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玲


該來的,終究還是會來
陷入債務風波之后,正榮地產又陷入利潤下滑的困境。
3月8日,正榮地產發布公告,前兩個月銷售額下跌超五成,去年凈利潤下跌約七成。
年前,正榮地產還屹立在地產圈的“第一梯隊”。年初的時候,他們還曾發布公告稱,將于3月5日贖回其2億美元規模的永續債。之后,他們還償還了一筆境外債,形勢大好。
很快,西安、廣州的開發貸,泡湯了;股價暴跌了,美元債違約了。所以,在美元債到期兌付的時候,正榮地產選擇不還錢,要求展期,繼而“躺平”。
短短幾月,為什么正榮地產從“形勢大好”走向“滑鐵盧?”
沉重的美元債
此時此刻,正榮地產面臨前所未有之挑戰,正榮地產歐宗榮也面臨前所未有之挑戰。
因為截止到現在,正榮地產目前有14筆未到期境外債券,存續規模約35.99億美元。 其中有5筆債務,需要展期。目前,正榮地產發布公告,已經要求對這5筆2022年內到期的海外票據展期一年。
在電話會議上,正榮地產高管表示,雖然公司采取了各種措施減少開支,推進資產處置,然而未能止住經營現金流大幅衰減的趨勢。
正榮地產要化解債務危機,就需要賣賣賣!
因為如果不能解決問題,優質抵押物沒了,銀行必然要求企業補充新的抵押物,或者借新續舊時借貸成數還得下降,到頭來,企業的風險敞口只能增大。
千億之變的“惑”
2017年到2018年,可謂是中國樓市最后一波加杠桿的年代。今日暴雷的正榮,在那兩年進行了瘋狂的擴張。
根據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正榮將總部搬至上海。此后,2018年,正榮地產擁有145個項目,比2017年增加了50多個,年增速超過50%。
這一波,加杠桿,讓正榮地產享受到了“擴張的紅利”。到了2019年,正榮地產實現合約銷售1307.1億元,實現營收325.58億元,同比上升23.02%;歸屬母公司核心利潤為23.1億元,同比增長20.4%。
但是,到了2020年,與兩件事迎頭相撞。其一,全國性的限價;其二,住房按揭款的額度收緊。 這兩件事情,尤其后者,打破了正榮地產的擴張模型,迫使它們在最近的一年多來,不得不面臨一個極度陌生的局面:按揭款的回籠,變得越來越慢。
錢能載舟,也能顛舟。
在2017年到2018年的擴張過程中,正榮的負債率,也迅速飆升。根據正榮年報顯示:2017年年中,正榮地產的資產負債率為81%,僅次于恒大集團的89%。像所有房企一樣,按揭款的回籠,變得越來越慢,正榮的債務越來越多,資金鏈越來越緊張。
成也三四線,敗也三四線
像很多中國第一代富豪,正榮地產創始人歐宗榮的財富王國是靠自己從三四線城市打拼而來。
他出生于1964年1月,生于福建省莆田市。16歲時,歐宗榮遠赴江西,建筑工地打工學徒,此后成為施工隊負責人,主要承接路橋工程。直到1996年,因為政府欠下工程款,用土地抵款,歐宗榮在江西省宜春市獲取了人生第一塊地皮,由此進入房地產領域。
兩年后,正榮集團正式創立。
當時,沿海一線城市的房地產剛剛起步,歐宗榮投入1億多元,在江西省宜春市的郊外筑路造地,建成至今一直被當地人民引以為豪的“贛西第一街”。緊接著,歐宗榮參與舊城改造,儲備了1000多畝土地,興建了2條街道,其中一條還被當地政府命名為“正榮街”。
就在那時,歐宗榮決定了后10年的戰略大轉變,正榮集團從過去單純承建路橋、市政工程的企業,轉變為一個以房地產開發和基礎設施投資為主業的綜合性企業。2013年,正榮地產開啟全國化布局,2016年將總部搬至上海。此后,正榮地產進入了15個城市,在長江三角洲、中西部、環渤海、海峽西岸等地區的下沉市場拿地。
正榮為何選擇下沉三四線城市?邏輯也容易理解。
同樣10億元,只能在一二線拿一塊土地,但是卻能在三四線城市拿三四塊土地,貨地比突出,天然適合加杠桿。
正榮地產下沉到三四線,它只看到了地價便宜,貨值高,不限價,以及預售條件寬松,但是,它忘了一件事,銀行的按揭額度隨時會收緊。
最重要的是,在三四線城市房價下滑的時候,正榮地產創始人歐宗榮沒有堅決斷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