和思想出發,回歸教育原點,遵循教育規律,讓教育更加符合人性,更加符合人的生長和發展規律。教育之美不是要在美學枝頭綻開繽紛的花,而只是要在教育的沃土上生長出豐碩的果實。因此,可以說,對教師職業幸福秘密的尋找,也是發現教育之美的一個小小路徑。于是,我們走近先賢的教育經典,走近名師的教育經驗,走近同仁的教育智慧,反思自己磕磕碰碰的教育經歷……“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原來,教師的職業幸福可以離我們很近很近;教育,原來可以如此樸素而美好!
(摘自《教師職業幸福的秘密》,福建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有刪改)2E26A809-FBE8-4B87-B7F6-71259F072C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