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 安徽省省直機關第三幼兒園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強調,“要使幼兒在快樂的童年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重視健康領域,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關注幼兒的身心健康。健康是生命教育的出發點,生命教育應滲透于幼兒教育的全過程中。
生命教育最初的目的是讓孩子建立起科學的生死觀,進而發展為對生命全過程的感知教育。將“教育”貫穿于“生命”的始終,從幼兒階段開始培養樂觀的生活態度和積極的價值取向,關系到孩子一生的發展。
在歐美國家,生命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生死觀,釋放壓力,愉快地面對生活。在日本與澳洲,生命教育倡導尊重生命、尊重他人的道德準則。在我國,臺灣地區的生命教育強調人在自然環境及社會交往中發揮的積極作用;香港地區則宣揚生理與心理的和諧發展。
突如其來的全球新冠疫情對每個人的生命安全都構成了巨大威脅,同時也涌現出眾多的抗疫英雄。疫情雖已基本穩定,但帶來的挑戰從未消失,做好個人防控,防止疫情反彈將會成為常態,這也對幼兒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做好常規防疫監測與預防之外,幼兒的生命教育內容也有了進一步的擴充:養成戴口罩、勤洗手的生活習慣;樹立幼兒自我保護的生命安全意識;培養遵守秩序,服從管理的社會意識;正確理解生死觀,了解抗疫英雄的生命價值等等。
幼兒園階段的生命教育雖受到了重視,但目前仍未有明確的指導規范及活動課程,這也造成了許多教師對于生命教育內容雖有所了解,但并不能貫穿到教學活動中去。部分教師對于生命教育的范圍理解存在偏差,往往僅將視野放在身體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上,而忽視了對科學生死觀、生命價值等方面的熏陶。《早期教育》刊登的“我和蛋的課程故事”的課程,教師帶領幼兒全程參與小雞的孵化過程,活動中孩子們通過感知、操作、體驗,真切感受到生命的奇妙和珍貴,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他們也逐漸懂得了熱愛、尊重和保護每一個生命。類似的生命教育課程應不斷完善、更新。
生命教育還可以從社會熱點話題中汲取新的養料,在與五大領域融合的基礎上不斷完成動態發展的自我更新。在后疫情時代的背景下,全民抗疫的精神、積極的志愿者與勇敢的醫護人員、個人防護的生活習慣以及遵守防疫要求等都可以成為生命教育的好素材。
幼兒教育要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身心發展特征與認知能力決定了生命教育的園本課程應形成連貫的、螺旋上升的體系。例如,小班應側重于了解生命的概念,學會愛護自然、珍惜生命;中班應側重于體會生命的過程,對生命的誕生和終結有基本概念,初步形成科學的生死觀,學會保護自己、關心他人;大班應側重于感悟生命的價值,弘揚積極的人生觀,學會熱愛生活、探索世界。在教學活動中,應緊扣“生命”與“安全”兩條主線,激發孩子的主動性,尊重個體需要,以實現生命教育的目標。
生命來源于自然,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對于自然角、飼養角的觀察及出游的過程,可以使幼兒更加直觀地獲得對生命的理解與感悟。鼓勵幼兒自主性探索與求知,抓住“隨機教育”的契機,善于把握教學過程和生活中出現的隨機事件并及時解答疑問。
教育活動中,小班可側重于觀察動植物的外形及活動,發現不同的生命需要不同的環境;把動植物擬人化,引導幼兒意識到生命與自然環境需要人的呵護等。植物應盡量選擇貼近生活的經濟作物,教育活動可與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相結合。中班可側重于觀察動植物的變化,如植物的萌芽、花落狀態、小動物的出生等,了解動植物與人類的關系;讓幼兒參與到養殖、飼育的全過程中,并進行分工與合作。動植物應盡量選擇具有一定生長特殊性的,強調人對自然的影響,感悟父母的養育之恩,社會各職業的分工及付出。大班可側重于對植物的食用、藥用價值的了解,觀察比較不同的養殖方式,發現動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弘揚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可選用具有藥用價值的中草藥等進行講解,了解英雄、偉人的事跡,珍惜生命,學會感恩,熱愛生活。
繪本可通過符合幼兒認知水平的直觀圖像,化抽象的教育理念為具體的圖文表達,在生命教育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生死觀念的教育往往會受到傳統刻板認識的阻礙,而繪本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繪本《妮妮的蒜苗》讓孩子感受到生命成長的過程,從而想要探索更多的未知世界。《喂,小螞蟻》這個故事,以小孩和螞蟻分別闡述自己的心聲為主線,教孩子們敬畏生命、愛護生命,學會換位思考。
選擇影視劇作品時,應避免出現暴力和易引起錯誤模仿的元素。幼兒在家庭中可能會接觸到虛構、夸張、超現實的影視信息,教師要幫助孩子區分現實與虛擬世界,強調現實生活中生命的可貴。辨別信息真偽,區分虛擬與現實也應納入生命教育的范圍內。
角色扮演等游戲作為生活的情境映射,深受孩子們的喜愛。了解生命個體在社會中發揮的作用及正確面對社會關系也是生命教育的主題之一。
在表演活動中,根據幼兒的表達能力,選擇適齡的劇本。小班適宜進行兒歌童謠等表演活動,倡導孩子對動植物進行模仿,體會到生命的珍貴。“小兔子乖乖,把門兒開開……”等深入人心的歌謠里蘊含著生命安全教育的道理。中班宜進行繪本劇、童話劇的表演,如“小蝌蚪找媽媽”等經典章節,體驗自然與生命的全過程。如扮演醫生和病人,讓幼兒了解到生、老、病、死的自然過程和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大班可進行舞臺劇的表演并鼓勵孩子自主制作道具,淺析“生命循環”的概念。在教學過程中可融入社會的熱點話題,選擇正能量的人物形象進行扮演,如在疫情期間的鐘南山院士、張文宏醫生等。引導孩子將表演獲得的感悟帶出幼兒園,如指導孩子們繪制愛心卡片并贈送給防疫工作者,挖掘社會資源進行生命價值的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緊密的家園溝通是開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條件。幼兒園應幫助家長理解生命教育的意義,提高家長的有效參與度,攜手家庭與社區,努力為幼兒創造生命教育環境。
教師引導家長開展家庭種植,讓孩子感知陽光、空氣、水和植物,感受生命的萌動;鼓勵家長多帶孩子出游,走進自然、感受自然;幼兒園定期舉辦親子活動,鼓勵家長全程參與,滲透生命教育理念,積極促進家長間的互動,通過沙龍的形式分享生命教育。例如,我園家長中有馳援武漢的醫務工作者,抗疫一線真實經歷的講述感染了其他家長,也加強了他們對于生命教育的重視。還可以通過家園共研課題、家委會觀點分享等方式進一步做好家園共育,及時獲得孩子的表現、反饋并調整教育教學內容和形式。
疫情是全人類面對的挑戰,卻也可以成為普及生命教育的契機。要始終以幼兒為中心,正確認識社會熱點問題在幼兒生命教育中的反映。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生命教育可以更好地將幼兒與社會聯系起來,同時影響教師與家長,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對社會有貢獻的終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