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麥婉華

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地方,而環大灣區地區也受到了紅利輻射,頗有發展前景。然而,縣域經濟產業的發展卻是很容易被忽略的話題。在這一期的報道策劃中,我經過了和專家學者的探討,以及對某些縣域的實地考察,更加堅定了大灣區縣域發展大有可為的想法。
其實,粵港澳大灣區具有比較健全的產業體系和鮮明的區域產業分工。我了解到,大灣區東岸的城市側重新一代信息技術、移動通訊、生物醫藥、金融服務、貿易物流等產業的發展。而西岸則側重于制造業的發展,特別是高端裝備制造等,屬于技術密集型產業。
而粵東西北的發展縣域經濟就更多是立足自身的資源稟賦,比如勞動力、土地資源等產業要素優勢等。另外,它們也會根據自身的產業特色、區位特點、交通區位等,借力粵港澳大灣區與粵東西北地區的產業協作,發展縣域經濟。
在對于眾多縣域的采訪中,確實了解到不同的地區都有其獨特的產業發展。例如,在粵西的高州,當地有出名的荔枝和龍眼產業。過去讓楊貴妃“一騎紅塵妃子笑”的貢園荔枝就是出自那地。所以,高州的荔枝、龍眼產業正往現代農業的趨勢發展,當地有越來越完善的冷鏈冷庫資源以及深加工的產業鏈條。
而在大灣區的肇慶高要,則在發展自己的預制菜產業。該地迎合了餐飲市場未來發展的大方向,可以說頗有遠見。還有像最近采訪的廣州從化,當地也是結合自身特色,創建了“1+7”現代農業產業園,數量居廣東省第一,其中花卉產業園是廣州市首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該區還建成投產了廣東省首家植物工廠、亞洲單體最大的蛋雞產業園項目、世界一流的公豬種業基因庫。
由此可見,不同的縣域有其不同的特色產業,甚至打造“一縣一品”。有專家提議,“一縣一品”應打造區域特色品牌。一方面,要推進縣域經濟園區化發展,切實增強工業園、農業產業園的產業集聚度;另一方面,要加強縣域之間的聯動,需要不斷地延伸產業鏈,形成鮮明的產業鏈和供應鏈支撐產業體系可持續發展。

《小康》雜志3月中旬刊對廣東省高州市鄉村振興做了全面報道,讀后感觸很深。高州市立足自身資源稟賦,一直將特色水果種植作為最重要的產業來抓,效果明顯,影響深遠。據說在大部分人還不能吃飽飯的年代,高州農民的收入已經步入富裕水平了。現在的高州市,依舊在其優勢產業上做文章,而沒有一味地強調引進大工業項目。所謂守好綠水青山,不愁金山銀山,高州的實踐給很多地方以啟示。
——江西 周向林
(所刊讀者言論不代表本刊觀點)
歡迎讀者踴躍來信,請郵至hopeforever8899@hotmail.com
如有轉載或引用本刊稿件或觀點,請一律注明出處,違者本刊將追究相關責任。
本社的編輯、記者和在各地的聯絡機構、人員,以在《小康》雜志版權頁和小康網(www.chinaxiaokang.com)上公布的為準。非本社人員和其他任何未經本社授權進行的各項活動均與本社無關,對假冒詐騙行為本社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為加強雜志社管理工作,防范和杜絕各類詐騙行為,特鄭重聲明:《小康》雜志社對外開展的發行、廣告、招商、合作等一切經濟往來,均以《小康》雜志社的賬戶和書面授權為準,任何其他名義的款項來往均與本雜志社無關。
本刊已許可相關合作網站及數據庫以數字化方式傳播本刊全文。相關稿酬不再另行支付。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發表即視為同意上述聲明。
舉報電話:010-64030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