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林
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這句話闡明了閱讀和寫作之間有必要聯系。但具體有什么樣的關系?是等比還是正比?是不是吸收越多,傾吐水平越高?是不是閱讀量越大,寫作能力越強?我們倡導讀寫結合,讀中有寫,以讀促寫,那什么樣的閱讀能夠促成更好的傾吐?傾吐能夠為閱讀做什么呢?我們不禁冒出這些疑惑。
筆者通過關注讀寫外在行為下所隱藏的心智活動,發現閱讀和寫作有以下關系。
一、閱讀與寫作之間存在相關關系
汪潮在《中國語文讀寫結合相關研究》中得出結論:閱讀和寫作之間存在十分密切的聯系,但不是確定性關系,而是相關關系。因為閱讀和寫作之間存在負相關,所以閱讀與寫作之間的典型相關系數不會達到顯著水平。只有除去負相關的有關變量條件,閱讀和寫作之間才存在十分密切的關系。
這種關系給語文教學的啟示在于:一方面,閱讀和寫作之間存在內在的聯系,在語文教學中要基于這種聯系,有意識地利用讀寫結合,發揮這種內在聯系的作用,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服務;另一方面,閱讀和寫作之間并不存在自然的密切聯系,要加深閱讀與寫作之間的聯系程度,需要有目的有策略地運用相關教學策略促進讀寫結合的效果。
同時,我們要注意的是,讀寫相關不一定是因果關系。我們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一個學生寫作好就是因為閱讀好,也不能說一個學生閱讀好是因為寫作好。
二、閱讀與寫作之間存在多方面共性
從形式上來說,閱讀是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的理解過程,寫作是從思想內容到語言文字的表達過程,都需要借助語言文字來表達;從內容上來說,閱讀和寫作都是以生活經驗、思想認識和心理水平為基礎;從要素來分析,閱讀和寫作都有素材、結構、表達方式等因素;從學習的程序看來,它們都是從詞到句,從句到段,從段到篇,循序漸進。
美國人工智能專家魯梅爾哈特認為,對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釋取決于頭腦中已經存在的圖式。研究表明,讀寫兩種能力在大腦神經的生理結構上,共享同一區域,擁有大量的共同“圖式”。這些存在大量信息和知識集合的“圖式”越多,學習遷移會越容易發生。由此可以知道,閱讀與寫作還存在共同生理基礎。
三、閱讀和寫作之間可以相互溝通
閱讀存在兩個心理過程:一是從感知語言文字入手,從字詞到句段逐步理解,從而理解課文內容,把握課文的中心思想,與作者進行對話,這是一個從形式到內容、從部分到整體的心理過程;一是從上一個學習過程中探索到的中心思想、與作者的溝通出發,研究作者是如何圍繞中心選擇素材、如何布局、如何表達的,這是從內容到形式、從整體到部分的心理過程。這兩個過程恰好相反,前一個過程是基礎,但有待于發展到后一個過程。比如我們在看完一篇文章之后理解了某些詞句的意思或表達的妙處,抑或讀懂了作者的內心,可以在旁邊寫上批注,理解詞句是感悟語言文字,寫批注就是運用語言文字;如果寫讀后感,那么就是在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之上,自己圍繞中心謀篇布局。這就是讀寫結合的內在轉化過程。
建構主義認為,在一個具體的讀寫活動中,每個人既是從文本中獲得意義的讀者,又是建構文本意義的作者。讀者與作者之間的關系轉換,使得結果的進程交替。所有的讀寫活動既是過程又是結果,在這一過程中既認知文本意義,又生成文本意義。依據建構主義的理論,讀與寫在意義建構中交融,作者、讀者會在讀寫一體中成為意義的探索者、發現者和創造者。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這些內在聯系表明,讀寫結合符合語文學習的特點和規律,符合學生的語言習得規律。《語文課程標準》也從多種層面對我們教學活動中的讀寫結合提供了戰略性指向和戰術性指導。無論從哪種層面和角度來說,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積極良好的閱讀與寫作結合,不僅十分重要,而且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