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桑愛梅
山東壽光的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不同于很多地方沒有報社只有廣電的“自我化融合”,不同于無刊號報紙與廣電的“掛靠式融合”,也不同于雙方強弱懸殊的“吞并式融合”,更不同于全額財政支持的“包辦式融合”,壽光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特殊之處在于:壽光日報和壽光廣電,都是在全國縣域報社與廣電體系中的第一梯隊,屬于兩個媒體的強強融合,更是面臨體制之難的回歸融合。
壽光媒體融合的第一難題,是壽光有著全國唯一改制為民營體制的縣市報。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壽光日報社在2004年改制為民營企業,市場化運營15年之久,股東、職工、原事業編制人員的經濟利益訴求與政策訴求紛繁復雜,矛盾激烈。
這種情況下,媒體融合怎么做?在中央布局縣級融媒體中心的戰略決策中,壽光市委、市政府和壽光融媒體建設領導小組一班人,把主流媒體的政治擔當、社會擔當擺在第一位置,確定了“一合兩改三體系”的發展思路,推動媒體全面整合,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條政治擔當好、發展生態優、服務能力強、經營發展快的重塑之路。“壽光云”客戶端、應急廣播“村村響”等被省政府、省廣播電視局在全省推廣。被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授予2021年度全國15個“媒體融合典型案例”之一,全國縣域僅兩個;被中宣部評為“全國服務基層、服務群眾文化建設先進集體”;2021年9月,中宣部專題調研組專題調研壽光媒體融合經驗。
2021年10月8日,國家發改委發布2021年市場準入負責清單征求意見重申:非公有資本不得從事新聞采編播發業務。在國家媒體融合戰略中積極響應、破除各方面難題回歸國有體制的壽光日報社,尤其慶幸積極地響應了國家號召。
黨媒必須姓黨,報社必須回歸。2019年1月,壽光市委、市政府成立專門的壽光日報社改革工作領導小組,頂住重重壓力,經過廣泛調研,確定五條原則:融合是堅定不移方向,“黨管媒體”是政治要求;歷史遺留問題必須依法依規解決;沒有法律依據的,一律不予解決;歷史問題不能逾越歷史背景和條件予以解決;面上普遍存在的同類問題不單獨解決。壽光市委常委會第63次會議決議通過,確定了報社體制回歸的原則方向。
經過9個月艱苦卓絕的努力,改革小組摸清并解決了報社回歸的相關問題。為企業員工補繳了社會保險;為原事業編制人員補償了保險差額;發放了積壓15年之久的2004年民營企業改制補償金等,最大限度保障了職工的利益訴求。經過先后四次資產評估后,10月17日,報社改革方案確定:股東、職工訴求化解率、章程修改和股權轉讓通過率“三個100%”,采取國資回購辦法,10月25日完成日報股權變更,15年民營企業重回國有。2019年11月4日,改制后的壽光日報與壽光廣電“勝利會師”,壽光市融媒體中心正式掛牌成立,拉開了壽光融媒發展的新時代。
物理的整合不等于融合。壽光融媒體中心堅持以“體制、機制”雙改,推動媒體資源融、宣傳渠道融、服務平臺融、發展預期融、軍心人心融,讓整合發生質變、產生聚變。
整合后,壽光融媒體中心黨委設立了中心黨委統一領導下的編委會、經委會、管委會、技委會四個委員會,構建起了黨委統一領導、公司一體運行、機構扁平管理的體制,實現了人員統一調配、資源統一整合、平臺統一運行,原廣電和報社由兩股線擰成了一股繩。
全面打破職務、職稱、身份界限,實行事業單位企業化運作。中層崗位競聘上崗,一般崗位雙向選擇;職工工資“三資定薪”:崗位工資+工齡工資+績效工資,以崗位定薪酬、以績效定獎懲,極大地激發了職工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了工作動力和活力。
壽光融媒堅持把政治擔當作為第一責任、服務群眾作為第一職能、經營發展作為第一基礎,全面深化“媒體+”戰略,構建起了高效運轉、成效卓越的立體化宣傳、綜合化服務、現代化運營三大體系。
一是升級“大腦”。投資1510萬元,對指揮調度等五大設施系統實施全面提升,高標準打造融媒信息大腦中樞“中央廚房”,全面連通央視、人民日報等高端信息平臺,連天線接地氣,守牢輿論主陣地。二是拓展“渠道”。架設了直達975個村居社區的應急廣播“村村響”平臺,開發了“壽光云”“蔬菜云”兩個手機客戶端,啟用了面向全國菜農的“蔬菜視頻云校”,構建起了“兩臺、兩報、兩云一網、一戶外若干新媒體”等35個平臺于一體的全媒體傳播體系,受眾650萬人,使陣地全掌控,傳播無死角。三是延伸“觸角”。全國首創建立了鎮街、部門、大中型企業三大體系的宣傳主要負責人共千余人組成的微信宣傳指導群,重點信息層層轉發、輻射傳播;首創全媒體記者全面進駐覆蓋全市975個村的微信“千村千群”,與群眾線上面對面;成立民政局備案的全國首家縣級新媒體協會,發展會員單位22家,團結了總粉絲量2000多萬的網絡大V108人,做到了信息秒入戶,宣傳秒到人。緊扣中央決策和縣域中心工作,全媒體、全渠道開展了黨史學習教育、鄉村振興、災后重建、水利建設、疫情防控等重大報道,凝聚起了眾志成城、奮進攻堅的強大氣場。

□ 壽光融媒體中心全媒體廚房指揮調度系統。

□ 連續16年舉辦菜農集體婚禮,圖為壽光第十六屆大型集體婚禮現場。
重點打造了一個綜合服務平臺、一個蔬菜助農平臺、一個文化惠民平臺。
一是推動技術便民,“發力一個端”。自主開發了“壽光云”客戶端綜合服務平臺,實現了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社會治理服務中心、行政審批中心、大數據中心5個中心全部打通,五心聯動;與發改、法院、交通等30個部門數據共享,整合社保、公積金等73個政務項目,開通了求職招聘、線上購房等23項便民服務,實現政務服務云端辦理;鎮街、部門131個政務微信公眾號上云,實現全市所有政務信息集成發布;尤其是立足民意訴求的“掌上通”“壽光民聲”,被中紀委稱為“擴大基層民主的壽光實踐”,曾獲“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客戶端20個月下載即達92萬人次,是全國下載增速最快、下載比率最高的縣級客戶端。我們的目標是努力打造智慧便民全國第一端,全力助推社會治理現代化。
二是以菜為媒助農,“服務一棵菜”。壽光融媒牢記習近平總書記“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重要指示,主動融入中國現代農業主戰場。“以菜為媒”打造了全國最大的農業融媒服務矩陣,創辦全國最早的電視蔬菜頻道、全國唯一蔬菜專業報紙《北方蔬菜報》,全國最大的“蔬菜視頻云校”,服務全國200多萬菜農。自主開發了“蔬菜云”App、“棚管家”“棚師傅”小程序,全國40多名蔬菜專家和310名技術員組成為農服務隊全天坐鎮,每年為菜農解決問題20多萬個,24小時暢通菜農權益保護專線“蔬菜110”。推動全國80%的設施蔬菜有壽光元素,讓“壽光模式”在西藏、貴州、云南、新疆等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落地開花;與山東電視臺聯合錄制的《蔬菜改變中國》,全網播放量突破3500萬;2021年5月,全國37家農民報總編輯齊聚壽光,專題調研“蔬菜產業帶動農民富裕和城鄉融合經驗”。可以說,“壽光模式”推廣到哪,壽光融媒就跟到哪,全力助推全國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
三是著眼文化惠民,“溫暖一座城”。壽光融媒堅持以中華優秀文化滋養新時代文明實踐,發力公益性活動策劃,發揮人才、平臺優勢,高扛鄉村文化振興大旗,每年舉辦公益性活動520多場。高標準策劃舉辦了“文明之夏”“群眾周末大舞臺”等群眾性文化品牌,連續舉辦了18屆“感動壽光”年度人物頒獎典禮,組織的“幸福金婚”免費為2600多對金婚老人拍照1萬多張。“壽光云”開發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云平臺”累計發布志愿項目4300多個,260多名編輯記者注冊志愿者,開展的“冬暖-舊衣新送”“愛心壽光”“童心同圓”等10多項活動惠及二十多萬個家庭。助推壽光成為全國首批50個新時代文明實踐試點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復審,連續3年居山東第一,目前已推選出25名“中國好人”,列全國縣域前列。我們始終以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目標,全面提升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盈利能力是媒體發展的基礎。在財政支持有限、傳統媒體廣告大幅度下滑的情況下,壽光融媒以強烈的危機感超前布局,圍繞“大活動、大影視、大培訓、大技術、大策劃”等七大產業,在傳統市場基礎上,全面發力服務力提升、專業化運作、產業鏈拓展,徹底扭轉干部職工靠廣告、等客戶的老思維,通過細分市場、目標管理、成本運營等措施,探索出一條由“財政輸血”到“自我造血”的現代傳媒運營新路徑。
一是發力大視頻生產。啟動大視頻制作“思勰計劃”,成立了視頻制作中心,圍繞政務、商務需求,量身定制大視頻制作、全媒體宣傳一站式服務,被壽光市委市政府,組織、紀監、宣傳等部門確定制片基地,與300個鎮街、部門、企業、協會、合作社等建立合作關系,去年創收3600多萬元。
二是發力大農業市場。實施“品牌農資共成長”行動,聯合打造“農資冠名產品”15種,開發的“菜都鮮生”電商平臺,輻射100多個小區十多萬人;《北方蔬菜報》設立海南服務站,打開海南市場。融媒體大農業板塊整體創收2000萬元,實現了與農資品牌發展的雙贏。
三是發力新產業拓展。瞄準影院市場,成立了中晟國際電影公司,建設了新世紀、中晟國際影城2座影城和1支公益電影放映隊。瞄準培訓產業,開展中小學生“小記者”“小主持人”等才藝培訓,蔬菜育苗、蔬菜種植、電子商務等專業技能培訓;組織智能手機、攝影、書法等“夕陽紅”興趣培訓;策劃舉辦鄉村振興創業大賽、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重大賽事活動,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強大的自我造血機能,護航傳媒事業,使壽光融媒進入快速發展的新時代。2020年,壽光融媒有效應對疫情挑戰,綜合營收8813萬元。2021年,綜合營收同比增長35%。
使命在肩,征程獵獵。壽光融媒將牢記“更好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的使命擔當,堅定黨媒姓黨不動搖、守正創新不止步,力爭2022年實現“十百千萬億”總體目標,即職工年人均收入過10萬元、“壽光云”下載量突破120萬、融媒體矩陣受眾、粉絲達到1000萬、年度策劃推出原創優質新媒體內容超過10000條、年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億元,將壽光融媒打造成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經營力強勁的縣級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