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真的有“人造太陽”,而且有兩個:一個在安徽合肥西郊“科學島”上的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內,是有著“東方超環”之稱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簡稱EAST);另一個則是位于四川成都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的中國環流器二號M 裝置(HL-2M)。2021 年5 月28 日,“東方超環”再次刷新了世界紀錄,在其第98958 次放電中,成功實現可重復的1.2 億攝氏度101 秒和1.6 億攝氏度20 秒等離子體運行,是1 億攝氏度20 秒原紀錄的5 倍。這意味著人類讓核聚變成為未來清潔新能源的努力,又一次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標志著我國在穩態高參數磁約束聚變研究領域將繼續引領國際前沿。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隨著互聯網、物聯網、云原生等新興數據處理場景的蓬勃發展,產業界對芯片的算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但芯片技術已逐漸進入“天花板”,芯片的性能與成本關系已然失衡,通用芯片CPU 幾乎無力應付用戶對于計算的爆炸式需求。在此背景下,包括AI 芯片在內的專用計算芯片陸續登上歷史舞臺,以數據為中心的專用處理器DPU 也正成為業界“寵兒”。
DPU(數據處理器)是面向數據中心的基礎架構的處理器。從某種角度而言,DPU 的出現很好地釋放了CPU、GPU 的資源,為以數據為中心的新計算架構帶來不同的思路。由DPU 執行通信框架、存儲框架、安全框架和業務隔離,將CPU、GPU算力資源“解壓”給應用,讓性能得到更優的釋放。《中國數據處理器行業概覽系列短報告》數據顯示,僅在DPU 應用需求最大的云計算領域,2025 年中國DPU 市場的容量有望達40 億美元,而當前DPU應用較為廣泛的金融、電信領域更有望在短期內支撐起一個百億規模的市場,規模十分可觀。
(來源:《科普時報》)

運動員們從白雪皚皚的雪道滑下,或起跳旋轉在空中完成各種高難度動作,這樣的場景讓觀眾們看得熱血沸騰。雪上項目對氣候和場地的要求十分嚴格,為了保證雪上項目的順利進行,北京冬奧會80%—90%的比賽場地用雪采用人工造雪,通過我們的“自力更生”實現了冬奧會的用雪自由。
自然條件下產生的新降雪、融化后重新凝結的雪、長期堆積的雪等物理特性各不相同,而這會影響其性狀。國際滑雪聯合會(以下簡稱國際雪聯)對不同項目的競賽雪道都設定了相應的技術指標,以保證比賽的公平性和安全性,雪的性狀穩定對雪道而言十分重要。相比物理特性更為多變的天然雪,人工造雪可控性更高。
人工造雪的重要工具就是造雪機,它可以模仿天然降雪的過程,將水變成雪,但和天然成雪過程有所區別。天然狀態下,天上的水汽變成雪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有一定的水汽飽和度,二是必須有凝結核。當冷云中的小水滴遇到空氣中的塵埃顆粒,此時便會形成冰晶;冰晶逐漸增大,當其重量達到一定程度就能克服空氣的浮力,從天空中飄落下來,變成雪花。人工造雪則是通過造雪機把5 攝氏度以下的水霧打散成小粒子,再將這些粒子迅速冷凝結晶,然后再由風筒把雪花噴射出去,以擴大造雪面積。
各個雪上項目對雪質的要求有所不同,哪怕是同一塊場地的不同地段,對雪質的要求也不盡相同。比如高山滑雪比賽項目,由于其是競速類項目,它的賽道需要進行單獨壓制,鋪設在賽道上的雪密度非常大,這種雪被稱為“冰狀雪”。這類雪含水量較高、密度大,其表層相當于結了一層冰,這樣可減少賽道和滑雪板之間的摩擦力,提升運動員比賽的舒適度,有利于提高運動員的成績。而到了減速區和結束區,為了保護運動員不受傷,就需要減速。因此這一區域的雪就需要減少含水量,以保持雪的蓬松狀態,從而增加賽道與滑雪板之間的摩擦力。
(來源:《科技日報》)
美國研究人員開發出新型的冷卻塊,有望改變食物的冷藏和運輸方式,不需要依賴冰或傳統的冷卻包。這項應用可通過控制微生物污染,潛在地減少食品供應鏈中的用水量、食品浪費和環境污染。
這種新的不含塑料的“果凍冰塊”不會融化,含有90%以上的水和其他成分,能保持穩定結構。它們摸起來很軟,就像明膠做的小熊軟糖一樣,顏色還會隨著溫度的變化而變化,可被設計或切割成任何所需的形狀或大小。研究人員表示,它可冷卻物品達13 個小時,隨后將其收集起來,用水或稀釋的漂白劑快速清洗,放入冰箱再次冷凍以備下次使用。冷卻塊最多可被重復使用十幾次,用完后將其扔進垃圾桶即可。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