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的春天,已是75歲的父親領著我們幾個在異鄉長大的兄弟姐妹,第一次回到他的出生地——江西上饒所轄的廣豐縣枧底鄉,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是在那兒度過的。從上饒城里陪同我們一道返鄉的大表叔指著村里的一片農田對我說,你爸爸小時候讀書就很用功,經常是一早天剛亮就跑到這沒人的田邊來念書、背書。高中是到廣豐縣三巖中學讀的,平時住校,寒暑假回來,也都有晨起跑到周邊田野上讀書的習慣。他喜歡大聲地背誦英語單詞,村里的農人聽不懂,講他是“癲子”,一早起來就胡言亂語的。可正是憑著這股“癡勁”,你爸爸考上了省城的南昌大學,時間是1946年的夏天。
關于父親早年求學和之后工作階段的履歷,他并沒有很正規地同我談過,只是在“文革”中,他一次次地寫“交代材料”,那時候我已經讀初中了,他認為我的文字尚可,便由其口述讓我記錄,并整理相關材料,這就使得幾兄妹里我對父親的過往了解得相對多一些。父親讀完南昌大學后居然“再下一城”,考上了南京中央大學(南京大學的前身),所學專業是飛機發動機,畢業時已是新中國成立后的1951年。照道理,根據專業對口,他應當被派分到飛機研究所或飛機制造廠這樣的單位,但由于家庭出身的緣故(祖父在臨近解放時買下了16畝地,因而被劃成地主成分),父親被改派到了彼時還較落后的蘇北行署所在地揚州(當時的江蘇省分為蘇南行署和蘇北行署),具體單位是蘇北行署農林科,做技術員工作。大約到了1952年,父親被抽調參與籌建當時揚州的第一所大學——蘇北農學院,并讓他擔任新成立的農業機械系的系主任。被安排在這個專業里領頭,父親認為得益于他當初的學習。雖然飛機與農業機械分屬兩個行當,但發動機的原理卻是相通的。記得在我成年后,父親有一次同我開玩笑說,沒能上得了藍天,卻一頭扎到了泥土里,和拖拉機、農業機械、植保機械打了一輩子的交道。
我出生于父親創業不久的1954年,在我幼時的記憶里,就有父親每晚在燈下伏案看書的身影。家里的一面墻上總掛著他教學用的掛圖。有一塊用幾根木條支起的約一米多長半米多寬的五合板,是他備課時貼圖紙用的。上端兩角用圖釘按著,不時地會作一些調換。他備課十分認真,喜歡抑揚頓挫地講出聲來,仿佛面對課堂里的一眾學生。但父親的普通話說得很蹩腳,始終有改不掉的濃濃鄉音。父親工作起來不要命似的,給自己排的課一直都很滿。他患胃病多年,胃經常泛酸,因此背著講義的包里常年備一只鋁制的小盒子,里面放幾塊蘇打餅干。碰到胃酸受不了時,就塞兩片到嘴里抵擋一下。
“文革”開始后不久,父親還是因為出身的問題和對其地主父親的收容(也叫包庇),遭到了嚴厲的批斗。但這似乎未能改變他或許在青少年時代便建立起的一種對讀書、學習和獲取新知識的堅定信念。他的性格里有很頑強的韌性,這使他經得起摔打和磨難。結束審查后不幾日,他就應召參與了由江蘇省農科所等三個單位相關專業人員組成的編寫小組,負責編撰后來由農業出版社出版的共計八個分冊的《植物保護手冊》。父親承擔其中的《植保機械》分冊,這本書有近四十萬字,是對當時國內普遍應用的各類植保器械及其動力配套機的集中展示。為寫這部書,父親花了近兩年的時間,跑了全國大部分省市的數十家科研單位和生產廠家,收集了彼時植保器械的最新資料。書籍出版后受到廣大農村用戶和各使用單位的廣泛歡迎。
不光教學、著書,父親還主持過多項省部級的科研項目,設計出了一批受到各地農村或農場歡迎的農業機械,諸如稻麥豆多用脫粒機、漚田拖拉機、手推收割機、育苗制缽機等,其中一種少(免)耕全自動營養缽移植機被稱作是“我國種植機械領域的一項重大突破,填補了國內外的空白”,獲得兩項國家專利和世界優秀專利,獲得農業部、國家科委等頒發的科學技術進步獎和江蘇省科技成果金質獎。
作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教授,父親在70歲退休以后,仍然整日埋首于書桌,在72歲那年完成并出版了50萬字的《植保機械學》;更令其同行為之驚嘆的是,84歲那年,他還給這個世界捧出了一部磚頭般厚重的大書:71萬字的《植保機械理論與設計》(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版)。時間跨度達二十五年的“植保機械三部曲”,凝聚著父親大量的心血,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學術成果。
在我個人的成長歷程里,最不能忘卻的是那一年他以父親的威嚴“逼”著我考大學。1972年底,我高中畢業后進了一家工廠做學徒,辛辛苦苦干了幾年,剛剛滿師。書本已扔得太久,對于恢復高考的消息我一點不感興趣。可父親卻認定了年輕人必須讀書這條死理。那些日子他在我耳邊不停地嘮叨,說書讀到你肚子里,別人是拿不走的,將來總歸有用。拗不過他的軟硬兼施,我在剩下不多的時間里“臨陣擦槍”,總算沒有拂了他的一片美意。如今想來,當初若非父親那般堅持,我必然也就與大學失之交臂了,那我的人生無疑則是另外一種情形。
父親92歲那年離世,在學校為他舉行的追悼會上,我含著淚水表達了對父親一生刻苦奮斗的敬意。讀書——教書——寫書,這六個字基本構成了父親簡單、平實而又豐富的一生。他沒能給我們留下什么財富,但他身上那種鍥而不舍的治學精神,卻令我終身受益。
王慧騏: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出版個人著作二十余部。曾任江蘇文藝出版社副社長、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圖書編輯出版中心主任。
編輯??? 沈不言?? 786559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