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與科技的歷史交匯點
一、教育現代化與高質量教育
當前我們正進入新的歷史時期,處于教育與科技的歷史交匯點,必須要關注兩點:第一,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其中提出,到2035年,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邁入教育強國行列,推動我國成為學習大國、人力資源強國和人才強國。《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聚焦教育發展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重點部署了面向教育現代化的十大戰略任務,第八項就是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這是我們的大目標,是現在所有教育研究、方針制定的重要對標。第二,2020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其中提到,要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立德樹人”作為重要的關鍵詞之一,不僅僅是政治方面的要求,更要體現在整個育人過程中。
二、信息化時代的教育變革
談到三十年前的電教,我們能夠想到的是音視頻手段,那個時候解決的是學生有沒有學上、能不能有學習的基本條件和機會。但是現在已然不同,整個教育都需要變革。前文我們提到,《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第八項戰略任務是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具體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建設智能化校園,統籌建設一體化智能化教學、管理與服務平臺;利用現代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現規模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的有機結合;創新教育服務業態,建立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完善利益分配機制、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和新型教育服務監管制度;推進教育治理方式變革、加快形成現代化的教育管理與監測體系,推進管理精準化和決策科學化。這些都是過去電教行業談得比較少的,是技術賦能學、賦能教、賦能數字優化教育教學的過程。
三、國家科技戰略中的教育變革態勢
國家科技戰略中的教育變革態勢是什么呢?隨著近幾年各類政策的出臺,我們可以明確看到時代的變化和特點,也可以明確未來教育科技的發展方向。
一是互聯網與教育。2015年,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到了11項任務,探索新型教育服務供給方式是其中一部分,關鍵詞是:網絡化教育服務、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對接線上線下教育資源、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學分認定與轉換。其中,學分認定與轉換也就是今天的“學分銀行”。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做好本科層次職業學校學士學位授權與授予工作的意見》也從國家層面完善了學士學位制度。
二是大數據與教育。2015年,國務院印發《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其中提到了教育文化大數據,關鍵詞是:基礎數據伴隨式收集、學生基礎數據庫、教育資源云服務體系、大數據的支撐作用、大數據綜合服務平臺。其中,伴隨式收集是指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當教師、學生等教育關聯方由于教育活動產生教育數據時,借助全面、優質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統,實時、動態地將各種教育數據收集并整理的特殊模式。
三是人工智能教育。2017年,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其中提到了智能教育,涉及交互式學習、智能校園、立體綜合教學場、智能教育助理、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環境等多個概念。遺憾的是,在現代人工智能項目里有現代農業、交通、城市,但是沒有教育。不過,“十四五”期間,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發布了專門針對人工智能和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應用的文件。
四是教育新基建。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關于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的指導意見》,涉及6大重點方向、20個任務,分別為:信息網絡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教育專網,升級校園網絡);平臺體系新型基礎設施(構建新型數據中心,促進教育數據應用,推動平臺開放協同,升級網絡學習空間);數字資源新型基礎設施(開發新型資源和工具,優化資源供給服務,提高資源監管效率);智慧校園新型基礎設施(完善智慧教學設施,建設智慧科研設施,部署智慧公共設施);創新應用新型基礎設施(普及教學應用,創新評價應用,拓展研訓應用,深化管理應用);可信安全新型基礎設施(增強感知能力,保障綠色上網,推動可信應用,健全應用監管)。這都是目前已知可以看到的相關措施。
五是5G+智慧教育。2021年,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教育部聯合發布《關于組織開展“5G+智慧教育”應用試點項目申報工作的通知》,圍繞“教、考、評、校、管”等重點環節,開展包括但不限于5G+互動教學、5G+智能考試、5G+綜合評價、5G+智慧校園、5G+區域教育管理五個方面的試點活動。5G+互動教學依托5G+VR/AR、全息投影、4K/8K遠程直播等技術,建設沉浸式智慧課堂、交互式在線教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以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來說,高校已經建立300多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中心,教育部推出了1000多個示范性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職業教育也批復了290多個虛擬仿真實驗室,中小學、中央電化教育館也做了很多與虛擬仿真實驗相關的事情,但是虛擬仿真實驗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如安全問題。5G+智能考試利用5G+AI+VR+圖像處理技術,進行智能巡考、監考、輔助批改,遠程采集人臉數據,無感智慧化入場識別,等等。5G+綜合評價利用5G實現終端智能互聯,實現全方位采集過程性數據,打造智能評價分析系統。5G+智慧校園利用5G+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技術實現學校數字化轉型,打造智能互聯教育環境,創造服務教育教學過程。5G+區域教育管理利用5G+AI區域教育大腦對學校運行數據進行及時傳送,對校情及應急事件進行動態監測,支撐學校的管理決策和及時響應。
科技賦能教育的歷史命題
一、教育信息化的里程碑事件
科技對教育有作用嗎?這是值得大家關注的一個問題。我們可以將教育信息化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從1978年開始到2000年左右,是信息技術教育的初級階段,重在計算機教學及應用。在這個階段,國家出臺了一些政策,如《全國電化教育“九五”計劃》《中小學計算機教育五年發展綱要(1996年—2000年)》等。在這個時期我們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計算機教學實驗,也就是上計算機課,早年有一批專家到美國考察,也有一批中小學的發燒友教師開設了計算機課程,其中比較典型的學校是景山中學,這些嘗試具有非常重大的歷史作用;二是計算機輔助教學。
第二個階段是從2000年到2018年左右,是教育信息化1.0階段,重在信息化環境建設。這個階段發布了兩個核心文件:《關于在中小學實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關于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通知》,同時高校還進行了一個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教育信息化涉及了高等教育、義務教育、教師教育、職業教育四個板塊。整體來看,這個階段還可以分為三部分:2000年到2005年是基礎設施建設階段;2005年到2010年是基本環境建設階段;2010年到2018年是信息化能力建設階段。
第三個階段是從2018年到現在,是教育信息化2.0階段,重在引發教育系統變革。
二、信息技術對教育的“作用”之爭
1.世紀之交的ME命題
1998年,時任教育部部長陳至立曾提出:“教育技術的發展將對我國教育觀念和教育過程的改革產生深刻的影響,是教育教學改革的制高點。”很多人支持這個觀點,特別是電教界,但是也有人提出質疑:制高點、突破口,能做到嗎?時任教育部副部長呂福源在多次講話中強調要把現代教育技術與各學科的整合作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那個時候開始,教育部高等學校教育技術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就獨立出來了。時任教指委主任的何克抗教授歸納“制高點”和“突破口”為“ME命題”,即現代教育技術是整個教育改革的制高點或突破口。
2.教育軟件遭遇生產力悖論
2007年,美國布什政府在向美國國會提交的最新年度財政預案中完全取消了對“通過技術增強教育項目(EETT)”的投入,其實這個項目并沒有取消,只是換了一個名字重新出現了,但美國確實有一個研究表明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在課堂上的使用對教學效果沒有產生積極作用。美國國家教育評估中心向國會提交的研究報告中顯示,從使用教學軟件來說,使用者與不使用者在標準化考試中的成績相差無幾。事實上,教師決定了教育軟件效果的發揮,而技術特征與用戶特征也直接影響應用效果。
黃榮懷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專家組成員,長江學者。現任北京師范大學智慧學習研究院院長,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