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璐
(內蒙古醫科大學 圖書館,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全民閱讀”活動,2006年—2007年,我國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原新聞出版總署等多個部門連續兩年發起開展全民閱讀活動的倡議。2012年,“開展全民閱讀活動”第一次寫進黨的十八大報告[1]。2018年,在全國人大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指出“倡導全民閱讀和建設學習型社會”,全民閱讀第五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2]。隨著網絡技術與社會的不斷發展,閱讀推廣發展逐漸多元化。為了深度了解國內圖書館閱讀推廣領域的研究情況,筆者以中國知網CNKI所收錄的圖書館閱讀推廣領域文獻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以期為該領域相關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文中的檢索字段為“主題=圖書館AND閱讀推廣”,時間從“不限”到“2021年”,為保證來源文獻的高質量,選擇中國知網CNKI所收錄的核心期刊論文,其中包括SCI來源期刊、EI來源期刊、北大核心、CSSCI、CSCD的核心期刊來源。共檢索2006年—2021年2 186篇,刪除無關文獻,有效文獻共2 108篇,檢索時間為2021年11月。
筆者運用文獻計量分析法以及社會網絡分析法,以各種科學文獻的外部特征為研究對象,以輸出量必定是量化的信息內容為主要特點,采用數學與統計方法來描述、評價和預測科學技術的現狀與發展趨勢[3]。社會網絡分析是社會學用于研究社會成員之間關系的一種定量方法,社會網絡分析更多地聚焦于成員之間的聯系而非個體的特征,并把共同體視為個人的共同體[4]。
對某一學科、領域文獻的發表年份進行統計,不僅可以精確地掌握該領域的發展速度,而且可以對該領域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通過Excel對檢索到的2 108篇相關文獻進行統計,獲得圖書館閱讀推廣每年文獻分布趨勢圖(見圖1)。

圖1 圖書館閱讀推廣領域每年文獻分布趨勢
從圖1中可以明顯看出,圖書館閱讀推廣從2006年—2021年15年間相關文獻量在不斷變化,2006年—2013年相關文獻量逐年穩定增加;但在2013年—2014年期間文獻量減少;2015年開始文獻量增多,并趨于穩定,每年發文量保持在300篇左右。


圖2 圖書館閱讀推廣領域作者發文量(部分)
根據普賴斯定律可以得出我國圖書館閱讀推廣領域核心作者的最低發文量為3篇以上共121人,按照發文量進行排序,發文量為523篇論文,占被統計文獻量的24.8%。遠低于所有文獻量2 108篇的一半,因此說明在我國圖書館閱讀推廣領域,核心期刊發文中核心作者的學術貢獻率比較低。
3.2.2 論文著者分布分析。對2 108篇文獻共1 477名作者的來源機構進行分析,共得到969個機構。擁有發表圖書館閱讀推廣相關最多論文的機構是“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57篇。
從表1中可以看出,“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排在第一位,可以發現高校院系類文獻有較為典型的核心作者,高校圖書館類也有相對明顯的核心作者,而公共圖書館類一般無明顯核心作者。

表1 發表圖書閱讀推廣相關文獻15篇以上的機構
社會網絡分析是研究若干組行動者之間互動關系的社會學方法,一個社會網絡通常是若干節點及其關系連線的集合。本研究基于高頻詞、共現詞的關鍵詞網絡關系進行分析,試圖了解有關圖書館閱讀推廣領域的現狀。通過處理共獲得關鍵詞8 221個,選擇詞頻不小于17次共36個高頻關鍵詞,能夠表征圖書館閱讀推廣領域的關鍵詞作為本領域分析的基礎。將36個高頻關鍵詞作為整個網絡的節點,節點的大小、位置代表該節點的作用,節點越大,位置越居中,代表該節點越核心[6]。
對36個高頻關鍵詞進行社會網絡分析(見圖3)。“閱讀推廣”的節點最大,周圍網絡線密集程度最高,其中“高校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全民閱讀”“經典閱讀”“閱讀指導”等主題詞周圍網絡線密集,節點較大,連線較粗,是整個網絡的核心,也說明這些主題是圖書館閱讀推廣領域較為熱門的研究。

圖3 圖書館閱讀推廣主題網絡
運用CiteSpace(5.5.R2)得出“Timeline”時間軸聚類圖譜,對圖書館閱讀推廣領域2006年—2021年文獻進行時間聚類分析(見圖4)。

圖4 圖書館閱讀推廣關鍵詞Timeline聚類時間線圖
對時間線進行縱向分析,可以發現最先以“小學生”“兒童閱讀”“經典閱讀”為閱讀推廣領域的主要研究對象,由于網絡技術的不斷進步,數字圖書館的發展,“閱讀推廣”與“互聯網+”相關研究逐漸增加;至2018年,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VR”“微信”“微信公眾號”也不斷運用到閱讀推廣領域中;在技術的加持下,傳統推廣模式與新媒體的有機結合,與“新媒體”“文旅”等相互融合;2021年,建黨百年華誕,“紅色文獻”“紅色文化”的相關研究逐漸增多。
從發文量可以發現2006年—2013年持續增長,2016年后對閱讀推廣的研究逐漸成熟并逐漸穩定。作者分布規律可以體現發文主體以綜合類高等院校為主,公共圖書館為輔,并且高校院系類文獻有典型的核心作者。通過社會網絡分析軟件Ucinet與文獻計量軟件CiteSpace發現,“全民閱讀”的關注度一直很高,主要的研究熱點還包括“經典閱讀”“數字閱讀”“兒童閱讀”。隨著技術和社會的不斷進步,研究者們更多將眼光投入到了服務創新領域,“互聯網+”“微信”“紅色文獻”等研究增多[7]。在此之下,研究者們也應該在基礎理論上多下功夫,挖掘更多內涵,從而更好地指導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