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燕
(吉首大學 張家界學院圖書館,湖南 張家界 427000)
地方文獻是記錄某地區政治、經濟、歷史、文化、教育、科技、人物、地理、風土人情及民俗等方面具有研究和珍藏價值的各類載體的文獻,是了解該地區的主要情報源,它為地方經濟建設提供了可靠依據,也是地域文化發展的導向標[1]。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圖書館地處武陵山區,是我國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區,民族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武陵山區地方文獻資源具有鮮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史料性和系統性特征。
當今社會是一個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社會,高校圖書館是高校的知識中心,為更好更便利地服務讀者,提高讀者搜索和獲取文獻資源的效率,建立地方文獻數據庫是十分必要的,具有重要意義。
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圖書館是三本獨立院校圖書館,建館歷史短,圖書館由于資金、人員、地理環境等各種因素的限制,發展速度慢,服務停留在滿足讀者基本借還服務的層面。圖書館運用現代化的信息科技和多媒體技術,將紙質文獻數字化,建立地方文獻數據庫,打破了傳統的文獻資源管理和利用方式,實現了文獻資源的有機整合,提高地方文獻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推動圖書館服務從傳統館藏服務向學科服務的轉型,能有效提高圖書館在學院的影響力。
張家界市有4所公共圖書館,公共館在收藏地方文獻時力求文獻種類多,數量大。而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作為高校圖書館收藏地方文獻時,為更好地服務本校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更多地強調地方文獻資源的科學研究價值。圖書館建立地方文獻數據庫,是圖書館提升自身科研服務能力的一個重要契機。
學生讀書強調學以致用,圖書館藏書則強調“書以致用”。大部分圖書館重藏輕用,采購的圖書也僅限于收藏。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的加大,以及讀者對地方文獻資源的需求日益增長,傳統的藏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讀者資源需求。圖書館建立地方文獻數據庫,加大地方文獻資源的搜集、整理、加工、整合力度,將擴充本館的地方文獻資源量,豐富館藏資源,同時經過整合的資源,載體形式多樣,獲取途徑多樣,更符合讀者獲取地方文獻資源的習慣,讀者獲取資源方式和途徑越便捷,地方文獻資源的利用價值越能得到充分的發掘,科學研究價值、經濟價值也將得到最大發掘。
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圖書館收藏了關于武陵山區政治、經濟、歷史、文化、教育、科技、人物、地理、風土人情及民俗等各方面的文獻資料,其中大部分文獻資料都是民間作者捐贈,因為條件限制,民間作者寫作后沒有正式出版,副本也較少,加上年代久遠,紙張有發黃腐爛現象;有些資源因為是光盤等特殊載體的資料而無法有效保存。這些地方文獻資源體現了張家界乃至整個武陵山區的歷史發展,具有突出的歷史性,蘊含了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圖書館建立地方文獻數據庫,有助于地方文化歷史的流傳和發展,對于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圖書館既可以服務本院的教學科研活動,又可以服務地方經濟文化建設,二者之間沒有沖突,是相輔相成的。在當今社會,高校圖書館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責任不斷增強[2]。張家界市是國際著名旅游城市,學院地方文獻中包含的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方特色美景、地方民俗文化都有很強的研究價值和經濟價值,能夠為張家界市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圖書館地方文獻數據庫建設目標是建成一個地域上輻射整個武陵山區,內容上涵蓋政治、經濟、歷史、文化、教育、科技、人物、地理、風土人情及民俗等各個領域,同時側重旅游、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和民俗資源開發的知識信息中心、文獻收藏中心和研究中心,為學院的學科專業建設以及教學科研活動,為張家界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文獻信息服務。同時致力于武陵山區珍貴稀缺文獻的保存和數字化工作,在武陵山區開展合作共建,實現信息資源共享。
收集地方文獻資源過程中堅持特色性原則、地域性原則、保護性原則和實用性原則。在收集地方文獻資源之前,資源采購人員要根據學院圖書館的館藏性質、館藏文獻資源的現狀、學院讀者的需求、武陵山區其他圖書館館藏文獻資源的狀況進行調研,成立一個地方文獻數據庫建設工作小組,制定出詳細科學長遠的符合本館實際的地方文獻數據庫建設方案,避免地方文獻資源收集工作的盲目性、重復性、缺失性發生。
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圖書館在地方文獻資源收集方面要有側重點,區別于公共圖書館。公共圖書館收藏地方文獻側重于種類多、內容全面,而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作為高校圖書館,在收藏文獻時可以側重于發掘有研究價值的地方文獻資源,以便服務本院的科學研究和學科建設。確定好重學術研究價值、重利用價值的建設目標。以免出現過度追求數量忽略質量、以收錄文獻為目的行為,違背了地方文獻特色數據庫建設的初衷。
地方文獻數據庫的選題至關重要,在選題階段,地方文獻數據庫建設工作小組可邀請武陵山區圖書館界的專家參與選題論證,地方文獻數據庫的選題既要符合圖書館文獻資源的實際情況,又要考慮到地方文獻數據庫的長遠發展。
在數據庫的設計方面,要保證資源類型多樣、數據庫類型多樣。資源類型中文本、圖片、視頻、音頻、手稿、實物等不同類型的文獻資源都應該包括在內,數據庫結構上可采用全文、書目和文摘數據庫為主,圖片、視頻數據庫為輔的結構模式。數據庫中的資源可采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技術,將圖、文、聲、像集于一體,用最生動、最形象的技術手段保存和傳播文獻資料的原始形態。
在數據庫結構內容方面,應根據圖書館現有館藏地方文獻資源的概況,制定地方文獻數據庫結構內容如圖1所示。其中張家界學院學術成果庫可將學院師生的著作、論文、科研成果、學生畢業論文作為數據庫的資料源。張家界學院特色館藏可將學院木雕博物館、泥塑館、名匾博物館、武陵山盆景、學生優秀作品展、奇石作品、繪畫作品作為數據庫的資料源。

圖1 地方文獻數據庫結構內容
在數據加工錄入階段,一定要選擇一個成熟的網絡數據庫管理系統,系統兼容性良好,能夠為地方文獻數據庫的建設提供多種數據格式的支持和應用服務。在數據加工錄入階段,要注意數據庫的標準化和規范化,這是決定數據庫建設成敗的關鍵,也影響到日后地方文獻數據庫的利用與共享。①主題的標引要根據《漢語主題詞表》設置數據庫主題索引目錄,主題索引是地方文獻資源檢索時的檢索點,既要按主題詞表統一標準標引,又要建立特殊文獻資源的專門標引,為地方文獻資源利用率的提高打下基礎。②文獻著錄時,要抓住地方文獻的特點,把文獻的出處、年代、文獻反映的客觀事實和經過、文獻中的重要信息及重要的數據都要標注出來。③數據庫錄入數據時,要對數據進行校審,以免出現錯誤,給地方文獻建設工作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可以建立錄入數據校對機制,對錄入的每一條信息都要及時校對。
數據庫的頁面設計方面,要針對用戶需求提供多樣化、個性化服務。如為地方文獻數據庫設計多種類型的檢索方式:簡單檢索、快速檢索、高級檢索、導航檢索,檢索途徑也要多樣化,可以按題名、作者、單位、關鍵詞、主題詞等多種途徑檢索,檢索結果可以進行多種類型篩選,如按年代篩選、按主題篩選、按學科篩選等,方便讀者用戶的使用。
數據庫的建設是長期性的工作,數據庫錄入的完成并不意味著數據庫建設的完成[3]。地方文獻數據庫建成后的資源補充更新與維護也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武陵山區輻射范圍廣,歷史悠久,既有不斷涌現的新的地方特色資源,更需要圖書館工作人員深入基層深度挖掘地方特色文獻,特別是那些民風民俗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這些資源都是地方文獻資源中最寶貴的資源。圖書館也要高度重視地方文獻數據庫資源的補充工作,安排專人及時進行收集和整理,不斷擴充、不斷更新數據庫內容。
武陵山區具有得天獨厚的特色資源,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圖書館作為高校圖書館,在保存、弘揚和傳承優秀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和歷史責任。總之,獨立學院圖書館作為高校圖書館的新生力量,要把地方文獻資源的建設作為一項長期的工作來做,一點一滴的積累,扎扎實實推進,保障學院學科建設,同時發揮圖書館保護遺產、傳遞知識、 弘揚民族精神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