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莉
內容提要 衛星新聞以全新的新聞形態出現后,即引發學界及業界的討論,本文認為從概念上看,衛星新聞可歸入傳感器新聞,但它一鏡到底的敘事文本和垂直視覺的空間呈現,引發了新聞敘事的空間轉向,極大豐富了新聞敘事空間轉向的實踐研究。
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新華社推出“60萬米高空看中國”主題系列衛星新聞共34篇;2020年配合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推出“衛星發現一個信號”系列衛星新聞5篇。“60萬米高空看中國”系列報道總瀏覽量超40億次,“衛星發現一個信號”系列報道總瀏覽量達10億次,被稱為“守正創新,運用新技術壯大主流輿論聲音的標桿之作”,作品不僅在新媒體平臺刷屏,還被有影響力的主流媒體,以及財經、航天等行業媒體突出采用。這種融合新技術、新視角的新聞形態剛一出現,就引發了學界業界的探討,本文將從概念、新聞敘事重構以及時空感再造三個方面對這一新聞形態展開探討。
對于衛星新聞,目前無論業界或學界都還未對這一概念梳理界定,自“60萬米高空看中國”系列一經推出,衛星新聞這個瑯瑯上口的名稱就隨之而來,其強烈的口語化特征更適合記憶。根據衛星新聞的特點,我們發現衛星新聞主要是利用衛星遙感影像的強大沖擊力,通過衛星大數據深度挖掘、相關行業大數據分析、進而以可視化技術呈現獨家發現的一系列重要信息,以獲得更好的新聞表現力。從核心技術的角度看,衛星新聞與衛星遙感技術緊密相關。
這里涉及兩個核心概念,一是遙感,遙感(remote sensing)是指非接觸遠距離的探測技術。一般指運用遙感器對物體的電磁波的輻射、反射特性的探測。遙感是一門對地觀測綜合性技術,它的實現既需要一整套的技術裝備,又需要多種學科的參與和配合,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遙感系統主要由信源、信息獲取、處理和應用四大部分組成。其中信息獲取主要包括遙感平臺和傳感器。另一個概念就是傳感器,傳感器(transducer/sensor)是一種檢測裝置,能接到被測量的信息,并能將這些信息按一定規律換變為電信號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進行輸出。
也就是說,遙感技術中的重點部分,即信息獲取是通過傳感器來實現的,傳感器在新聞領域中的應用已成為較普遍的新聞實踐,對傳感器新聞的界定也早已有之,傳感器新聞是“在互聯網邏輯支撐下,依靠大數據形成的非獨立的新聞報道類型,是依托傳感器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相融合來抓取數據,可供新聞媒體進行新聞內容制作的一種方式”;彭蘭認為,傳感器新聞是“基于傳感器進行信息采集、以數據處理技術為支撐的新的新聞生產模式”。近年來,應用于新聞報道的傳感器或傳感器系統已經十分多樣,諸如遙感衛星、GPS 系統、具有傳感功能的智能手機、可穿戴傳感設備、無人機、無人駕駛汽車以及各種類型專門用途傳感設備等。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衛星新聞是由傳感器技術來接收獲取并將遙感衛星的信息進行輸出的一種情況,信息源雖然是衛星,但接收技術是由傳感設備發生的,因此,衛星新聞仍然屬于傳感器新聞,而且這種新聞在國外已有實踐,如美國“公民新聞”網站利用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衛星遙感系統,以可視化數據新聞形式報道1922年至2014年期間路易斯安那州的水土流失和海岸萎縮狀況。
在新聞實踐中,傳感器新聞是以技術接收標準來進行定義的,亦有學者從信息處理的內涵與機制上將其歸屬為數據新聞,如“傳感器新聞是運用傳感器技術探測、采集、分析、加工新聞信息,進而制作以數據化信息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新的新聞生產方式。在大數據背景下,它可以歸為數據新聞的一種類型”。
此外,還有學者提出遙感新聞學的學科初步設想,認為遙感新聞學(Remote sensing Journalism)是研究遙感影像及其增值產品作為新聞媒介的呈現形態與生產流程的科學,是包括遙感影像獲取、遙感影像精確處理、影像理解與信息提取、遙感新聞敘事、遙感新聞可視化、遙感鏡頭語言等問題的交叉學科。遙感新聞學以新聞傳播學和遙感科學為基礎,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新學科,同時與文學、藝術學、計算機科學、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地理學等密切相關,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因此,從技術支持與傳播特征上看,我們認為衛星新聞是傳感器新聞,但它開啟的對于遙感影像全新的信息組織方式及其對增值產品開發的特點來看,作為一種新興的新聞類型,亦屬于遙感新聞學的范疇。
作為學術用語的敘事源于敘事學,其本意指文學敘事。隨著敘事學向其他學科擴散,敘事的內涵與外延都被擴大,如應用于新聞報道中的新聞敘事。概括來說,國內外學界目前主要從“事件再現”“文本類型”“跨學科視角”三個角度對敘事進行界定。“事件再現”說的典型是法國著名敘事學家熱奈特的定義:“敘事即用語言尤其是書面語言表現一件或一系列真實或虛構的事件。”美國學者伯格(Berger)指出,敘事就是在時間序列中所展現的故事,而故事則是包含時間序列中的一系列事件。這三種界定都認可的是,敘事就是敘述故事。
從這些定義來看,衛星新聞似乎不具備書面語言敘述的文本,大多是一鏡到底的視覺文本,并不具備明顯的敘事學特征,但德國學者莫妮卡·弗盧德尼克認為,敘事是讀者的體驗表征,“敘事性”是讀者的文本體驗賦予文本的特性,或者說讀者閱讀某文本時因體驗到了該文本具有敘事性,因此該文本才成為敘事。因為,新聞敘事的本質在于“將事實轉變為吸引人的故事”。并且“總之,新聞敘事是再現真實的、具有時間序列和一定因果關系的事件系列”。從衛星新聞來看,它能將長時間序列中的具有因果關系的重大事件,轉變為可視化的故事,有其獨特的新聞敘事表達,它滿足敘事的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具有一定因果關系的事件序列,二是有開端、發展、結尾的整體結構。
因此,我們認為衛星新聞中仍然有敘事,敘事就是敘述故事,既包括敘,也包括事。故事由一系列事件組成,事件是某一狀態的變化與轉化,因此故事是有起承轉合的。而敘事中的敘,就是如何講好故事,呈現變化的方式與手段。本文將從敘和事兩方面對衛星新聞的新聞敘事進行分析。
1.宏大的敘事主題
2019年新華社推出的“60萬米高空看中國”系列作品中,34篇衛星新聞是圍繞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主題,2020年“衛星發現一個信號”系列作品,是配合疫情防控下復工復產的主題進行策劃與制作的,而在武漢解封、浦東30年等重大社會事件中,又分別推出《世所罕見》《衛星見證,浦東30年》等作品。2019年10月1日,新華社提前策劃,調用國內4家科研機構11顆衛星拍攝了3張長安街全畫幅閱兵長圖和1段10秒的視頻,刊發后引起極大關注。我們發現,衛星新聞的選題,都是立足于國家高度和社會重大事件的宏大主題,主題選擇涉及國慶、閱兵、疫情下復產復工、解封等國家政治生活及百姓高度關注的重要內容。
宏大新聞主題報道涉及如何呈現的問題。從統計學的角度看,傳統的新聞敘事是基于個案或小樣本的報道,一事一題的個案報道幫助受眾了解事件全貌,以典型性、代表性給受眾以啟發,而衛星新聞敘事是基于宏觀視角和全樣本呈現,全樣本則呈現出大時空范圍內事物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有助于受眾把握國家政治生活的重大議題,幫助受眾了解社會時代的發展與變遷。
2.非線性敘事邏輯
敘事結構一般分為線性主導結構和非線性結構,傳統的新聞報道以事件發生發展的時間線為主導,新聞文本以線性文字信息為主,按照“5W”的結構框架講好“故事”。新聞敘事就是通過一定的文學敘事手法,將新聞事實通過講故事的形式,讓事實信息的傳播更具易讀性、趣味性,讓新聞事實的全貌能夠更加全面地展示在受眾眼前。傳統的敘事方式在結構上形成故事中心化,在敘事過程中表現出明顯的因果關系等。同時,傳統新聞報道的敘事模式以新聞的重要性、時效性以及讀者的興趣等為主,即新聞的價值是判定其報道順序的主要因素。在此種敘事模式下,新聞結構呈現出上大下小的格局,因此被命名為“倒金字塔”。

□ 2019年10月1日上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新華社聯合多家單位調用多顆國產衛星俯瞰閱兵,從“最高機位”發回三張珍貴的長安街全畫幅衛星圖。這是“高分1號”拍攝的群眾游行開始前的北京長安街(2019年10月1日攝)。(新華社/發)
而衛星新聞并非報道順序的前后排序,也并非敘事中故事發生的規定性時間結構,而是一種以空間敘事結構為主導的非線性結構。不同于新媒體環境下微博等敘事文本中表現出的互動空間、表征空間、心理空間,衛星新聞的敘事空間是視覺引導型的空間結構,其敘事文本本身就是一個空間故事文本,展開敘事的所有邏輯、關系、呈現都是空間引導和空間呈現的。
線性敘事具有較強的貫穿性,受眾會在清晰的線性引導下,層次分明地閱讀新聞,非線性敘事則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提供給受敘者新聞體驗,同時也更加強調與受敘者的互動,會增加受敘者的沉浸感。比如新聞游戲把線性敘事與非線性敘事進行結合,從而帶給受眾全新體驗。而數據新聞的敘事是將抽象數據具象化,挖掘出數據之間的相關性以及隱含在數據背后的深刻意義。當數據本身成為敘事內容主體,數據間的邏輯關系,不同維度、不同的數據呈現與排列的方式重構了敘事邏輯,并進而影響敘事效果。而衛星新聞的空間敘事邏輯,在強烈的空間感和視覺引導下,按照空間敘事文本的邏輯展開故事的發生發展,在敘事體驗上突出受眾視覺感受,是一種全新的空間敘事邏輯。
1.一鏡到底的敘事文本
所謂“一鏡到底”本來指沒有經過剪輯的連續的長鏡頭,但電影拍攝中的“一鏡到底”其實有兩層含義:一是強調攝影機的連續拍攝,即畫面構成上并未使用蒙太奇剪輯手法,二是強調拍攝場景的整體性和一體感,即拍攝對象本身是一個精心設計的連續時空。“60萬米高空看中國”最具特色的就是從太空貫穿至地面的“一鏡到底”的鏡頭文本,通過太空穿云切入,到數十萬米高空接入衛星遙感影像,再到四五百米的近地空,從高、中、低三個層次,將天、地、人有機融合,從高空中的垂直鏡頭到近地空的平視鏡頭,塑造了連續流暢無縫鏈接的“一鏡到底”的敘事文本。因此,衛星新聞中的一鏡到底,主要指通過對敘事時空的設計與調度,在一個鏡頭空間內模擬、縫合或呈現完整的敘事脈絡。
這些一鏡到底的文本,鏡頭由高到低垂直墜落,一氣呵成,高空鏡頭銜接無人機航拍鏡頭,往往在五六秒內觀眾就被快速帶入一個城市或地區的地標性建筑。在俯瞰視角和垂直鏡頭中,通常選擇有鮮明對稱圖案的地標,比如呈六邊形對稱分布的新疆特克斯縣八卦城,俯視中有鮮明分割線的港珠澳大橋,這些鏡頭選擇都是更能吸引受眾視覺注意的空間表現形式。
2.超視角的故事呈現
熱拉爾·熱奈特將敘事視角分為三類,他將不受視域限制、宛如無所不知的上帝一般能洞察一切的敘事角度稱為全知視角。“全知敘事”是指敘述者比故事中的任何一個人物所知都要多,這一敘述方式用在小說敘事中是可以的,但在新聞敘事中則必須加以區分。如果新聞敘述者的所知大于報道中的任何一個消息來源,但等于這些消息來源的總和時,并不違背新聞的真實性原則。可如果新聞敘述者的所知不僅大于報道中的任何一個消息源,而且大于這些消息源的總和,也就是說新聞敘述者“知道”了他/她實際上不可能知道的信息,這就違背了新聞真實性原則。因此,這種視角又被稱之為“超視角”。
但衛星新聞中全新的空間敘事結構,以太空切入的足夠高遠的鏡頭表現,十萬米高空接入的衛星遙感影像,始終俯瞰一切的空間敘事文本,確實做到了洞察一切的超視角呈現。
傳統的新聞敘事,即使是電視新聞中的新聞現場拍攝,甚至是無人機拍攝到的鏡頭,仍然讓讀者有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感覺,人站得更高才能望得更遠,當人們能夠跳出具體的新聞報道本身,進入更宏大的視野中,才能發現具體新聞事件在社會環境中的位置、它出現的背景以及和參照物的關系。同樣,當人們在衛星新聞敘事中足夠高的視野里,隨著鏡頭的下移,才能清楚了解地質表面那些恢宏的特征,城市與自然環境的位置關系,參照比例,繁華城鎮中那些典型的地標與建筑,這比用傳統新聞報道中語言文字的敘述,新聞報道的傳統模式,更具說服力且一目了然,鮮明生動。比如在足夠高的視野下,才能真切地看到新疆三山夾兩盆的地形,也才能理解“疆”這個漢字的形態,以及形態背后的意義。空間敘事是整體而宏觀的把握,衛星新聞通過空間感的鏡頭呈現出的視覺報道,首先實現了這一點。
3.定場鏡頭的影視化表達
定場鏡頭是影視片中經常使用的鏡頭,指影片一開始或一場戲的開頭,用來明確交待地點的鏡頭,通常是一種視野寬闊的遠景。航拍鏡頭則是指從空中拍攝地表地貌從而獲得俯視圖,其最大優勢在于能夠清晰表現地理形態。定場鏡頭通常會和航拍鏡頭結合在一起,在航拍鏡頭后出現。
“60萬米高空看中國”系列中,經常會使用這樣的組合鏡頭,鏡頭一般由高空俯拍,垂直視角迅速下降,到低空時與無人機鏡頭銜接,由航拍切到定場,交待出地點信息,展開故事敘述,影視化表達的手法使得鏡頭表現力極強,引人入勝,目不轉睛。定場鏡頭是電影拍攝中經常使用的手法,是電影敘事中最重要的部分。它不僅交代地點,還交代地理空間,起到揭示背景、環境及人物關系的作用,甚至具有總結、評述的功能,有學者認為“定場鏡頭是技術、美學、文化和政治的結合,其外在顯性含義和內在的隱性含義均復雜多維,組成可以無窮解讀的意義矩陣”。“60萬米高空看北京”中,由俯拍鏡頭轉到北京中軸線上的天安門廣場的定場鏡頭,“60萬米高空看陜西”中,定場鏡頭定到壺口瀑布,延安寶塔山等,無不呈現出這些地理坐標所蘊含的重大價值,交待隱喻其后的多維含義,信息量巨大,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長期以來,由于事件通常以時序形式呈現,因此在敘事學的研究中,一直認為只有時間性是敘事的基本特性,但敘事學家查德曼在1978年提出“故事空間”(Story Space)和“話語空間”(Discourse Space)兩個概念,他指出盡管故事中的維度是時間性的,但故事中的存在物,即人物與環境的維度則是空間性的;近年來新聞敘事學因為多種新聞形態的出現,引發了對傳統新聞敘事結構、邏輯等問題的討論,國內專家也指出,新聞敘事學研究應該有一個從時間維度到空間維度的轉向,進一步引發了學界對于空間敘事的關注與轉向。
“一切事件都在一定時間內發生,所以有了歷史學;一切事件都在一定空間內發生,所以有了地理學”,萊恩在《電腦時代的敘事學:計算機、隱喻和敘事》中指出,自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敘事學的內涵和視野不斷擴展,其主要標志就是從其他學科那里吸納相應的概念術語,如傳統語法(人物、屬性、事件與名詞、形容詞、動詞的對應關系)、轉換語法(深層結構、表層結構)、幾何學(圖形、矩陣)、光學(視點、聚焦)、電影(長鏡頭、轉場)、精神分析學(敘事欲望、高潮)、地理學(故事空間、話語空間、疆界)、形式語義學(可能世界)、博弈理論等。當這些來自其他學科的概念不斷進入敘事學的研究范疇,其直接結果就是將敘事學推向跨學科研究。
地理學與新聞學的結合,已經體現在新聞報道中大量的“地理敘事”,以及地理敘事的空間邏輯。早期的地理學語言主要是借助于自然語言、簡單圖示以及象形符號等載體,描述地理環境,再現地理事件的存在和發生過程。地圖出現以后,人們能對地理空間進行更精準并且更直觀的描述,因此被稱為地理學的第二代語言。而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憑借其強大的交互分析能力和數據庫的支撐,進一步擴展了地圖語言,成為地理學的第三代語言。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借助遙感影像技術,大量多源異構的地理信息不斷涌現,要求地理學語言能夠將自然文本語言和地圖語言進行融合,且能夠有效地對地理現象和地理事件存在以及發展的過程和機理進行描述和可視化。因此,空間地理學與人文社會學科中的敘事融合呼之欲出,開始應用于跨學科領域的研究,并已經在新聞敘事領域展開了豐富積極的實踐。
用地圖講述故事,或者以地理地質變遷來講述新聞,是在大數據可視化驅動下一種嶄新的新聞報道呈現方式。地理空間技術能夠為空間敘事及“深度繪圖”提供技術上的支撐,衛星新聞中已大量出現這種地理學意義的“空間敘事”,如衛星發現一個信號系列中,中國正在亮起來、中國耕地正在綠起來、中國正在熱起來的報道,更是使用了大量的地圖語言展開故事敘事,通過地圖亮度對比,地形色彩對比,地圖區域明暗對比,將新聞故事和結果直接呈現出來。再如60萬米高空看中國系列,都是以某一個城市地理坐標或特定的地理位置切入,將新聞敘事與地理空間技術融合,在時空參考框架中對這個地標建筑、獨特性地名、或者地理區域背后的故事進行表達和分析,從而使受眾獲得更好的視覺體驗與沉浸感,新聞的地理敘事為空間敘事學帶來新的研究思路。
借助地圖來講述歷史,是歷史學家們對歷史進行再現、回溯和分析的強有力工具。而借助地圖語言,新聞敘事能呈現出地理空間,繪制出可視化地圖,能對社會重大事件,以及日常生活事件中的意義、規律進行全新的解讀。如在疫情期間,如何講述疫情防控下的復工復產,“衛星發現一個信號”中顯示長江三角洲越來越亮,熱成像紅點連成一片,跟之前影像圖星星點點的亮光比較,可以直觀感受到復工給經濟注入的活力。借助衛星遙感測繪,數據信息處理,可視化呈現等手段,新聞敘事在講述社會變遷,如生態治理、環保主題、城市建設、地質災難等主題上實現重大歷史場景再現和突破,從而促進新聞敘事的空間化轉向。
傳統的新聞敘事按照時間邏輯來組織,因為只有事件發生,才能進行新聞敘事,事件發展是線性時間的結果,并由時間主導。但事件存在于一定的空間之中,事件中的場所標識了事件所發生的地點,承載著故事人物的經歷與情感。空間敘事學重點關注的恰恰是敘事的時空二義性,是將時間與空間相結合進行的表達。
衛星新聞打破了新聞敘事傳統的時間線,衛星觀測具有大時間、大空間的特點,在宏大空間的呈現過程中,時間被高密度壓縮,成為濃稠的點。在衛星新聞的時間展示中,阿克蘇1998年的棉花田跨越到2020年時,只是一個視角的位移與閃現。還有那些最具代表性的地理坐標,歷經滄海桑田的城市象征的標志,在呈現時也只濃縮為一瞬間,在無限的空間中展現,空間將時間吸收、容納,仿佛一個黑洞。但也是同時,空間將時間復原,通過不同的時間段下的空間影像對比,再現了強烈的時間流逝。
媒介技術通過對鏡頭的運用,對空間的展現,所引發的人的視覺重心與視覺比例的變化,進而塑造人的感官知覺,從電視發明后更為明顯。電視機、攝像機發明后,借助鏡頭,人可以看到更為廣闊與遙遠的空間,開啟了全新的視覺空間體驗,但電視、電影以及現在人們普遍使用的手機所呈現的是水平空間,水平空間符合人眼的感知規律,也符合現實世界的布局結構。而衛星新聞中一鏡到底的俯視鏡頭,展現的是垂直空間,它改變了視覺信息的直觀形式和視域結構,它調動的是人的視覺縱深感,是探索觀察事物的全新視角。從水平視角到垂直視角,鏡頭重新開啟了人的視覺焦點與重心。而每項活動都會產生一種特定的時空結構。正如蘇珊·郎格所說,物理世界本質上是由數學抽象所表達的真實世界,而感覺世界是由感官直接參與的抽象所演繹的真實世界。垂直空間引發的視覺觀察與體驗,進而影響到人的空間認知結構與心理,空間認知是研究人們如何認識生存環境中的各種事物與空間分布、依存關系、變化規律的關系,即人們關于空間信息的處理過程。媒介技術的發展,正是不斷拓展人的空間感及空間認知能力,通過感官與知覺的適應,熟悉,潛移默化成為身體的習慣,進而形成認知結構與思維習慣。所以傳播技術總是經由與人類身體的感官接合,才能與社會、文化發生關聯。技術造就媒介千變萬化的形態,也是在創造人類新的知覺方式。因此孫瑋教授說,傳播技術史,可以看作是人類的感官演變史,在此過程中,人類獲得了各種感知世界的方式。正是通過感官與知覺的配合,世界才能向人類敞開。而空間關涉秩序,秩序包含意義。在對空間進行擴展和延伸的同時,空間關系和秩序的再生產也被重新賦予意義,由此也就形成與原定空間體系秩序的張力甚至挑戰。
衛星新聞時空維度的變化,再一次重塑受眾空間感,使人擁有了仿佛洞察一切盡收眼底的超級視角,隨著人的視域不斷升高,可觀察范圍逐漸擴大,被觀察對象得以顯現全部輪廓,成為被整體俯瞰的對象,甚至整個國家地理空間和地球都可以成為被觀察的文本。這既是人的視覺的縱深拓展,也是人的全新的感官塑造與思維形態。“對新聞傳播而言,遙感影像作為全新媒介,可在空間尺度和時間跨度上極大拓展延伸人類的感知能力……新聞傳播與接受的地理空間已經走向最大化的廣域”。以空間的文本展開敘事,帶來新聞敘事邏輯的重構,一方面借助遙感技術與時空敘事可視化方法,衛星新聞對于新聞敘事有了進一步創新,在垂直空間的全知視角下,在鏡頭拼接的空間展示與呈現中,將受眾全新視覺體驗與深度參與感調動起來,實現了“視覺空間”敘事和“沉浸式”敘事體驗。
另一方面衛星新聞作為新聞敘事空間轉向的案例,極大豐富了新聞敘事空間轉向的實踐研究。在傳統新聞理論中,空間是作為新聞傳播活動的背景和場所存在的,并不是獨立的、活的因素。空間轉向作為人類重要的思維維度,其本體學意義已經在社會文化實踐和理論研究中確立并凸顯出來,構成一個前沿性的研究空間。新聞媒介空間生產論也將改變空間只是新聞媒介活動場所的束縛,新聞媒介將賦予空間以意義,是文化意義和表征的創造者,衛星新聞的空間敘事研究實踐,為新聞理論的空間轉向提供豐富了實踐研究個案,為新聞理論創新提供條件和滋養。
[1]張湘鋒.大數據時代傳感器新聞的生產模式探析[J].傳媒,2018(11).
[2]彭蘭.“傳感器”與“新聞”的相遇會帶來什么?[J].新聞論壇,2017.
[3]李蓉.傳感器新聞:新聞的生產變革與價值重構[J].中國出版,2019(20).
[4]李蓉.傳感器新聞:新聞的生產變革與價值重構[J].中國出版,2019(20).
[5]張過,賀大為.全媒體時代遙感新聞學[J].武漢大學學報,2021(2).
[6]曾慶香,常媛媛,吳曉虹.敘事·新聞敘事·新聞類型——兼談所有新聞都是敘事嗎?[J]新聞記者,2019(12).
[7]尚必武.什么是“敘事”?概念的流變、爭論與重新界定[J].山東外語教學,2016(2).
[8][法]杰拉爾·日奈特.敘事的界限[M].張寅德(編選):敘事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279.
第二年4月的一天,王敬凱去市衛生局辦事,見檔案員正在對下屬單位的各種報表、報告、總結進行分類裝訂,便從已經裝訂好的一摞檔案中拿出一本,隨意地逐頁摸起來。他似乎已經作下了“毛病”,不管到什么地方,只要看見紙張都要摸上一摸。
[9][美]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敘事[M].姚媛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4.
[10]曾慶香,常媛媛,吳曉虹.敘事·新聞敘事·新聞類型——兼談所有新聞都是敘事嗎?[J]新聞記者,2019(12).
[11]Erik Neveu “Revisiting Narrative Journalism as One of the futures of Journalism” Journalism Studies2014(5).
[12]曾慶香,常媛媛,吳曉虹.敘事·新聞敘事·新聞類型——兼談所有新聞都是敘事嗎?[J]新聞記者,2019(12).
[13]劉杰.數據新聞可視化敘事初探[J].科技傳播,2013(16).
[14]劉濤,劉倩欣.“一鏡到底”:融合新聞的敘事結構創新[J],新聞與寫作,2020(2).
[15]濮波.定場鏡頭的敘事美學[J].文化藝術研究,2017(12).
[16]SEYMOUR C.Story and discourse:Narra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 [J].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1978.
[18]劉濤,劉倩欣.“一鏡到底”:融合新聞的敘事結構創新[J].新聞與寫作,2020(2).
[19]胡最,湯國安,閭國年.GIS 作為新一代地理學語言的特征[J].地理學報,2012 (7).
[20]陳述彭.地理信息系統的探索與試驗[J].地理科學,1983 (4).
[21]林琿,龔建華,施晶晶.從地圖到地理信息系統與虛擬地理環境——試論地理學語言的演變[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3(4).
[22]胡最,湯國安,閭國年.GIS 作為新一代地理學語言的特征[J].地理學報,2012 (7).
[23]J.BODENHAMER D,孫頔,欽白蘭等.超越地理信息系統:地理空間技術及歷史學研究的未來[J].文化藝術研究,2014(1).
[24]段義孚.空間與地方[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7.
[25]PEARCE M W.Framing the Days:Place and Narrative in Cartography [J].Cartography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2008(1).
[26]孫瑋.融媒體生產:感官重組與知覺再造[J].新聞記者,2019(3).
[27]孫瑋.融媒體生產:感官重組與知覺再造[J].新聞記者,2019(3).
[28]李蓉.傳感器新聞:新聞的生產變革與價值重構[J].中國出版,2019(20).
[29]劉潔.空間轉向與新聞理論重構[J].傳媒,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