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嶸偉
1980年春天的一個下午,雅克·羅格嚴正拒絕了上司要求他參與聯合抵制莫斯科奧運會行動的要求。“我們應該在奧林匹克旗幟的指引下前進”,他說,他深信政治不應該以這種方式干涉體育,并剝奪運動員們4年的訓練成果。
這一年,第22屆奧運會舉行。作為比利時奧運代表團的團長,羅格頂住美國人號召抵制這屆奧運會的壓力,率團參賽。很多人記住了身材魁梧、風度翩翩的羅格。20年后,羅格成為國際奧委會在21世紀的首位“掌門人”,并在12年任期內贏得“奧運改革者”的美譽——他上任之初就提出合理控制奧運會規模,主張綠色奧運,“讓奧運回歸大眾”,同時對興奮劑的態度十分強硬。更重要的是,他始終堅信體育和政治不能混為一談,反對任何勢力利用奧運會來表達任何政治訴求。
擅長水上運動的外科醫生
羅格1942年5月出生于比利時,在充滿中世紀風情的港口城市根特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他的祖父曾是職業自行車運動員,父親也曾是比利時田徑和劃船冠軍。在這樣的家庭中出生,羅格從小就展現出過人的運動天賦。
羅格3歲那年,曾和爸爸一同出海,沿著比利時北海海岸航行,從此便愛上了大海的萬頃碧波。他一到周末就約著兄弟姐妹乘船去波濤中嬉戲,逐漸成長為一名出色的帆船運動員。
青年時代的羅格曾16次奪得比利時全國帆船比賽冠軍,并拿過一次世界冠軍和兩次亞軍。作為比利時代表團的帆船選手,他還參加過1968年、1972年和1976年三屆奧運會。
除了水上運動,羅格還是橄欖球愛好者,加盟的比利時“滑鐵盧”橄欖球隊曾獲得過全國冠軍。后來,他成為比利時國家橄欖球隊的一員,多次參加各項國際比賽。他對這項運動的評價是,有助于培養犧牲與放棄的意識,蘊藏著真正的戰略。
體育事業之外,羅格還在比利時根特大學攻讀醫學博士,成了一名出色的矯形外科醫生。他覺得自己天生適合這種需要控制與組織能力的工作,總會出現各種不可預知的情況,而且永遠都有需要提高的地方。
在為上萬名骨關節及其有關軟組織遭到損傷的病人做過手術后,羅格將手術刀放進了記憶的儲藏柜里——在先后兼任比利時奧林匹克和聯邦委員會主席、歐洲奧委會主席之后,羅格59歲那年當選為國際奧委會第八任主席。他從此放棄了外科醫生的工作,搬到國際奧委會總部洛桑居住,“為奧林匹克運動竭盡全力”。
成為國際奧委會這個當代最大的國際性體育組織的“掌門人”,羅格靠的是人品和才干。他精通荷蘭語、法語、英語、德語、西班牙語等多個語種,善于冷靜而巧妙地處理各種矛盾,和媒體打交道的經驗也很豐富,有“天生外交家”之稱。他在國際奧委會內部沒有“政敵”,在一起共事的人眼中,他為人正直,具有豐富的體育知識,是治療奧林匹克運動中“疑難病癥”的能手。
“在新世紀來臨的時候,或許對體育來講需要新的格言,那就是:更干凈、更人性、更團結。”羅格在就任宣言里說。
第八任奧林匹克“船長”
在新千年開始時,一個更強大的奧林匹克運動也步入了新時代,卻也面臨著不少嚴峻的挑戰。改革,成為羅格在國際奧委會主席任內的重要使命。
此時的國際奧委會仍深陷評選1998年冬奧會申辦城市賄賂丑聞中,有多達10名國際奧委會委員因涉嫌收受鹽湖城冬奧會申辦人員賄賂而遭到揭露。事發后,涉案委員被驅逐,國際奧委會的公眾形象一落千丈,面臨著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奧運賽事方面,參賽運動員服用興奮劑之風也愈演愈烈。在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上,包括女子短跑名將瓊斯在內的多名運動員被檢測出服用興奮劑,奧運會的純潔與公平遭受嚴重威脅。
2002年,在羅格就任國際奧委會主席后的首屆奧運會——美國鹽湖城冬奧會上,他親自居住在奧運村,致力于賽事監督和反興奮劑工作。比賽期間,國際奧委會共進行了1997例興奮劑檢測,相比1998年長野冬奧會的621例,檢測數量增加了200%多。
為打擊濫用興奮劑,羅格強硬宣布,任何奧運會項目的聯合會如果不與世界反興奮劑機構簽訂反興奮劑法,那么他們就將被清除出奧運會。在他的呼吁與努力下,世界反興奮劑機構與各國政府及各國際單項體育協會共同建立起反禁藥的國際統一戰線。
到北京奧運會時,藥檢人數已經由悉尼奧運會的2500人次增加到4700人次,倫敦奧運會又增加到5500人次,奧運賽事得到極大凈化。
此外,羅格還大力推進奧運會的“瘦身”。針對奧運會項目冗雜、開銷巨大等問題,羅格推出一系列舉措:將夏季奧運會的參賽人數限制在10500人以下;競賽項目控制在28個;對奧運會賽事開銷制定了嚴格的限制政策,等等。為了控制財政風險,他還率先提出主張,萬一奧運會被迫取消或中斷,要采取發行債券等金融措施提前預案。
羅格認為,“假使我們在開銷及規模方面不加注意,那只有富裕的國家才能辦得起奧運會,我們希望奧運會能遍及整個地球。”在他的推動下,國際奧委會將協會收入的93%撥給發展中國家,以推動其體育事業的發展。
2009年,羅格獲得連任,奧林匹克運動的大眾化成為他在第二個任期內的主要任務,舉辦國際青奧會和發展女性體育事業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兩大重點。
早在擔任歐洲奧委會主席時,羅格就萌生了專門開展面向青年人的奧運會的設想。2010年和2012年,首屆國際青年夏奧會與冬奧會分別完成創辦,此后吸引了眾多國家的認可和參與,我國便承辦了2014年于南京舉行的第二屆夏季青奧會。
羅格還積極改革國際奧委會委員的結構。過去,國際奧委會委員大都是商人、老板和政府官員,但在他的領導下,越來越多的運動員代表和單項國際體育協會的代表成為國際奧委會委員。國際奧委會的結構得到了更新,運動員的利益獲得了更多保障。
2013年,在宣布東京為第32屆夏奧會舉辦城市后不久,羅格結束了他長達12年的國際奧委會主席任期。
對奧林匹克的發展而言,這12年是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在羅格的推動下,國際奧委會實現了反興奮劑、奧運簡約化、大眾化等諸多成就,增加工作的透明度,實現了奧林匹克的現代化變革,為后來者鋪好了路。第二年,國際奧委會向羅格頒發“終身成就獎”,以表彰羅格的貢獻。他也被比利時國王阿爾貝二世授以伯爵爵位。
中國的老朋友
羅格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的12年,同時也是中國體育事業迅速發展的12年。早在他上任前,國際奧委會便和中國在體育方面展開多項合作,他對中國的了解也在雙方的交往中逐漸加深。
上任伊始,羅格就多次表示支持北京奧運會。一位美國記者曾問羅格:“為何將2008年奧運會交給北京舉辦?”他巧妙回答:“國際奧委會就是想要讓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舉辦奧運會。”
羅格曾說:“將奧運會帶到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是一項壯舉,讓地球上1/5的人類接觸到奧林匹克,將深深地改變這個國家。我堅信奧運會可以證明,它有能力成為改變一個國家的重要因素?!?/p>
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中國接過五環旗,開啟了北京奧運周期。2006年8月8日,羅格還專門致信人民日報稱,“兩周年后,北京奧運會將再次成為奧林匹克運動史的里程碑?!睍r間進入2008年,中國國內經歷了南方特大暴雪災害、汶川地震等一系列事件。在國外,藏獨分子于當年4月7日采用暴力手段破壞在巴黎進行的圣火傳遞。不斷有西方政客以“人權問題”要求羅格重新考慮奧運會是否在北京舉辦,但他頂住了壓力,對此類言論不予理會。
汶川地震后,羅格代表國際奧委會向中國捐助800萬美元,用于災后體育設施建設。羅格表示,“這場災難讓奧運會陷入了危機之中,但我還是希望幸存者們可以重建家園,并能夠在接下來的北京奧運會中得到慰藉,重新振作起來?!?/p>
歷經重重阻礙,北京奧運會最終順利舉辦,羅格還用剛學會的中文對全世界說:北京歡迎你!在閉幕式致辭中,他沒有用常規的best(最好)說法,改用了Truly Exceptional Games表述,向全世界宣稱:“北京奧運會是一屆真正的無與倫比的奧運會?!?“我不得不為接下來的倫敦奧運會感到擔憂,因為北京把舉辦奧運會的門檻抬得太高了,想要超越北京奧運會將會很艱難?!?/p>
(依依摘自2021年9月5日《老年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