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誠
1
桑木扁擔輕又輕,我挑擔茶葉出山村。船家他問我是哪來的客喲,我湘江邊上種茶人……
這是老一輩歌唱家何紀光唱的著名湖南民歌《挑擔茶葉上北京》。歌詞的首句唱的就是一種勞動工具——扁擔。
顧名思義,扁擔是扁的,便于放在肩膀上承擔東西。它長約一米多,扁形,中間粗,兩頭細些。之所以中間部分粗些,是因為這樣放在肩膀上受力面積寬些,挑起東西來輕松些。如果是圓的,一則壓在肩上很痛,再則會滾動,所以扁擔的形狀是老百姓經過數千年的摸索實踐而后形成的。
扁擔一般分木制的和竹制的兩種。竹制的,就是將楠竹剖成兩邊,將其中的一邊鋸斷,稍作加工,兩頭利用竹節各留一個“坎”,用于擋住籮筐繩索等不外滑。這種扁擔加工簡單,使用方便,但承載不了多大重量,最多就一百多斤,東西重了會把扁擔壓“爆”,即開裂繃斷,所以這種扁擔一般適合女性用。
男性壯年勞力喜歡用木扁擔,而且要用上等的雜木扁擔,這種扁擔承載力大,可以挑兩三百斤,而且比較軟,挑起東西晃悠悠的,人也感覺很輕松。
這種扁擔加工要難一些,一般先到大山中找上等的雜木,砍回來,削皮,放在火炕上面熏干。同樣,楠竹砍下后,也最好放到火炕上熏一年左右,一則可以熏干水分,再則可以防蟲蛀,最重要的是經過火炕熏后,結實耐用得多。這也是老百姓多年總結出來的經驗。熏干后,再叫木匠加工。木扁擔加工好后,要在兩頭鉆眼,用熏過的竹子各釘一個竹釘,防止東西滑落。俗話“扁擔無扎,兩頭失塌”,就是說的這個,意思為做事不牢靠,兩邊滑落。
2
曾經有一首《黃楊扁擔》的民歌,“黃楊扁擔軟溜溜,挑擔白米下酉州。人說酉州姑娘好,個個姑娘會梳頭……”這是渝東南酉陽、秀山一帶的土家族民歌,是一首充滿著泥土芬芳的土家風情歌謠,曾被廣為傳唱,甚至唱到了央視春晚。
山中的樹木,大凡生長期長的,木質都比較好,而那種速生的樹木,木質相對差一些。黃楊木長得慢,有千年黃楊之說。還有一種小葉黃楊,又叫“千年矮”,長多少年都一樣,我們那里形容孩子不長高,就說“長得像黃楊木一樣”。小葉黃楊現在是園林中的景觀植物。
大葉黃楊木硬扎柔韌,最適宜做成扁擔挑載重物。用黃楊木做成的扁擔,應該是最好的,刨光之后,呈金黃色,木質細膩,花紋好看,簡直就是一件工藝品。在渝東南鄉間的田埂或山道上,時常能夠碰見一些用黃楊扁擔挑著稻谷或幾只豬崽的山民,沉重的擔子經由黃楊扁擔挑起來,一上一下地在肩上晃悠,很有一些音樂或者舞蹈的韻律。但黃楊扁擔自身有點重,挑起來沉甸甸的。桑木是一種速生樹,木質輕,按說做扁擔挑不起多重,好在它挑的是茶葉,茶葉是很輕的,所以剛好派上用場。
我上小學時,曾經學過一篇《朱德的扁擔》的課文,講述的是朱德、毛澤東率領紅軍在井岡山會師后,由于井岡山上出產糧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去挑糧。朱德也跟著戰士們一塊兒去挑糧。他穿著草鞋,戴著斗笠,挑起一擔糧食,跟大家一塊兒爬山。白天挑糧,晚上還常常徹夜研究怎樣跟敵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擔藏了起來。不料朱德又找來了一根扁擔,寫上“朱德扁擔,不準亂拿”八個大字。大家見了,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擔了,也越發敬愛朱德了。
一根扁擔,成為部隊指戰員與普通戰士聯系的紐帶,成為我黨我軍高級領導干部與群眾同甘共苦、共渡艱難的典范。這確是一根不同尋常的扁擔。
3
我的故鄉位于湘西南的大山里,舊時代因為地廣人稀,交通蔽塞,便產生了一種專門挑腳的特殊職業,他們天天使用的,就是扁擔。
挑腳的是指肩挑背負,搬運東西的人,簡稱挑夫或腳夫。挑腳是一種體力活,其實是賣苦力,只有那種家庭特別困難,又沒有其他特長賺錢的人,才肯干。他們每天挑著上百斤的貨物,奔走于湖南與廣西邊境,往往形成一個群體,也就是貨運大軍。
挑腳的經常挑擔子來回奔走,鍛煉出一身好力氣,一腳好腿力。一般人是走不過他們的。我們鄉里還有句俗話說,練武的把式,跑不過挑腳的腿子,就是說的這個。
在湘西,我認識一個叫吳伯的苗族拳師,他舊軍官出身,一身好武功。“文革”時受管制,做些小生意,挑擔到附近趕場謀生。某一天,正挑著擔子去趕場,遇到十幾個男青年手持扁擔、木棒在追打三四個人,下手很重。那三四人無力招架,受傷嚴重。
路見不平,怕出人命,老吳放下擔子,提著扁擔,前來解勸。他鉆進人群,大喊:“莫打了,有話好說。”那群人以為他是被打一方來幫忙的,揮動木棒就來打他。只見他眼明手快,扯起扁擔就把那些木棒挑開了。那群人不服氣,一齊揮舞棒子向他襲來。他只得嚴陣以待,全力招架。只聽得“噼噼啪啪”,一陣棍棒聲音,一些人倒在地上,喊爹叫娘。老吳因為出手太重,對方十幾個人中,前面的幾個已經倒地,不能動彈。后面的漸漸招架不住,不得不停下來。
這時,有人將打群架的消息告到公社,武裝部長帶著槍趕了過來。一見這場面,將雙方帶到公社問話。問老吳是干什么的?圍觀的有人出來說,他是縣城的吳拳師。這時,大家才明白過來,難怪那么厲害。
老吳用一根扁擔,竟然使十幾個操棒舞棍的人近不得身,原來他舞的是一套扁擔拳法,這拳法類似于舞棍,是舊時挑腳人的一種防身手段,所以千萬別小看了挑腳人。
以前挑石灰、運肥料、送公糧等等,都用扁擔挑。偶爾休息時,大家就把扁擔翻過來,搭在籮筐上面,當臨時板凳坐,說說白話,講講故事。孩子們看到大人的扁擔好看,有時喜歡拿來把玩。大人們就說,別看這扁擔小,可以擔起兩三百斤。你們要是能挑百斤擔子了,就算長大了,也就能擔當了。
故鄉還有一句俗語:“窮人的扁擔,富人的馬。”對窮人來說,擁有一根心愛的扁擔,就像富人擁有一匹好馬一樣,也像現在城里人擁有一輛好車一樣,是值得驕傲和自豪的。
我上大學時,父親給我準備了一根扁擔,一口樟木箱子。母親給我準備了一大捆鋪蓋行李,就用扁擔挑著,坐汽車,爬火車,一路走來。
現在雖然不用扁擔了,但肩膀上承擔的似乎更多,總覺得有一根扁擔在無形地支撐著。
范誠: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湖南廣播電視臺高級編輯。已出版散文集《崀山走筆》等。
編輯??? 沈不言?? 786559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