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慧
炎癥性腸病(IBD)是一種特殊的慢性腸道炎癥性疾病,包括克羅恩病以及潰瘍性結腸炎。目前,炎癥性腸病的病因與發病機制尚不明確,但可以明確的是,潰瘍性結腸炎與克羅恩病呈一種持續發展的狀態,雖然可以通過治療改善癥狀,但卻不能被徹底治愈。很多患者存在“癥狀反復”“療效不佳”“中重度活動”等情況,臨床將之稱為頑固性IBD。
頑固性IBD患者會表現為反復的腹痛、腹瀉、黏液血便,甚至出現各種全身并發癥如視物模糊、關節疼痛、皮疹等,嚴重影響生活質量。那該如何擺脫頑固性IBD的“魔爪”呢?現認為單一療法很難奏效,須幾種方法綜合干預。
營養支持為頑固性IBD的基礎治療方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眾所周知,人體所需營養物質通過消化道進行攝取、轉運、消化吸收,而當我們不幸罹患消化系統疾病時,因疾病限制而不能進食,機體陷入負能量狀態,這時給予營養支持可以保護和支持組織器官的結構和功能,糾正營養不良,提高治療耐受性,增強機體抗病能力,降低手術并發癥,降低感染等。
克羅恩病急性期,如消化道癥狀明顯,可以采用腸外營養,以糾正負氮平衡;1~2周后癥狀減輕,可輔以少量流質飲食,慢慢過渡到少渣軟飯;4周后逐漸改為普食,此時的飲食原則為高能量、高蛋白質及豐富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
潰瘍性結腸炎急性發作期給予清流質膳食,以免刺激腸黏膜;病情好轉后,應采用流質飲食,逐步過渡到營養充足、無刺激性的少渣軟飯。重癥則應采取胃腸外營養支持。嚴重腹瀉者要注意補充水分、礦物質和維生素,以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紊亂。
頑固性IBD作為一種慢性復發性疾病,精神心理因素在其病程中的作用不容小覷。目前對于二者間因果關系尚無定論,但在疾病活動度、病程、全身癥狀等各因素作用下,頑固性IBD患者存在明顯的焦慮、抑郁癥狀,同時心理應激亦可通過改變腸道運動節律、通透性、分泌功能和內臟感覺敏感性等影響頑固性IBD病程,促進病情復發,降低患者的生命質量,因此對于頑固性IBD患者來說,調控心理很重要。
首先,患者應該多與醫生交流,多看相關科普文獻,對該疾病有充分的認識,以擺脫恐懼情緒。其次,在日常生活中盡量做到勞逸結合,保持心態平和舒暢,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減少情緒緊張。
頑固性IBD發生時,腸黏膜組織內存在大量炎性細胞浸潤,目前的治療主要是通過阻斷炎癥反應和調節免疫功能進行的。過去常用的治療藥物包括氨基水楊酸類藥、腎上腺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但這些藥物在治療本病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氨基水楊酸類藥物通常適用于輕中度的炎癥性腸病治療,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則可能出現激素依賴或者治療無效的情況,因此,近幾年生物制劑開始越來越多地應用于頑固性IBD的治療。目前常用的生物制劑主要有抗腫瘤壞死因子(TNF-α)類藥物、白細胞介素-12/23和白細胞介素-23拮抗劑、抗黏附類藥物拮抗劑等。
對于完全性腸梗阻、腸瘺、穿孔以及大出血、惡性腫瘤形成等頑固性炎癥性腸病的并發癥,或痙攣、梗阻、膿腫、管瘺等情況經內科治療效果欠佳者,可通過外科治療的方式來緩解。現外科治療方案多以局部腸段切除為主,但術后仍有復發的可能。為了降低復發率,一般建議在術后2周到1月內開始積極預防用藥,持續用藥時間一般不少于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