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弋

曾春華
彩云之南陽光明媚,滇池之畔海鷗翔集,蒼山洱海交相輝映,動車穿梭在高山峽谷,游客徜徉在綠水青山。近來年,如何闖出跨越式發展的時代考題,激蕩在云嶺大地的高山峽谷間。
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并作出重要講話,要求云南“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的路子來,努力成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譜寫好中國夢的云南篇章”。
時光奔涌不歇,奮斗馳而不息。7年間,為響應習總書記的號召,彩云之南涌現出非常多以建設家鄉為自身信仰的科學力量,曾春華及其帶領的團隊也身處其中。曾春華作為團隊負責人,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云南省杰出青年、優秀青年基金項目,云南省首屆“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項目等十余項,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
《物理評論》(Physical Review
)等國內外期刊發表《科學引文索引》(SCI)論文60余篇,論文被國際權威期刊《化學學會評論》(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等SCI期刊他引1500余次;其成果更一度被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主辦的全球科技新聞網服務網站“真相提示”(EurekAlert)以“熱虹吸效應:熱量從低溫流向高溫(Thermal siphon effect: heat flows from low temperature to high temperature)”為題特別報道。此外,曾春華還在科學出版社出版了專著《隨機延遲動力學及其應用》和教材《實用量子力學教程》,并被聘為全國統計物理與復雜系統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系統工程學會系統理論專業委員會理事等。多年來,他以責任為槳、以創新為帆,在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云南篇章的征程上乘風破浪、鞠躬盡瘁,只求可以交出一份沉甸甸的云南答卷。從事科研工作多年,曾春華一直醉心于統計物理與復雜系統、納米網絡熱傳導和新能源催化技術等基本問題的研究,他直白地說,“一直以來我從事的都是基礎性的研究,應用也都是潛在的應用,雖然不易察覺,但是不可或缺”。
曾春華勤學苦思、艱苦奮斗的品質使其科研能力在求學生涯中早早嶄露頭角,經歷過鑿實理論基礎的本科生涯,他順利考入云南大學物理學專業攻讀碩士學位,獲得理學碩士學位后,隨即被派往梁河一中進行支教。雖然條件艱苦,地區的教育條件與經濟條件都欠發達,但曾春華卻甘之如飴,在體會幫助別人樂趣的同時,他還不忘夜以繼日地堅持自己的科研工作,僅在2010年中便發表了6篇高水平論文,并且于同年承擔了其第一項研究項目——由云南省自然科學基金支持的“生物系統中的噪聲和延遲效應研究”課題。2013年他獲批自己的第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隨機干擾下多穩植被生態系統穩態轉換的時間延遲效應研究”。這對于一個剛取得碩士研究生文憑的學子來講,實屬難得。
其后的4年中,曾春華將自己的每一分鐘都進行著盡善盡美的管理,科研腳步一刻未停。曾春華非常清楚,若想朝著自己的目標與理想穩步前行,必須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做支撐,因此他毅然返回校園,開始在職博士的攻讀,并于2014年順利拿到了工學博士學位。至此,曾春華真正實現了學術上的理工結合。“理工結合”的概念最早由德國哥根廷大學著名的數學教授克萊茵(Klein)提出,他認為當時的德國唯有依靠學術上的理工結合,才能在科學發展的維度上與當時世界上的科技最強國——美國——相爭。多年間,有無數前赴后繼的科研人才秉持這一觀念獲得無數創新性成果。這其中包括曾春華非常尊敬的科研前輩錢學森,其學術經驗為曾春華提供了許多科研靈感,也讓他產生了更多針對系統科學的現實應用場景的設想,從而拓寬研究領域。此后,曾春華的學術研究成果“遍地開花”,滲透到了各行各業,其中包括過渡金屬修飾的鈰基氧載體、癌癥、統計物理與納米網絡熱調控等。
上天不會辜負肯拼搏的人,2016年,曾春華完成了“隨機干擾下多穩植被生態系統穩態轉換的時間延遲效應研究”項目。值得一提的是,此項目著眼于生態系統的研究,其中包括植被、湖泊,例如洱海、滇池等的富營養化研究。研究成果獲得2016年云南省人民政府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在此項目中,曾春華及其團隊的研究結果表明,噪聲和大延遲結合會加速生態系統的災難性躍遷。傳統觀念認為,噪聲會隨機干擾、削弱系統的穩定性及恢復力,但他們卻憑借一個重要發現顛覆了這一認知。在對多穩植被或湖泊生態系統的研究中,他們發現,無時間延遲及小延遲的情況下,噪聲能增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此結論一出,立刻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美國俄亥俄州阿克倫大學麥肯齊·瓊斯(Mackenzie Jones)博士對其工作評價道:“曾春華團隊有效拓展了生態模型(Zeng have expanded upon the biological model)。”更有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西里亞姆·賈亞普拉卡什(Ciriyam Jayaprakash)在生態學重要期刊《理論生態學》(Theoretical Ecology)上論述了他的研究成果:“我們指出時間延遲的較大價值……大時間延遲存在下生態系統穩態轉化(We note that for larger values of time delay... regime shifts done on systems with large time delays)”。
2014年對曾春華來說是難忘的一年,也是機遇與挑戰并存的一年。這一年,剛剛進入昆明理工大學工作5年、年僅31歲的他被云南省人事廳破格晉升為教授,此時他已經在國內外知名學術期刊發表了20余篇論文。憑借著自己的優異表現,曾春華先后被組織任命為理學院電子科學與應用物理系主任、理學院副院長,從此開啟了科教相融的探索之旅。
年齡從來不是衡量個人能力的標準,但面對“天降大任于斯人”,教學管理與學科建設經驗尚缺的曾春華也有過片刻迷茫。令人欽佩的是,他很快便調整好心態,投入新領域的工作之中,“我花了2年時間把行政工作理順,接著去南京大學和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再到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清華大學等高校做訪問學者,邊工作邊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與科教融合能力”。優秀的人無論身處何種領域都會燦燦發光,不斷充實自我的曾春華在其后不斷被委以重任。2016年,昆明理工大學數據科學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曾春華出任副主任一職,在其秉持的“提升個人科學素養,從而加強教學工作”的理念中邁出了堅實的一步。迄今為止,研究中心已經承擔國家級科研課題十余項,在國內外知名期刊發表論文60余篇。面對成績,曾春華只是淡淡說道:“榮譽只是對工作方向的肯定,表明我沒有選錯道路,但不代表可以停下探索的腳步。”2018年,作為統計物理與復雜系統帶頭人,他牽頭申報獲批了系統科學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實現了昆明理工大學理學博士點零的突破。
2021年是曾春華投身教育工作的第12年,在學生的眼中,或許他是一位嚴師,始終如一地堅持著對學生科研過程的“高標準、嚴要求”。他強調“在科研工作中,絕不能馬虎,只要環節中有一點問題,哪怕是極為細微的錯誤我也會當即指出來,這是在為他們的科研道路負責”。但另一方面,始終堅持在一線教學工作中的他也總是能敏銳地體察到學生的興趣點所在,非常樂于且善于跟學生探討教學內容,勤于創新、與時俱進,絲毫不見“刻板學究”的影子。他說:“在培養人才的過程當中,一定要堅持科教融合育人,這樣才能激發他們的創新思想;另外,教學內容以及教學形式一定不能是一成不變的,誰耐煩去看‘20年不變的課件’呢?我要以最新的學科發展和學習成果來豐富教學內容,促進教學思想及內容的更新。”事實證明,這種教學理念取得的成果也是顯著的:自從2012年5月曾春華被聘為碩士生導師,2017年6月被聘為博士生導師以來,他共培養了20余名研究生,其中10名學生考入或者作為聯合培養對象進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廈門大學攻讀博士學位;8名研究生分別獲得2014—2021年國家獎學金;2名碩士研究生被評為云南省優秀畢業生。而曾春華本人更是多次榮膺“云南省有突出貢獻專業技術優秀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云南省優秀教師”“伍達觀杰出教師獎”等教師類榮譽稱號,曾春華常說:“學生取得了成績,我比自己取得成果更高興。”
生于云嶺大地、彩云之南,曾春華便以全部的青春來回報這片熱土的養育之恩,更令人振奮的是,桃李滿天下的他已經看到了許多有志青年的涌現,那是科學未來的希望,也是云南未來的希望,在眾人一心的努力之下,一幅底蘊豐厚、濃墨重彩的云南畫卷正在徐徐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