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銥涵 安徽省宣城市涇縣涇川幼兒園
早教是指孩子在0-6歲這個階段,老師根據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特點,進行有計劃的教育指導,幫孩子具備打下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良好基礎的教育過程。隨著新時代父母育兒理念的更新,“早期教育”日益成為家長和社會關注的焦點。然而,很多家長認為早教就是盡早教育,提前教孩子認字、背詩、學算術,為孩子將來上小學打下基礎。這種急功近利的認知是片面的,也不符合嬰幼兒認知發展的規律,而這種認知被部分唯利是圖的“早教機構”利用,更是可怕的。那這種錯誤的認知有哪些危害呢?真正的早期教育應該遵守哪些原則呢?幼兒老師應該怎樣指導家長做好早期教育呢?
首先,“拔苗助長”式的早期教育忽視了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抑制孩子的個性發展和性格培養,心理學家格塞爾著名的“雙生子爬樓梯”實驗便是很好的證明。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實際水平,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靜待花開。而從另一方面來說,家長爭相“搶跑”的焦慮心理,偏激、急功近利等思想,則對孩子的日常教育造成潛移默化的不良影響,影響他們的性格養成。
其次,“早教”的“神話”傳說,是不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差異,妄想忽視差異、彌補差異、一步登天,是對孩子群體差異化成長的不負責任。根據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我們知道,也許某個孩子在某一方面有卓越的智能,但是他并非所有的智能都很突出。所以,將全能發展寄托在“早教”上是不科學,也是不可能的。4歲前,請為孩子創造純凈化環境,也就是只有一種語言的環境。這樣更能促進孩子對語言的掌握,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千萬不要人為造成孩子的混亂,同時教幾種語言。這樣不僅不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反而會讓他們比只學一種語言的孩子表述能力提高得更慢。
幼兒教師可以通過家訪、電訪、家長接送幼兒的時間、微信群,家園聯系欄等多種途徑與家長交流早期教育觀念,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指導家長貫徹實踐早期教育理念。
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老師如果不合格,怎么能教育出好學生呢?在家庭教育中,我們父母也要有身為“教育者”的角色觀念。愛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在孩子面前,常讀書、讀報,不用太多的語言,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去模仿大人看書的動作,進而對書籍內容產生興趣,養成愛讀書的習慣;反之,在孩子面前玩手機、看電視、打麻將,則很難教出一位愛讀書的孩子。在日常行為中,帶孩子做文明公民,在公共場合遵守秩序、保持安靜、講究衛生、不貪小便宜;領著孩子招待客人;引導孩子講禮貌,學習用禮貌用語;教育孩子長幼有序、尊老愛幼,與孩子一起為老人盛飯、倒水,周末帶孩子去看望老人,這些行為都能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
民主、自由的環境有利于幼兒成長。家長可以有意識地為孩子布置一些能讓孩子自由說話、發泄、玩樂的寬松環境,促進孩子的性格養成。嬰兒時期,在孩子四周布置一些有聲、有色、動感的玩具,給他們多種刺激,發現他們的興趣并有意識地加以專業培養。孩子二三歲時,進入涂鴉期,我們可以為孩子布置一面涂鴉墻,供孩子亂涂亂畫。在布置幼兒房間時注意功能分區,加入藝術區、圖書區等;同時,在布置孩子的私人空間時可以讓他們參與其中,培養他們的自主意識。在休閑時間,也可以為孩子選擇一些畫面清晰、穩定,內容積極向上、簡單易懂,節奏變換不要太快的動畫片,比如經過教育專家反復調查研究,為幼兒量身定制的《天線寶寶》等。
愛玩是每個孩子的天性。玩耍能夠促進幼兒智力和各種能力的發展。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身心特點,陪孩子玩一些益智游戲。比如,孩子2歲左右,走、跑自如,會對身邊的各種事物產生興趣,他們會模仿媽媽切菜、炒菜,當鍋碗瓢盆發出不同聲音時,他們會感覺很好玩,于是便不停地擺弄。作為家長,我們可以與孩子一起玩廚房游戲、娃娃家游戲等,既增強了孩子的感知經驗又增進了親子感情。在孩子3歲后,家長可以引導孩子觀察生活中的廢舊物品,和孩子一起玩“變廢為寶”的游戲。多帶幼兒參加戶外游戲,根據不同的季節帶孩子玩不同的游戲:春天,去看美麗的花海,放風箏,在草地上追逐、跑跳;夏天,去打水仗、堆沙堡;秋天,去看稻田、摘果子;冬天,堆雪人、打雪仗等等,寓教于樂,在不同的游戲中,感受自然的美麗,生命的變換。
社會交往是人類生存的一種基本需要,而幼兒期的社會交往對培養孩子的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能夠使孩子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孩子3歲時,可以教孩子有禮貌地接、打電話,注意打電話的時間,及發現對方撥錯號碼時一些應急的處理方法;可以在與人相處時,教孩子介紹自己、介紹別人。對孩子的禮貌行為進行評價或給予表揚,慢慢地培養孩子禮貌待人的習慣。給孩子當家理財的機會,帶孩子去購物,教他購物常識,鼓勵孩子獨立購物,開始的時候,可以給予少量錢財,讓孩子買小件物品,在買回之后,將多余的零錢回收,避免讓孩子形成看重“回扣”的行為,同時,指導他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念。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都具有滲透教育的意義,既能夠教導幼兒禮貌待人、與人為善、當家理財,也克服了他們任性、無禮、孤僻等不良性格,提高了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例如:我們小班的小冉是個內向的孩子,從不提要求,也不和小朋友、老師交流,每天上幼兒園總會哭,持續了一個學期。我與小冉媽媽進行了溝通,了解到孩子在家基本都由媽媽照顧,對媽媽較為依戀,爸爸不參與親子互動,針對這一情況,我向小冉媽媽提了幾點小建議:爸爸媽媽平時多和孩子做互動游戲。多帶孩子參加戶外活動。多鼓勵,少評判,逐步建立孩子的自信心,提高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小冉的父母欣然接受了我的建議,通過一段時間家庭和學校的共同配合教育,使小冉孤僻、內向、依賴性強的性格得到明顯改善。
孩子6歲以前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期,那么在這之前我們就要學會對孩子說“不”。現在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孩子,用哭或者躺在地上耍賴的方式要挾父母妥協。有的父母不忍看孩子哭鬧,只好乖乖妥協,由此孩子可能會養成難以糾正的任性、不講理的壞習慣,很有可能發展成為一個“熊孩子”。因此,大人要有堅定的規矩意識,絕不妥協,對于孩子任性的哭鬧行為進行冷處理。例如:6歲的諾諾在家吃飯的時候總是磨磨蹭蹭,東張西望,針對這一現象諾諾媽媽與我溝通。我和諾諾媽媽進行交流后認為,對于孩子這種情況,我們就要嚴詞拒絕,問問孩子到底吃還是不吃,如果孩子不吃,我們可以試探地說:“如果不吃,就把飯倒掉洗碗了。”若孩子還是不吃,媽媽則可以狠狠心,端起碗走開,然后直接去洗碗。如果過了飯點孩子餓了,醒來吵吵鬧鬧,爸爸媽媽則要明確對他說:“現在沒飯吃了,你必須堅持到明天早上。”不僅是進餐習慣,我們從小還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站姿、坐姿,可以通過圖片等媒介讓孩子參與形象點評,讓孩子在認識別人的行為中規范自己的行為。
總之,早期教育對于人的發展起著無形而又重要的作用。作為年輕的父母應走出誤區,掌握方法,將早期理念貫穿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去,從心出發、從家開始。融于生活的早教,才是最好的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