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鐵亮
抑郁到底是如何發生的?不同領域的科學家都在研究探索其發病機制。在腦科學方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中國科學院組成的研究團隊發現,在生命早期發生的軀體炎癥,會導致個體在青春期時,大腦前扣帶皮層(ACC)的小膠質細胞(一種腦細胞)對生活中的應激更敏感,最終導致青春期的抑郁情緒。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神經元》雜志。
研究人員在實驗動物小鼠的幼年,即大腦發育的關鍵期,在其腹腔內注入脂多糖,來造成小鼠的炎癥反應。結果顯示,注射脂多糖6小時后ACC中的小膠質細胞明顯活化,提示大腦受到刺激。雖然這個表現在24小時內會恢復,但如果在小鼠往后的發育過程中,遭遇了一系列打擊、應激事件如斷奶、關在籠子里、有噪音、打架等,會導致ACC小膠質細胞再次活化,使得個體大腦更脆弱、更敏感。
進一步的研究發現,應激時,大腦中谷氨酸神經元活性迅速增加,可抵抗應激侵襲,對機體有保護作用。然而,如果青春期出現持續的應激事件,使具有早期炎癥小鼠的小膠質細胞頻繁活化,會損害谷氨酸神經元,這就削弱了機體面對壓力挑戰時的應對能力,最終導致青春期抑郁情緒的產生。
(摘自《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