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朝梁
人的小腿主要由兩根長骨組成,較粗壯的一根稱為脛骨,上端通過膝關節連接大腿,下端通過踝關節連接腳,起連接、支撐人體的作用;較細的一根稱為腓骨,是附連小腿肌肉的重要骨骼,并承擔1/6的體重。
脛骨、腓骨位置比較表淺,當其受到外力沖擊,比如摔倒或發生車禍時,就容易導致“集體骨折”,在醫學上被稱為脛腓骨骨折。那么,發生脛腓骨骨折后,除了我們熟悉的打鋼板固定,還有哪些治療方法呢?
脛腓骨骨折后常有錯位、重疊和成角畸形;遠側段常向后外方移位,近側段向前移位;有時骨折斷端可刺破皮膚,形成開放骨折。所以,脛排骨骨折的治療方法不能一概而論,而是要視具休情況而決定,比如——
對于那些骨折位置不接近關節部位,且骨折移位較小的情況,醫生會綜合考慮骨折的形態、移位的趨勢,以及損傷機理,通過牽拉、旋轉等手法來達到復位。手法復位的優點,是可以較好的保持骨折部位的血供,不用開刀;缺點是復位常難以非常精準,如果不能一次成型,多次復位還可能造成軟組織損傷,影響骨折愈合,甚至出現一些并發癥。
手術治療,適用于骨折影響關節復位、移位嚴重、存在小腿血管神經的危害,以及刺破皮膚的開放性骨折。具體手術方式也要視病情而定。例如,帶鎖髓內針內固定技術適用于脛骨中段骨干的骨折,手術切口可以選擇在遠離重要血管、神經,以及遠離骨折端的部位,對骨折端的血運干擾少,切口僅有3~4cm,更為微創、安全;接骨板內固定通常用于脛骨干骺端的骨折,或者是接近關節面的骨折,該方法就是人們常說的“打鋼板”,優勢是大多時候安裝鋼板會直接暴露骨折端,能更好確定是否復位準確,當然,也有微創的鋼板復位技術,不用暴露骨折端,但存在延遲愈合、畸形愈合等問題;對整復不良,成角畸形以致膝、踝關節面不平行,肢體負重線不正,以及多次整復失敗,畸形愈合,骨不連者,均應切開復位,酌情采用加壓鋼板、螺絲釘、髓內針等內固定術。
及時進行有效的復位、固定,只是治療脛腓骨骨折的第一步,之后要進行康復治療,積極鍛煉骨骼和肌肉,才能保證治療效果,促進肢體功能恢復。具體來說,患者及家屬應該做到:
1.由于傷后長期臥床,局部皮膚長期受壓,導致血運障礙,所以應該保持床單清潔、平整、干爽,尤其要注意臀部皮膚的清潔。
2.抬高患肢,促進血液回流,減輕水腫,以利減輕疼痛,促進傷口愈合。
3.躺平時,患肢禁止內旋或外旋放置,應使小腿部呈外展中立位放置、用軟枕抬高傷肢高于心臟水平,以促進腫脹消退。脛骨內側平臺骨折時膝關節稍外翻,約5°~10°,外側平臺骨折時膝關節稍內翻,約5°~10°。
4.因滲血很多,丟失血液及蛋白多,患者要多進食有營養、易消化的食物。
5.患者要在醫生指導下堅持做踝泵運動、股四頭肌的舒縮鍛煉,以及膝關節的屈伸活動,防止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直。
6.準備下床活動時,應該先坐1~2分鐘,無頭暈不適后從健側下地,雙手抓住床欄,健肢站立,傷肢放病床,單腿站立,為扶拐行走做準備。站立時,將拐杖置于腋下,與腋窩保持3~4cm距離,拐杖底端支腳墊與腳分開10cm,雙上肢屈肘30°扶在手把上,傷肢稍抬起。行走時使用三點步態法,雙手持拐站穩,兩側拐杖同時伸出約一步距離,患肢不著地,然后健肢跟上。
7.按期回院復查X線片,以了解骨折愈合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