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北京冬奧會報道之旅"/>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夏子麟
16天,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從開幕到圓滿閉幕的時間;3年,是我參加北京冬奧會報道的時間。作為新華社冬奧“東道主分社”——北京分社的一名記者,從3年前參加工作開始,我就加入到了冬奧報道之中。
從籌備到沖刺,再到成為一屆“無與倫比”的冬奧盛會,我有幸伴隨北京冬奧共同成長。當北京冬奧會落下帷幕,仿佛要和一位“老友”作別,既有成功的喜悅,也有些許不舍。
非常有幸,我參加的第一個冬奧會報道就是“國家隊級別”。2019年1月我前往位于首鋼園區的國家冬季運動訓練中心“四塊冰”采訪。當時,中國短道隊、中國花樣滑冰隊、中國冰壺隊三支國家隊已經入駐訓練。
采訪過程中,中國速滑隊的隊員們正在冰場上訓練,最小的女隊員當時只有13歲,作為隊中的“老運動員”,武大靖在訓練中一直給小隊員進行單獨輔導、幫助。我清楚地記得武大靖接受采訪時說:“剛來隊里的時候我是全隊最小的,轉眼我是年紀最大的男隊員了,需要把我們這支隊伍的精神傳承下去。我們這批運動員可以說趕上了最好的時代,趕上了冰雪運動最熱的時代。尤其是運動員生涯本身就是有限的,所以我們要特別珍惜這種機會。”
從平昌載譽而歸的武大靖、從運動員“華麗轉身”成為教練員的趙宏博……當一名名為國爭光的運動員、教練員坐在攝像機對面,和我們暢談如何備戰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時候,我意識到我的“冬奧周期”也開始了。
素材永遠是報道的基礎,也就是從那時起,我開始積累北京冬奧會的相關素材。同時,作為一名融媒體記者,我的“冬奧素材”有些特別:在一次次采訪活動中,我用攝像機鏡頭記錄下北京每一個場館,或從無到有的建設過程,或從“夏奧”到“冬奧”的改造創新。
“萬事開頭難”,這是冬奧報道我的第一個體會。為記錄北京賽區唯一一個新建的冰上場館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從無到有,我和同事一次次深入建設工地,工程頭盔、防塵口罩是我們的“采訪標配”。用延時視頻留下5500噸的屋面環桁架滑移的全過程、登上200多米高的奧林匹克塔拍攝“冰絲帶”全景、夜間留守拍攝外立面泛光照明和場地照明將“冰絲帶”點亮……我們在每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不斷尋找最好的角度,用最好的畫面,將這塊“最快的冰”的誕生過程一一記錄。
當2020年底“冰絲帶”全面完工,五彩的燈光在國家速滑館的玻璃幕墻上飛速流轉,宛如速滑運動員在冰面上縱情疾馳時,國家速滑館運行團隊主任武曉南用“桂華流瓦,冰輪轉騰”描述眼前的場館。
很多人都像武曉南一樣,是曾經服務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雙奧人”。他們說,相比于籌備08年北京奧運會,最大的變化就是我們更自信,更有經驗,也更有底氣。
隨著冬奧的腳步日益臨近,我積累的視頻素材逐漸豐富,除了“冰絲帶”,還有“冰立方”里“上演”的“水冰轉換”以及2019“沸雪世界杯”上運動員從充滿“工業風”的首鋼滑雪大跳臺一躍而下的颯爽英姿……鏡頭下,一個個冬奧場館仿佛擁有了生命,隨著時間“破土而出”,并在北京這座“雙奧之城”的沃土之上“茁壯成長”。
奇跡總是需要勇士來實現,在我們的冬奧報道中,奮戰在不同崗位上的“冬奧人”永遠是主角。冬奧籌辦七年多來,各種事項紛繁復雜,大到場館建設,小到比賽時運動員的飲食,每個領域都凝結著“冬奧人”的智慧與心血,而如何講述好他們的冬奧故事也是我們重點發掘的內容。
除了才華橫溢、勤勞奉獻的冬奧場館設計師、建設者,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采訪首鋼的“冬奧人”。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成功后,為了兌現綠色北京、綠色奧運的莊嚴承諾,首鋼的鋼鐵主業向沿海發展,搬遷至河北曹妃甸;北京申辦2022年冬奧會成功后,北京冬奧組委辦公區、國家體育總局冬訓中心、冬奧場館滑雪大跳臺等項目相繼落戶首鋼園區,百年首鋼與奧林匹克再續情緣,也改變了很多首鋼工人的人生軌跡。
軋鋼工轉型成為制冰師的劉博強,出身“鋼鐵之家”、退休后成為城市志愿者的程國慶……和這些“首鋼工人”的交流中,我們始終能感受到他們依然帶著當年鋼花四濺的熾熱和“為國煉鋼”的激情,同時還有對冬奧會的熱忱。他們沒有將工作、生活上的轉變視作挑戰,而是把冬奧會看做是一次難得的機遇。
在采訪時,劉博強和我們說:“工作要‘制冰’,轉型要‘破冰’。我暗自下決心,要爭口氣,要‘搏一把’。保障好北京冬奧會,讓全世界看到中國鋼鐵工人轉型發展的夢想、新時代產業工人的風采!”
我覺得劉博強實現了他的目標。他先是在賽前成為一名冬奧火炬手,在他曾經工作奮斗過的首鋼園,作為首鋼轉型的代表,傳遞冬奧圣火。而后,在冬奧會比賽時,他又參加了北京冬奧組委召開的新聞發布會,向更多人分享了自己成為制冰師的故事。與劉博強同臺的還有第一代滑雪醫生、滑雪少年、奧運推廣人、收藏愛好者,一個個普通人遇到冬奧,生活發生了豐富多彩的轉變,留下了永恒且寶貴的人生記憶,我想這也是奧林匹克的魅力之一吧。
當一切準備工作終于“塵埃落定”,我也作為一名新華社記者進入冬奧閉環,負責北京冬奧會高山滑雪項目的報道工作。不同于賽前場館的空曠和安靜,比賽的開始仿佛為場館注入了“靈魂”。運動員和隨隊官員、志愿者、工作人員以及媒體記者的到來,讓昔日多次探訪的冬奧場館顯得熱鬧又忙碌。

□ 2022年2月20日,夏子麟(中)在國家高山滑雪中心采訪中國高山滑雪運動員。
而我的報道重心也從冬奧籌備轉移到賽事報道上,前期積累的視頻素材為我們賽時報道提供了大量幫助:延慶賽區志愿者、高山滑雪救援隊、延慶賽區氣象保障團隊、高山滑雪直升機救援團隊……除了賽時報道的“規定動作”,我們對與運動員們共同奮斗在小海陀山上的“冬奧人”進行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報道。
在北京冬奧會舉辦的16天中,運動員在國家速滑館“冰絲帶”中13次打破奧運紀錄和世界紀錄;范可新、曲春雨、任子威和武大靖組成的中國短道速滑隊在混合團體接力決賽中為中國軍團拿下北京冬奧會首金;中國高山滑雪隊也首次在冬奧會全項目參賽,在“雪飛燕”不斷創造歷史……
的確,能夠站在奧林匹克的賽場上為國爭光是每個運動員的最高夢想。但是,當賽場的喧囂回歸于沉寂,我更想回過頭去,為那么多曾經為北京冬奧會奉獻、拼搏的“冬奧人”鼓掌、喝彩。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參與了奧林匹克,他們是奧林匹克的“筑夢人”。
3年雖長,但仍未結束;16天雖短,但僅是開始。2022年北京冬奧會已經圓滿閉幕,但是我想我的冬奧報道仍未結束。北京冬奧會留下的豐厚“奧運遺產”仍然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這座“雙奧之城”,影響著中國冰雪運動的發展,值得我們每個關注冬奧、關注奧林匹克的記者去發掘,去書寫,去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