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十四五期間,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目標是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
近年來,廣州環投集團作為國有環保企業,以“為綠色環境卓越前行”為使命,致力于生態環境領域的綜合性業務,構建了以清潔能源生產、固廢資源再生、智慧環衛服務、環保裝備制造、環境治理服務為核心的五大業務板塊,推動廣州建設“無廢城市”。十三五期間,廣州環投在產業布局、對外拓展、資本運作、科技創新、軟實力提升等方面交出了一份亮麗的答卷,發展成為技術領先、管理先進、產業鏈齊全的環保環衛產業集團。
站在十四五發展的新起點,廣州環投集團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不斷提升城市環境治理能力,實現從固廢處理服務向環境綜合治理服務的全面轉型升級,聚焦高質量發展,創建高品質生活,做實現“雙碳”目標的推動者、示范者和引領者,共建美麗家園,共享綠色發展。
近年來,廣州環投集團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積極開展工作,特別是2021年廣州本土疫情期間積極協助開展醫療廢物應急收運處置,廣州環投切實履行國企擔當,全力確保疫情防控專項垃圾及時收運和無害化處理,牢牢筑起疫情防控的環境安全壁壘。
2021年5月底,廣州疫情形勢日趨嚴峻,荔灣區部分社區實行封閉管理,需要緊急調配直收直運垃圾運輸車支援,開展生活垃圾收運,防止垃圾堆積引發病毒傳播。早已嚴陣以待的廣州環投集團聞令而動,立即組建起1支7人7車的的抗疫先鋒車隊。
在荔灣區中高風險地區,抗疫先鋒車隊對隔離區域的生活垃圾進行應急收運,及時將可能帶有危險病菌的生活垃圾脫疫后收運至資源熱力電廠進行處理,守好疫情防控的重要關口。
廣州環投集團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總經理張雪球介紹,為廣州市承擔部分隔離垃圾收運任務僅僅是為廣州垃圾處理提供“硬核”助力的一環。廣州環投集團正在推進全市生活垃圾收運處置一體化改革工作,構建起權責明晰、運轉高效、作業精細的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處置一體化運行體系,打造“政府監管、企業運作、全鏈覆蓋、專業服務”的垃圾分類收運秩序,全面改善城市衛生環境,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目前,已全部接收廣州市中心老六區的生活垃圾收運業務。

廣州環投集團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總經理張雪球接受《小康》記者采訪。
“廠區樹木蒼翠、鮮花艷麗、綠草如茵,和我印象中的垃圾焚燒發電廠完全不一樣。”看到福山循環經濟產業園區的優美風景,參觀的市民不禁驚嘆道。高規格建設的垃圾焚燒發電廠,成功化“鄰避效應”為“鄰利效應”。張雪球表示,廣州環投集團高標準建設、運營的垃圾焚燒發電廠,日總處理規模37190噸;項目單體最小規模1000噸/日,最大規模9300噸/日,全部采用集團自主研發制造的順推式爐排爐。項目各項運營指標和煙氣排放標準均居行業領先地位,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廣州環投在全市建設運營了七大循環經濟產業園、12座資源熱力電廠以及4個餐廚處理項目,承擔了全市的生活垃圾處理任務。2021年,廣州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困擾城市發展多年的“垃圾圍城”問題正式解決,對廣州建設“無廢城市”具有里程碑式意義。
接下來,廣州環投集團除繼續做優做強生活垃圾處理等項目外,還將加快汽車及廢舊家電、建筑廢棄物、工業固廢等固廢資源再生項目布局,構建全鏈條固廢處理體系,保障城市安全穩定運行,助力廣州“無廢城市”建設,讓生態文明建設不斷邁進新征程。
1月5日上午,廣州環投集團院士專家工作站正式揭牌。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彭平安帶領的團隊將著重在“二噁英治理”和“土壤修復”等領域進行深入合作,致力研究解決污染物處置和土壤修復等城市環境問題,為建設“無廢城市”作出貢獻。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張雪球表示,廣州環投集團一直以來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技術創新為引領,打造國際一流的環保產業集團。
加強人才培養,構建科研團隊。廣州環投集團當前有博士42人,碩士440余人,建立權威學術帶頭人、高級技術骨干、中初級研發人員等高素質人才組成的超1000人的創新型研發團隊;控股上市公司博世科創始人、首席科學家王雙飛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通過與廣西大學合作成立研究生分院,聯合培養專業碩士研究生,推動產教合作。
創新平臺建設,加速技術成果轉換。廣州環投集團建設有院士專家工作站、國家CNAS、CMA雙重資質檢測實驗室、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及多個省部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研平臺,先后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多個國家級、省部級科技獎項,在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輕工行業廢水近零排放系統集成、大型二氧化氯制備、污水高效脫氮、鋁電解大修渣資源化、含油污泥安全處置等領域具有國際先進的技術和產品。通過將技術創新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產業優勢,大大改善了項目周邊環境,造福屬地群眾,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編輯/張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