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龔有彤
螨蟲是一類體型非常微小的生物,一般用肉眼無法觀察到,它的體長通常在0.1 mm~0.5mm,需要借助顯微鏡才能觀察其形態。它常常存在于被子、衣物、地毯等人們的日常生活環境中,能傳播病毒、細菌等,可引起眾多疾病,比如支氣管哮喘、鼻炎、皮炎、毛囊炎等,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降低群眾的生活水平。隨著科學技術的研究發展和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為降低或避免螨蟲的危害,防螨整理技術引起廣泛的關注。而防螨性能的好壞要通過防螨標準進行測試評價。本文主要對AATCC 194—2008、FZ/T 62012—2009和GB/T 24253—2009這3個防螨檢測標準進行詳細介紹并且對其進行比對,為今后的防螨測試提供一定的借鑒。
最近一些年以來,很多國家想要更加規范并且加快防螨防織品的發展,所以制定了相關的防螨性能檢測標準并使用特定的方式對其進行檢測。標準的制定以及應用是非常繁瑣的階段,并且需要按照實際不斷地完善創新。現在來看,國內外防螨紡織品檢測標準種類有很多,并不一致,但日本在這一方面起步比較早,制定了JSIF B 010—2001、JSIF B 011—2001、JSIF B 012—2001和JIS L 1920—2007等防螨性能試驗相關標準。其他國家紡織品的防螨檢測標準以及美國紡織化學家和染色家協會統一出臺的有關標準AATCC 194—2008和法國國家標準NFG 39·011—2009。國內所使用的防螨測試標準有行業標準FZ/T 01100—2008、FZ/T 62012—2009和國家標準GB/T 24253—2009。防螨測試目的不同所用的防螨測試方法也不同。防螨測試標準分類見表1。

表1 防螨測試標準分類
對于防螨效果測試的標準較多,但其年份距今也有10多年之久。最近幾年來紡織品防螨整理技術發展迅速,人們對物質生活的要求不斷提高,這些標準已經不能全面地檢測和體現紡織品的防螨效果,同時對于不少紡織品的防螨檢測方法上也存在一定的漏洞與不足,需要及時更新與完善。
防螨性能檢測是將試樣與對照樣同時放在不同的培養皿內,在一定的條件下一同與螨蟲接觸,并且等到一定時間的培養后,對兩組培養皿中所存在的活螨蟲數目進行計數,計算其驅避比例或抑制比例從而對其防螨效果進行評價。樣品的驅避率或抑制率越高,說明防螨效果越好。不同的防螨測試標準規定了不同的測試參數,比如螨蟲種類、螨蟲數量、試樣大小、測試條件、培養時間、評價指標等,這些參數都會對測試結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下面就這3個標準AATCC 194—2008、FZ/T 62012—2009和GB/T 24253—2009的測試參數進行比較與分析。這3個標準防螨測試的基本原理相同,但是在試樣和對照樣、測試方法、培養時間、評價指標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如表2所示。

表2 各標準參數差異比較
在測試方法方面,3個標準的防螨測試方法各有不同,且各有優缺點。AATCC 194—2008檢測手段是在每一個試樣上使用篩子放置50mg磨碎/過篩的營養混合物,在培養皿邊緣位置使用凡士林或用打結網罩在培養皿頂部,將其進行固定,將培養皿放入每一個測試箱中,之后再將其放進培養箱中。FZ/T 62012—2009采用的方法是將3片測試樣與3片對照樣分別置于6個培養皿中,樣品中央分別放置1個中央濾紙片,在濾紙片周圍的樣品上均勻鋪上飼料0.05g,然后在中央濾紙片中心位置放入200只螨蟲,蓋上培養皿蓋,如圖1所示。GB/T 24253—2009使用的方式為,驅避法是使用7個培養皿,1個放在粘板中心位置,剩下6個培養皿均勻地擺放在周圍像花瓣形狀,并需要在培養皿之間的邊緣位置使用一種寬度的透明膠帶對其進行粘住,在中心皿中放入螨蟲數量為(2000±200)只,試樣和對照樣要間隔擺放在其他6個培養皿內,如圖2。抑制法需要在6個培養皿內放入3個試樣以及同等數量的對照樣,將其均勻地放置到培養皿底部位置,并需要在中央放入飼料0.05 g,在6個培養皿中還需要添加150只活螨蟲,其間距離需要超過10 mm,如圖3。

圖1 驅螨率試驗方法示意圖

圖2 驅避法試驗方法示意圖

圖3 抑制法試驗方法示意圖
三者相比較而言,AATCC 194—2008和FZ/T 62012—2009的測試方法相對簡單且獨立,每個試驗單獨測試,不會互相影響測試結果,所用的螨蟲數量少,容易操作試驗。而GB/T 24253—2009兩種方法中均有對培養皿位置放置的規定,操作步驟比較復雜,沒有密封裝置,螨蟲可以移動,會影響測試結果;所用螨蟲數量較多,試驗危害較大。其中,驅避法基本所有的紡織品都適用,而抑制法多用于不常洗滌的樣品、比如羽絨、棉花等填充物。驅避法是檢測樣品上的防螨整理劑對螨蟲的驅避效果,驅趕螨蟲,試驗周期較短;抑制法是檢測樣品上的防螨整理劑對螨蟲的抑制效果,抑制螨蟲生長,使其無法存活,試驗周期比較長。這些防螨測試方法均能較好地檢測紡織品的防螨效果,對于不同的紡織品,我們需要根據其特性選擇適合的防螨檢測方法。
在效果評價方面,AATCC 194—2008沒有給出明確的防螨效果評價指標,一般按照客戶的要求對防螨效果進行評價。而FZ/T 62012—2009和GB/T 24253—2009則給出了明確的防螨效果指標值,能更清晰表明樣品防螨效果的好壞,如表3、表4所示。FZ/T 62012—2009中有明確的防螨等級以及樣品的洗滌次數,GB/T 24253—2009中對防螨效果進行評價。

表3 防螨床上用品的驅螨率指標

表4 驅避法和抑制法的評價指標
上述防螨測試手段還存在一定的漏洞:(1)沒有充分考慮到防螨整理不均勻的情況;(2)對于樣品前處理的要求過于簡單,未考慮試樣滅菌與否對測試結果的影響;(3)未設置防螨蟲逃逸裝置,影響防螨效果;(4)未考慮螨蟲對不同顏色表現不同這個因素;(5)標準中對對照樣的描述不夠嚴謹,不同質地的織物也會對測試結果造成影響。這些存在的不足對檢測結果的準確性有很大影響。因此,我國應結合實際情況,參考不同國家的防螨性能檢測方法,在吸收國外相關防螨性能檢測方法的基礎上,對防螨試驗標準進行修改、更新和完善,使其試驗結果能夠更真實反映樣品的防螨效果,可以規范和促進防螨紡織品的發展,更好地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