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毅
舉世矚目的北京冬奧會既是全球頂尖運動員比拼的舞臺,也是全球各大媒體較量的戰場。這次有幸作為新華社冬奧報道團的一員,在閉環內主要負責雪上項目的英文文字報道,與老牌的西方三大通訊社(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同場競技,感觸頗深。
除了英文不是母語、報道的思路和手法有所不同外,其他方面,新華社與西方三大社已處在同一起跑線上。
從文字記者的報道裝備看,現在幾乎所有中外記者都是便攜電腦加智能手機的標配,賽會提供的有線和無線寬帶網速已足夠快,覆蓋面足夠大,無需其他輔助設備。因防疫要求與被采訪對象保持一米以上距離而需要的自拍桿也是人手一個。
采訪的優先權是區分媒體最重要的一環。這主要體現在媒體看臺上的座位位置和混合區采訪時記者的站位。這次崇禮賽區鮮有記者坐在看臺上觀看比賽。因為主要是戶外的雪上項目,從看臺只能看到比賽終點區的情況,出發區域和中途的賽況根本看不到,所以記者們基本上是守在混合區看實時大屏幕并等待運動員的到來。
按國際奧委會的規定,運動員比賽完必須經過混合區離開賽場,混合區的前半段都是電視記者,后半段是文字記者。國際奧委會認可的四大通訊社又被安排在文字記者區域的最前端,與后面的文字記者間有擋板相隔并有工作人員值守,也就是運動員必須在四大通訊社采訪完后,才能去接受其他文字記者的采訪。
蘇翊鳴在崇禮云頂賽場奪得坡面障礙技巧銀牌后,我和美聯、路透、法新各一名記者站在混合區里,我用中文向蘇翊鳴提了三個問題,蘇翊鳴用中文回答。另外三名記者用英文提問,蘇翊鳴用英文回答。我們四人現場掌握的材料應該是一樣的,我當天寫了一篇有關蘇翊鳴的英文人物特寫。由于路透那名女記者是中國人模樣、中文也講得很好,我特意去查了一下當晚路透有關蘇翊鳴的稿子,結果只看到一條五個自然段的小稿。這不是能力的問題。由此我開始關注三大社的同行們到底是怎么報道冬奧會的。
被國際奧委會認可為國際大通訊社并獲得優先采訪地位是有門檻的,主要是三條:一是報道必須覆蓋奧運會所有比賽項目(指的是產生獎牌的各小項目,不是指大項目),不能只報道自己認為重要的項目;二是不能只重點報道本國運動員;三是報道必須覆蓋國際奧委會的所有活動。
回看整個報道,新華、美聯、路透、法新都完成了上述任務,但相互間又有不同。其中第二條和第三條比較容易完成,難就難在第一條。
以前的一個高標準做法是:當每塊金牌產生時,都要第一時間發出快訊,內容包括金牌選手的姓名、國籍和比賽項目;接著5分鐘內發出簡訊,內容包括金銀銅牌選手的姓名、國籍、項目、比賽成績、比賽最精彩之處和簡要背景介紹;成績公報在簡訊的前后隨時發出;在簡訊的基礎上,20分鐘內發出不帶直接引語的詳訊(因為采訪正在進行或還沒開始);獲得直接引語后,隨時發出帶引語的詳訊,也就是最終的完整比賽消息。
這套寫法的核心是在搶時效,新華社在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時使用,取得很大成功。其實這不是新華社首創,美聯、路透、法新更早使用。但到了2022年北京冬奧會仍堅持使用的只剩新華社。美聯、路透、法新都有所改變。
首先,西方三大社都不再對產生的所有金牌發快訊,而是有選擇地發,簡訊方面亦是如此。淺層次看似乎是對時效的要求有所降低,深層次想法似乎是在體現一種價值觀。作為東道主,新華社始終認為,所有獲得金牌的運動員,無論來自哪個國家或地區,無論此前頗具名氣還是默默無聞,都是值得尊重和稱頌的。
其次,西方三大社已不太出不帶直接引語的詳訊,往往是直接出帶引語的完整比賽消息。這樣做的好處是記者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從容地完成現場采訪任務,獲得更多或更有價值的引語。這一點新華社在這次冬奧報道中也沒有墨守成規,而是靈活處理,一種情況是有些準備充分的現場記者寫回來的第一條稿子本身就內容充實,就是一條不帶引語的詳訊;另一情況是有些比賽確實亮點很少,除了引語,已經沒有硬湊內容的必要。
再次,有少數比賽,西方三大社甚至放棄了單場消息,而是采用綜發的模式,具體比賽的選擇又各有不同。這與時效無關,完全是價值觀的體現。其中美聯社推出了一個新欄目《Olympic Live》,可稱為“奧運實況”,這是一個從早到晚滾動播發稿件的欄目,里面的內容基本上是當天比賽或事件的簡訊或半詳訊的不斷累加,最上面的內容就是最新的內容。讀者瀏覽美聯社的奧運報道,只需進入后打開最新的“奧運實況”,就能看到從早晨到目前的所有報道摘要。
有改變肯定有不變。西方三大社加上新華社都沒有改變的是成績公報,也就是金牌產生后所有參加決賽的選手的成績公報。這已是完成國際奧委會要求的最低標準。其中又以美聯社表現最“突出”。它不但報道所有決賽的成績,而且連預賽或資格賽也報,甚至決賽的出場名單也報。眾所周知,做成績公報,費力還不出成績,但它又是一個通訊社必須做的。以前一個字一個字地敲,就算可以拷貝粘貼,還有大量調整格式的工作。隨著科技的進步,各大通訊社都已開發“機器人”寫稿的功能,主要針對不費腦子但對格式要求高的成績公報。新華社的“快筆小新”從東京奧運會時就已接手所有的成績公報,解放了不少編輯和記者。
任何一個大型報道都講究點面結合,國際奧委會對認可的國際大通訊社的要求主要針對的是“面”,在“點”的選取和操作方面才盡顯一家新聞機構對事件或人物的了解、理解和態度。
從對“點”的報道手法看,西方三大社加新華都體現了前后方通力合作的立體戰思維,也就是具體稿件可能由一個人執筆,但相關信息來自前后方身處各地的很多記者。比如谷愛凌,西方三大社的報道基本都是由現場記者、周邊記者和遠在本土的報道力量共同完成。內容包括比賽現場、發布會現場、在京的國際體育人士的說法、北京市民的反應和遠在外國的一些專家學者的點評等。
西方三大社的一個短板體現在對除谷愛凌外的其他中國隊金牌選手的報道上。前文提到路透社在蘇翊鳴崇禮摘銀后只寫了幾段,但蘇翊鳴在北京首鋼奪金后,路透社還是寫了長篇人物稿,基本上都是比賽現場情景和蘇翊鳴及當時周邊一些人的引語,顯示了不錯的現場采訪能力,但作者顯然對蘇翊鳴的過往不甚了解,文章缺乏歷史縱深感。外電也寫了徐夢桃的人物稿,情況和寫蘇翊鳴類似。而歐美一些知名運動員,外電的報道就比較豐滿鮮活。這也無可厚非。如果通訊社之間能加強一些交流,可能對大家都有益處。
從對“點”的選取上,西方三大社猙獰畢現。主要表現就是拼命“挖黑料”,有就盡可能放大,沒有也要想辦法制造。比如谷愛凌就遭受了他們的刁難。但谷愛凌表現鎮定自若,回答不卑不亢十分得體。相比較而言,美聯社在西方三大社中對谷愛凌的報道偏中性,還按照新聞原則援引了各方觀點,其中一個美國大學教授說,谷愛凌的金牌是為中國拿的,但她的成功激勵著全世界的青年人。

□ 圖為作者站在混合區里四大通訊社的采訪位置上。
再比如,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當天,西方三大社都開啟了滾動報道模式,美聯和法新都是以一條標題基本不變的主打稿貫穿始終,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增加新的內容,均滾動了七八次。它產生的效果是,這條稿件特別是標題會反復沖擊讀者的眼球。路透社的滾動標題則在不停變化,最重要的最后一條的標題是:Opening ceremony ends with Uyghur skier lighting cauldron,直譯過來是“隨著維吾爾族滑雪選手點燃主火炬,開幕式結束”。這個標題表面上中規中矩,但實際上是為了文中攻擊中國做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