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方芳
小兒常見出現驚厥現象,除了各種實質性疾病原因,從病理機制角度來看是由于小兒的大腦皮層神經細胞發育還不成熟,神經元興奮后容易擴散到整個大腦引起驚厥。主要表現為全身性抽搐、目光無神或上翻、意識喪失、大小便失禁等,嚴重者還會出現舌咬傷、口吐白沫,甚至窒息,有些還伴有暫時性的癱瘓。
很多原因都可以引起驚厥,比如身體的一些器質性疾病。最為常見、直觀的是顱內疾病,如新生兒窒息、產傷等顱腦損傷性疾病,腦血管畸形、腦積水、顱腦畸形等發育異常疾病,以上類型疾病并發的驚厥,在患兒中可明顯表現為智力異常、運動及認知功能異常等。此外,亦可見腦囊腫、腦腫瘤等占位性疾病引發。
一些全身性非感染性疾病也可引發小兒驚厥,常見有嚴重貧血、低血糖、高血鈉、維生素D缺乏癥、低血鈣等,部分遺傳代謝性疾病如苯丙酮尿癥、糖原累積病、肝豆狀核變性也可見驚厥表現。臨床中也可見一些損傷性疾病如食物、藥物中毒,急性腎炎等引發小兒驚厥。
但臨床中最為常見的小兒驚厥,當屬因感染性疾病并發的熱性驚厥(又稱高熱驚厥)。如肺炎等呼吸道感染引發的高熱,就是臨床十分常見的一種病因;其他可誘發小兒驚厥的全身性感染性疾病有破傷風、敗血癥等;顱內感染性疾病,如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結核性腦膜炎、腦膿腫或寄生蟲感染腦病等也可引起小兒驚厥。
小兒單純性熱性驚厥多發生于發熱早期,發作時間短,多數<15分鐘,一般進行對癥治療,高熱緩解后即可消失,預后好,恢復快;部分小兒熱性驚厥可表現為發熱初期驚厥后出現多次反復性發作,并且退熱后仍然出現,持續時間超過15分鐘,并且腦電圖檢查持續異常,此類驚厥有預后風險,有較大幾率轉變為癲癇。
小兒驚厥發作時,家長應及時糾正患兒體位,建議取平臥位,解除身體束縛,如衣領、袖口、褲腿、腰帶等;注意觀察口腔、呼吸道、食道情況,避免分泌物或消化道內容物反流造成窒息風險;合理應用壓舌板,防止患兒咬傷舌頭;給患兒營造安靜舒適安全的環境,減少周圍因素對患兒的刺激;對癥進行降溫或其他治療;禁食禁水,待驚厥緩解、意識清醒、情況穩定后可適當食用流質食物補充體力。一般情況下,高熱驚厥癥狀3~5分鐘就會停止。如果超過5分鐘患兒癥狀依然沒有減輕,家長要馬上送醫。
中醫認為,小兒的熱性驚厥屬于急驚風病癥,處理一般分兩個部分進行,一方面是對于急性驚厥發作期的護理,常規解除束縛,予患兒安靜安全的場所,適當利用中成藥劑和針刺療法進行解痙,當情況穩定后運用辨證理念對病癥本身進行治療,可用針灸、推拿、穴位按壓等。
在小兒熱性驚厥急性發作期,可對癥使用鉤藤、羚羊角、桑葉、菊花、郁金、生石膏、生地、黃芩、寒水石等用水沖服進行急性緩解。考慮藥材備用問題,臨床一般可使用成品中成藥如小兒牛黃散、牛黃鎮驚丸等。
還可進行針灸療法,針刺人中、合谷、涌泉等穴位;高熱取曲池、大椎、十宣等穴位放血治療;牙關緊閉取下關、頰車;上肢抽搐取內關、曲池、合谷;下肢抽搐取承山、太沖。也可用指掐法,取大都、合谷、人中等穴,指力由輕到重,逐漸加力,每穴1.5~3分鐘。驚厥欲發時,可以指壓大敦穴或鞋帶穴。平時也可指壓這些穴位達到保健的作用。
日常要有意識地預防小兒驚厥,在足夠的營養支持下加強體育鍛煉,提高機體免疫力。當出現感染及發熱時及時處理,避免疾病拖延或進展。平時注意小兒體溫變化,學會觀察小兒發熱表現,特別是有高熱驚厥史的小兒更應注意觀察。家中備好體溫計及常用退熱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