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陽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 圖書館,廣東 深圳 518055)
高校圖書館的館藏資源水平高低直接影響讀者信息需求的滿意程度和服務水平,當前,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建設主要是紙質資源和數字資源的融合共建。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以電子書、數據庫、多媒體、聲視頻為代表的數字資源飛速增多及移動終端閱讀器、智能手機等產業的發展,人們的工作環境和閱讀習慣正在發生轉變,數字閱讀逐漸成為主流的閱讀方式[1]。在新時代5G網絡環境下,我國高校圖書館如何適應時代發展搞好館藏資源保障建設,為讀者提供全媒體文化資源的高效服務,實現紙電同步館藏資源建設是擺在圖書館同仁面前的重要任務。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要“加快數字化發展”,并對此作出了系統部署。加快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升級,科學布局支撐數字化發展的基礎網絡體系,加快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形成萬物互聯、人機交互、天地一體的網絡空間。提升5G、人工智能等應用場景支撐能力。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長趙志國于2021年1月26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就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情況進行介紹,2020年,我國5G商用發展邁出了堅實步伐。全年新建5G基站超過60萬個,實現所有地級以上城市5G網絡全覆蓋,5G終端連接數突破2億;2021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將重點提升網絡覆蓋能力,計劃新建5G基站60萬個,實現更廣范圍、更多層次的5G網絡覆蓋[2],提升應用創新能力。
“十四五”時期要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更高水平公共服務的期待和需求,必須加快數字化發展,縮小數字鴻溝,有效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增強公共服務供給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讓億萬人民在共享數字化發展成果上有更多獲得感[3]。對圖書出版機構的數字資源發展而言,是一次提升出版品質的大好時機,要把握好發展機遇。目前,大型的、有專業特色的出版機構都已具備數字出版的能力,出版融合AI/AR等技術,圖書內容更為生動豐富,展現方式將更加靈活多樣;在5G網絡環境下可為用戶提供多層次、專業化、智能化、有聲化、場景化等更加全面的數字資源的形態,為圖書館的服務提供多樣化的選擇,高效地提供給圖書館用戶。
新時代高校圖書館“紙電同步”的資源建設是適應時代發展與讀者需求的必然趨勢,目前,圖書館電子圖書、數據庫等數字資源的采購經費在不斷增加,館藏資源的結構正在發生顯著變化(見圖1):近十年的紙質購書經費減少,電子資源購置經費大幅提高,隨著5G網絡的發展,紙質館藏資源建設面臨龐大的新書品種、有限的購置經費、有限的物理空間、低流通量、圖書館多品種低復本的圖書采訪策略和信息技術發展帶來的數字資源增多等一系列問題,要求圖書館必須要適應時代發展,滿足讀者的資源需求。

圖1 2009年—2019年高校圖書館館均紙質電子資源購置經費
讀者閱讀需求和行為的變化,為高校圖書館紙電同步資源建設打下堅實廣泛的需求基礎。根據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見圖2):綜合閱讀率保持增長勢頭,數字化閱讀率快速增長。據《2019年度中國數字閱讀白皮書》顯示,截至2019年,中國數字閱讀用戶總量達到4.7億,人均電子書年接觸量近15本,接觸20本以上電子書的用戶達到53.8%,每周閱讀3次及以上的用戶占比達88.0%,以用戶需求為導向、以讀者為中心的服務機制要求圖書館必須升級傳統資源服務平臺,強化數字資源服務。

圖2 2009年—2019年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圖書閱讀率和數字化閱讀率)
庚子之春、病毒肆虐,舉國上下都在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積極奮戰、全力以赴。在這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圖書館界人士積極行動,創新服務。“書香助戰疫,悅讀逐夢想”,積極開展線上服務,為讀者推薦并提供數字資源,向資源數字化、空間虛擬化轉型;65家出版單位開放數字資源平臺,為讀者免費服務,為圖書館紙電同步服務助力,提升建設品質,有力促進了圖書館與出版界的深入交流合作,加快數字推廣與出版,有效推進“紙電同步”進程。
新時代,我國高校圖書館紙質圖書和電子圖書采購、供給并不同步,紙質圖書和電子圖書同步出版發行率低。粗略統計,國內個別出版社紙電同步率達到80%,其余最高僅為40%,大多數高校圖書館在館藏資源建設中紙質圖書和數字資源分開采購,沒有實行關聯和融合建設,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主要是傳統守舊,缺少平臺、人才和服務理念,對紙電同步行業發展盈利模式無法判斷,無法預估紙電同步對紙質圖書銷售的沖擊和影響有多大,即使有些有能力自建數字平臺去做紙電同步的機構對為保持紙質圖書的發行數量而對電子圖書的出版定價、數字版權、數據格式等發行業務層層限制,不利于電子圖書的推廣。
多數館配商不具備提供紙電同步的服務能力。有些數字圖書的集成商如超星、方正和書生之家等機構是在確認授權后發行紙質圖書的數字化版本,自身不經營紙質圖書業務,并不進行紙質電子圖書的同步出版,電子圖書更新數量受時間制約。北京人天書店的暢想之星、湖北三新的云田智慧圖書館、浙江省新華書店“蕓臺購”等開發了紙質圖書線上客戶端服務,在紙電同步建設上做了有益的探索,有的以單本形式供應電子書,有的以包庫形式更新,但定價不一,并發次數累加,按借閱次數收費,在招標采購前提下,各圖書館在館配商的選擇和經費使用靈活性上受到一定限制,現有館配商的電子圖書平臺上電子圖書的采購方式、數量、質量和學術性還遠不能達到高校圖書館館配的要求[4],總體進程緩慢。
文獻資源建設布局不均,系統管理平臺不兼容,紙質資源、數字資源管理平臺各自為政,相互獨立,數據格式、使用功能各不相同,內容整合受阻,沒有形成開放共享、合作共贏的聚合平臺,影響讀者紙電同步的融合利用效果。其次,紙質圖書和電子圖書經費預算和采購兩條線,對紙電同步的關聯采購造成一定阻礙,文獻資源重復建設,浪費嚴重;多數圖書館受資產權屬的管理,糾結電子圖書算資產還是服務,希望出版商提供鏡像版數字資源,對單一出版商的單一電子圖書產品和服務模式,沒有統一的平臺對其進行管理。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加快數字中國建設,就是要適應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以新發展創造新輝煌[5]。在5G網絡環境下,出版社、館配商、圖書館都要適應時代發展,從用戶需求的角度思考資源開發與服務需求之間的聯系,實現紙質資源和電子資源整合,提升應用創新能力。
出版行業要在數字圖書的使用發展趨勢上達成共識,以元數據為基礎,建立并完善電子圖書數據基礎通用標準和關鍵技術標準,提高數據質量和規范性。建立統一規范的數據管理制度,制定數據資源確權、開放、流通、交易相關制度,完善數據產權保護制度,加強技術專利、數字版權、數字內容產品等保護[6],出版單位、館配商和圖書館都要嚴格遵守服務意識,規范服務標準,有效全面地采集、匯聚、整合、存儲數據資源,優化營運環境,更大激發市場活力,創建一個合作共贏、和諧發展、干事創業的文化氛圍。
隨著5G技術的進步與發展,出版機構要依托數字技術進行創作、生產、傳播,提升服務質量,遵循數字化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適應時代要求,適應市場需求,加大技術創新,發展數字文化產業,拓展數字創意、數字出版、數字影音等數字文化內容,把音頻化、視頻化、多元化、互動化和全感官發展體驗融入數字出版資源中,在出版資源上形成特色鮮明的全媒體文化資源體系,進一步提升發行質量,滿足多元文化需求。
館配商在加大資源推介服務的同時搞好圖書館的資源建設需求調查,充分考慮讀者的閱讀需求,提供新思路,尋找新方法,在做好紙質館配業務的基礎上,積極創造條件,提高創新意識與服務水平,加大服務力度,通過建立元數據標準,搭建數字資源供應平臺,最大限度地促進資源整合,更好地借助5G網絡應用為館找書、為書找館,為高校圖書館紙電同步發展提供高效服務。
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只有連起來、用起來,才能發揮最大作用,因此要探索館藏資源數字化和數據化新技術的應用,推動數字資源與圖書館管理系統數據的深度對接,規范數據開發利用場景,提升圖書館數據資源價值。建立統一有序的數據檢索平臺,在智慧圖書館的場景模式下,通過技術開發把圖書館的各個數字資源互聯互通,完善館藏資源體系,實現紙質圖書和電子資源整合,解決“藏”和“用”的問題。一方面發揮圖書館傳統收藏、整理、傳播文化的功能,深入開展對不同類型文獻進行系統組織、精細整理、挖掘加工、傳播推廣,在同一管理平臺為讀者提供全方位、多角度檢索,真正體現以讀者為本的服務理念,為讀者提供更多閱讀方式的選擇,滿足不同讀者的閱讀需求,更好地為教學科研工作提供文獻保障。另一方面,通過降低紙質圖書復本,減少物理空間的占用,既保證圖書館的紙質文獻收藏功能,擴大數字資源的收藏范圍,又可進行傳統館舍的空間改造,為讀者提供多種特色鮮明的服務空間。
5G時代到來,隨著媒體融合發展邁向縱深,對館社店數字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從業者具備更為全面的媒體把控能力和數字化應用技能,這樣才能營造數字化文化氛圍,在各自服務的領域勇擔使命,完善供給,打通紙電同步環境的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全鏈條,為數字中國戰略添彩,真正擔負起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及國家文化產業繁榮興盛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