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磊
摘 要: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大型遺址保護利用的新模式,如何做好川東地區已發現的巴文化遺址保護和利用工作,成為當下四川文物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城壩遺址的發現為川東地區巴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寶貴材料。然而,當前城壩遺址還存在著資源調查不足、力量整合不足、管理力量薄弱、展示利用欠缺等一些問題,要根據城壩遺址現有狀況制定有效的方案,形成有效的規劃設計方案,才能讓城壩考古遺址公園得到最大的保護利用。
關鍵詞:考古遺址公園;城壩遺址;保護;利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4.052
2009年,國家文物局印發《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管理辦法(試行)》,提出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這一概念,即“以重要考古遺址及其背景環境為主體,具有歷史文化意義及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遺址保護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國性示范意義的特定公共空間”①。2010年,國家文物局公布了首批12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23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單位。目前,國家文物局已陸續宣布對36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進行評估,批準建立67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2018年,國家文物局發布《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發展報告》,進一步明確了國家遺跡的定位,即“突出國家屬性、堅持價值優先、弘揚優秀文化、促進融合發展”②。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立項和建設,進一步完善了我國文物保護管理體系和制度,創新了大遺址保護與利用的發展模式和途徑,豐富了國內外考古遺址保護理論體系。隨著四川考古事業的蓬勃發展,四川已有3處遺址公園被公布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三星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金沙國家考古學遺址公園及邛窯考古遺址公園。而在廣袤的四川平原上,除了這3處極具價值的遺址遺跡外,在大巴山背斜地帶的川東地區還有著可與三星堆、金沙遺址相比擬的巴文化遺址。本文以城壩遺址為例,就如何保護利用好巴文化遺址,進而促進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與發展做了一些思考。
1 城壩遺址的發現與價值
1.1 城壩遺址概況
城壩遺址位于四川達州市渠縣土溪鎮城壩村及周邊村社,總面積約550萬平方米,是構成川東巴文化遺址群的又一處重要的聚落中心和古城遺址。自1979年以來,城壩遺址不斷涌出重要的考古發現成果。經過歷次考古勘探,得知遺址地下保存有戰國時期墓葬遺存和大量兩漢、六朝、兩晉時期墓葬和生活遺存。而再次引起人們重視則是2016年考古發掘出的一口漢井以及出土的數枚“宕渠”文字瓦當,這印證了史籍記載宕渠所在地的真實性。公元前316年,秦國滅巴國,設巴郡,置宕渠縣(隸巴郡),后以巴王為蠻夷君長統帥各部族,借以削弱巴郡殘余勢力,使川東地區的巴文化在與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合過程中得以留存和延續。至漢初,該地區在某些方面仍然保留著巴文化面貌,甚至在西漢中期以后漢文化面貌已經確立的大背景下,仍然表現了巴、楚、秦、蜀的多元文化特點,有的還在吸收外來文化基礎上形成了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文化面貌,有別于中原地區的葬喪習俗。除了發現了“宕渠”文字瓦當以外,還發掘了津關遺址,并在津關遺址中出土了數百枚竹木簡牘,有文字的木牘上百枚,且內容豐富,這也使城壩遺址在2018年中國考古學大會上被評為“田野考古一等獎”。
1.2 城壩遺址歷次考古發掘及重要遺跡遺物
1.2.1 歷次考古發現
20世紀70年代以來,文物部門通過文物征集、田野調查、文物普查等方式,城壩遺址收藏了大量珍貴的戰國、秦漢文物,包括一些具有典型巴蜀文化特征的青銅器,如虎紐于、青銅鉦、青銅罍、青銅佛缶、編鐘、劍、戈、鉞等。在此期間,為了支持農業生產和基礎建設,文物部門還搶救了一批漢代磚室墓、西漢木棺墓和巴蜀文化坑墓。
至20世紀80年代末期,全國開展第二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發現此處有大面積遺址。但直到1992年,重慶市博物館才對該遺址進行試掘,發掘面積小,出土器物也少,不能更好地說明問題。
2005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根據“二普”的資料和先前試掘的情況,積極向國家文物局申請主動發掘。這也是文物部門對城壩遺址的首次正式發掘,此次發現了大量戰國晚期至秦漢時期的遺存,同時還對郭家臺城址進行了初步調查。根據上次調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決定對郭家臺進一步發掘。③
2013年,通過對郭家臺城址東城墻進行解剖,加之分析城墻構造與土質,發現東城墻經過兩次夯筑的跡象。④
為了進一步探索川東地區的巴文化,了解巴文化與漢文化融合的過程,以及秦漢帝國對西南地區的開發和管理,2014年至2018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渠縣歷史博物館連續5年對城壩遺址進行了系統的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總面積達4000平方米,清理出包括墓葬、水井、灰坑、城墻、城門、房址、溝、窯址等在內的各類遺跡445處,出土了包括銅鉦、銅壺、銅于、銅印章、陶罐、瓦當、簡牘、式盤在內的戰國晚期至魏晉時期遺物千余件。⑤
2019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城壩遺址進行第6次考古發掘,在遺址的西北部首次發現了4座東周墓葬,其中3座保存完好,1座只保存了1件陶罐。墓葬是一個狹長的土坑墓。大型墓葬的葬具是船棺,墓主人為屈肢葬或二次葬。在3座保存較好的墓葬中有1座墓葬規模較大,墓室底部一側設有器物坑,內放置青銅器11件。該墓出土器物較多,包括銅器、陶器、玉器等70余件/套,其中銅器主要有浴缶、缶、于、編鐘、鉦、鈲、匜、劍、鍪、釜、釜甑、印章、龜等,陶器主要為罐、豆,玉石器則有龍紋玉佩、瑪瑙環、蜻蜓眼琉璃珠、料珠等。⑥
1.2.2 重要遺存
①西城門。西城門位于郭家臺城址的西南部,東西向,垂直開在城墻上。經過清理發掘,發現西城門為三次修筑。早期城門與早期城墻同時期,僅存門檻石;中期城門現在能看到的是石地栿、木地栿和排叉柱孔;晚期城門疊加在中期城門之上,清理時發現兩側墻磚倒塌堆積在城門的上部。
②津關。津關遺址位于城壩遺址鄰近渠江的二級臺地上,地勢平坦。從出土文物來看,津關應為西漢到魏晉時期的一處水陸關口遺址。
1.2.3 重要文物
①虎紐于。于于2019年M45中出土,紐為一只昂首前傾的猛虎,虎身鑄刻有虎斑紋。同時出土了銅鉦、銅編鐘、銅缶、銅方壺等70多件器物。于作為樂器一般與銅鼓、銅鐘、銅鉦一起出現,用于戰前鼓舞士氣?;⒓~表現巴人崇虎的信念。
②“宕渠”文字瓦當。“宕渠”瓦當出土于郭家臺城址內,陽文隸書豎排“宕渠”二字?!板辞蓖弋數某霈F,證明了城壩遺址應為秦漢至魏晉時期的宕渠,宕渠城是秦滅巴蜀之后的賨人的核心。瓦當文字中很少出現縣名,瓦當的裝飾特征進一步表明,它一方面接受了中國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又保留了自己的地方特色。
③竹木簡牘。遺址共出土竹木簡牘200余件,主要發現于郭家臺城址內的水井、窖穴以及城外的津關。主要有簡、牘、楬等,其內容有書信、爰書、戶籍、薄書、識字課本、九九乘法表、習字簡等。城壩遺址竹木簡牘的出現,是繼青川秦墓木牘和老官山漢墓簡牘之后四川地區又一處重要考古發現,不僅如此,這批簡牘還提供了新的簡牘形制和書寫方式,為簡牘學研究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對于研究簡牘史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1.3 城壩遺址的重要價值
城壩遺址是目前發現的川東地區分布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內涵最為豐富的晚期巴文化中心遺址之一,是嘉陵江流域晚期巴文化的核心區域,為嘉陵江流域古代文化的發展序列和川東古文化的分區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1.3.1 歷史價值
經過發掘,發現了從戰國中晚期到六朝時期的遺址,通過對遺址、遺址環境、出土文物的研究,反映了當時當地生產、生活的情狀,對研究我國古代巴地文化形態和經濟狀況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宕渠”文字陶瓦當明確了該城址的性質,印證了秦漢時期宕渠縣所在地。而出土的大量簡牘,作為兩千多年前地方機構遺留下來的文字材料,“宕渠”文字陶瓦當對于了解漢代城壩遺址的性質、縣鄉行政機關的運作以及當地的社會歷史狀況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這些簡牘和瓦當的發現證明,秦漢時期建立了郡縣來有效地管理西南地區,為探討秦漢時期西南地區的開發、經營和管理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物質基礎。城壩遺址反映了戰國晚期至兩晉時期川東地區考古學文化的特點和發展序列,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其地域文化的復雜性,為進一步探討秦漢帝國對西南地區的管理及其地方行政體制的建設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1.3.2 科學價值
從夯筑技術來看郭家臺城墻,其采用了較為成熟的板筑技術,與四川地區秦漢時期以來城墻的堆筑技術截然不同。城壩遺址出土眾多青銅兵器,表明巴人熟練掌握了青銅合金成分比例,其中青銅劍上的虎斑紋工藝,在同時期其他文化中未曾見過。
1.3.3 藝術價值
城壩遺址出土的青銅兵器是典型的巴文化器物,兵器上常見的所謂的“巴蜀符號”,表現了戰國中晚期到漢代巴族先民們的意識形態和審美藝術,同時也是研究中國美術史和區域美術史的重要素材。
1.4 城壩遺址的保護利用工作開展情況
大型考古遺址公園是利用大遺址及其周邊范圍進行規劃設計,將遺址保護與公園設計相結合,對大遺址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重新整合、再生,在公園的范圍內進行展示。這項文物工程是以保護和展示遺址本體和周邊環境為基礎的,目的是讓前來參觀的游客置身于此、身臨其境,崇古惜今、繼往開來,在重溫歷史、增長知識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和文化自信,進而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并弘揚下去。
2006年,城壩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物類型為古遺址,自此,城壩遺址的保護工作正式納入規劃編制中。直至2018年,由渠縣文物部門組織編制完成《城壩遺址保護規劃(2018-2025)》,對城壩遺址的保護、展示利用和管理進行科學合理的統籌規劃,城壩遺址保護利用進入了新階段。2020年,為保護城壩遺址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延續性,兼顧文物保護事業和人民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的增長,切實發揮城壩遺址在渠縣乃至全省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中的積極作用,有效實現文物保護、生態修復、城鄉發展、民生改善的相互協調,渠縣人民政府開始籌建城壩遺址公園。利用城壩遺址現有的資源,通過民居改造等手段,將城壩遺址博物館融入公園自然環境中來,集遺址文物本體、環境保護、考古科研、展示利用、文化教育等多元一體,進而帶動城鎮公共文化、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發展的考古遺址公園范例與全國巴文化研究、宣傳與展示利用核心。
2 當前城壩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存在的問題
2.1 資源調查不足,基礎工作尚待夯實
城壩遺址發掘面積相對較少,雖然發現遺址很多,但發掘力度不夠,從占地550萬平方米的總面積來看,發掘累計不到100萬平方米,并且發現的遺址相對于古蜀國三星堆、金沙的級別較低,需要更多的調查、發掘和研究來支撐遺址公園建設。
2.2 遺址保護不利,早期破壞程度較大
城壩遺址現居住居民密度較大,民居建筑的占壓和村民活動對城壩遺址地下遺存存在一定的影響。再加上遺址靠近渠江沿岸,每年河流沖蝕、地表徑流沖蝕等因素,對城壩遺址造成了較為嚴重的破壞。目前,渠江對臺地邊緣的沖蝕已導致河岸出現多處裂縫、崩塌,使處在渠江沿岸的遺址遭到破壞,危害津關等沿河遺址安全。
2.3 力量整合不足,缺乏系統文化研究
雖然近年來學術界發表了一些簡報和研究論文,但往往是考古成果或地方文化研究單位進行的研究,不夠完整,尤其是在理論和實踐一體化發展研究方面。如考古發掘單位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而制定規劃的是渠縣縣委、縣政府,理論與實踐兩張皮,造成規劃方案缺乏實物支撐。
2.4 管理力量薄弱,體制機制亟須改進
目前,城壩遺址還沒有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而是暫由渠縣歷史博物館代為管理,具體由當地村委會組織人員管理,缺乏正規專業的管理機制建制,這也使遺址得不到更好的保護。
2.5 展示利用欠缺,整體影響相對較弱
達州除了城壩遺址以外,還有12處巴文化遺址遺跡,其中羅家壩遺址的知名度遠遠大于城壩遺址。宣漢縣在境內高速公路服務區中建設羅家壩服務區,高速指示牌標注“羅家壩遺址”,并單獨劃撥經費,運用國家級平臺《考古發現》《考古進行時》等大型文化類節目宣傳羅家壩遺址,并早在2017年11月為羅家壩考古遺址公園奠基,計劃于2022年正式開館。而城壩遺址直至現在,僅有初步規劃方案,缺乏打造宣傳,與地方經濟文化融合度不高,這也導致了城壩遺址的文化內涵展示不足,宣傳利用程度不高,影響力偏弱。
3 城壩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的發展策略
城壩遺址自1992年試掘至今,已經持續發掘20年,而城壩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仍未見明顯成效,這也說明城壩遺址的保護、展示和利用工作還任重道遠。結合當前城壩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及現狀,提出幾點發展思路。
3.1 夯實基礎,積極爭取
繼續夯實城壩遺址保護利用基礎工作,爭取各級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的支持,加快推進城壩考古遺址公園項目規劃工作。同時加快城壩遺址考古發掘工作,為以后的城壩遺址博物館提供充足的文物資源。
3.2 區域發展,聯合協作
加強與周邊大型古遺址和公園的聯系與合作,深入探索考古和遺址公園保護發展聯盟工作機制,適時成立四川省考古遺址和公園合作發展聯盟,促進考古遺址公園與巴蜀文物的保護、利用和區域文化發展,進一步豐富巴蜀文化內涵。
3.3 提升展陳,加大宣傳
協調省、市、縣文物部門和博物館單位,選擇合適的場地,策劃“城壩遺址出土精品文物展覽”,重點保護和利用城壩遺址展覽宣傳成果。同時,對相關文物保護、管理、展示、使用等方面的工作進行專題研究,并出版論文集。
3.4 文旅融合,打造品牌
以文化旅游一體化發展為契機,整合巴文化遺產、巴文化主題博物館和博物館收藏的文化遺產,多點展示,形成點線狀表面,促進主題旅游線路的形成,積極打造巴文化的獨特品牌,進一步增強巴文化的影響力。
4 對城壩考古遺址公園承擔社會責任的思考
4.1 與當地文化傳承相結合
達州是巴文化的核心區域之一,有著豐富的巴文化資源,然而到底什么是巴文化?哪些文化是巴文化?我們現在還能不能直觀地看到巴文化?這一連串的問題除了通過現有的歷史古籍來解答以外,就要從達州的巴文化遺址來闡釋了。
巴文化研究之初是與蜀文化并稱的,隨著三峽庫區搶救性發掘,出現了一批與蜀文化有著明顯不同的器物,將巴蜀文化成功分成巴文化和蜀文化。而城壩遺址自1979年首次發現青銅器以來,陸陸續續的發掘采集中,發現了一批有別于蜀文化的器物。從2008年至今,城壩遺址發現了墓葬、房址、漢井、城墻、灰坑、窯址、道路等遺跡,同時還出現了一批東周到漢代的墓葬。上述發現的種種,都清晰地告訴我們,先秦時期,城壩遺址的這片土地上已有人類繁衍生息。這些遺跡,特別是墓葬中出土了一批器物,又一次地告訴我們,此地屬巴而非蜀。第一塊“宕渠”文字瓦當的出現,證明了該城為宕渠城。2018年發掘一處房址時發現的竹木牘簡,這些木牘上記載了當時生活中的方方面面。⑦大量的簡牘和瓦當的發現證明,秦漢時期為了有效地管理西南地區,建立了郡縣制度,為探討秦漢時期西南地區的開發、經營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城壩遺址展示了川東巴文化的特點、發展順序及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其地域文化的復雜性,也為進一步探討西南秦漢帝國的經營管理和地方行政體制的建設提供了重要信息。⑧城壩遺址見證了巴人從興盛到衰敗,再到與中原文化融合。雖然巴人已消失,但是通過城壩遺址展現出的巴文化仍在傳承。宕渠城的“城市”文化,全都融入城壩遺址公園中來,城壩遺址博物館將收藏和陳列記錄巴文化的發展歷程,觀眾可通過館藏文物和遺址公園復原的場景觸摸到賨城的發展脈絡,了解巴人的歷史文化傳統,見證巴人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4.2 與公眾生活相結合
博物館具有社會性,單霽翔先生在《博物館的社會責任與社會教育》一文中曾提到,博物館關注全社會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分出身、性別、職業、民族、文化程度,突出最廣泛的社會特色。通過愛國主義教育和地方教育,使正確的價值觀念深入人心,使公眾的道德觀念和社會責任感轉化為自覺的行動⑨。而巴人的精神一直被歸納為“忠勇信義”四個字,城壩遺址博物館主要就是傳承巴文化,弘揚巴人精神。城壩遺址博物館的建成,將使人們對巴人的認識,從古代文獻轉到現實中來,為普通觀眾搭建一座與歷史文化直接交流的橋梁,從書面冷冰冰的文字、高深的敘述、古老的書籍中走出來,讓巴文化變得有親和力且具體化。
博物館公眾教育職能是博物館社會職能的核心職能,從而體現出博物館的文化責任。遺址博物館的責任顯得更加重要了,而城壩遺址博物館除了擁有博物館的身份以外,它還是一個考古遺址公園、旅游景區等,所以城壩遺址博物館的建設,除了博物館自身的要求以外,還需要結合社會公眾對考古遺址公園和旅游景點景區的需求。隨著全國遺址博物館數量的不斷增加,特別是良渚遺址申遺成功,公眾對遺址公園的要求越來越高了。21世紀以來,科技越來越發達,人們往往注重新鮮事物,而淡忘了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年輕人沉迷于燈紅酒綠的現代生活,已然不適應淡淡的田園生活了。城壩遺址公園除了展示城壩遺址出土文物以外,還可以讓觀眾們親身體驗到古代巴人的生活生產,讓觀眾體驗優秀的中華文化,感受優秀中華文化的魅力。
4.3 與精神文明相結合
文化是一個城市演變發展的主體,反映著這個城市居民的精神風貌。城壩遺址中所蘊含的巴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壩遺址博物館作為收藏、保護、研究、展示文化遺產的文化機構,將在今后不斷傳承、弘揚巴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凝聚力,從而進一步加強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弘揚“忠勇信義”這一巴人精神。達州作為巴文化的核心區域之一,而渠縣城壩遺址則是巴文化發生、發展、傳承的所在地,人們的民族認同感更加強烈。建造一處展示巴文化的場所,能夠展示當地巴文化的特點、內容以及現今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城壩遺址博物館的建設除了擁有陳列展示、收藏研究巴文化的功能以外,還成為一個巴文化交流的平臺,充分利用其獨特的巴文化資源,增強人們的民族認同感,增加人民的民族凝聚力,從而推動巴文化不斷向前、有序傳承發展,實現普及巴文化的功能。
5 對城壩考古遺址公園規劃的一點思考
通過查閱《城壩考古遺址公園規劃設計》,筆者對其規劃設計有幾點認識。文物與建筑物保護展示的結合為建筑物增添了文化氣氛和文化品位,但保護工作受到建筑規模、布局和體積的限制,需要做出一些讓步和妥協;在遺址現場建造博物館,可以讓觀眾欣賞到遺址原有的環境和布局,但需要專門的人員和設備,并且需要大量的資金,露天環境對文物保護的影響更大,遺跡公園的建設可以讓游客在享受休閑娛樂的同時,享受文化遺產的魅力,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但這種保護措施只能針對大規模的遺址,需要具有很成熟的條件才能夠進行建設。根據城壩遺址的地理環境特點、歷史文化內涵以及當地政府的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積極采取有效的保護和利用措施。雖然保護手段多種多樣,但保護的目的只有一個,即對遺址的合理保護、真實展示以及有效利用。對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規模和建設而言,地方政府不應求大、求快,而要肩負起保護文物、傳承歷史的重任,真正抓好保護和展示遺址的核心價值,注重遺址本體及其周邊景觀環境的協調,以發展的眼光、超前的理念、開放的態度去推動遺址的保護利用工作,不斷促進地方文物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6 結語
單霽翔先生在《大型考古遺址公園的探索與實踐》中曾提到,考古遺址公園是許多國家經實踐檢驗證明切實有效,并已日趨成熟的一種考古遺址保護和利用模式⑩。城壩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的過程,是展示川東巴文化遺產價值的過程,也是突出巴文化特色、整合巴文化資源的過程;是實現城壩遺址整體保護的過程,也是創新保護展示理念、動員社會各界參與保護的過程;是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也是改善民生、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的過程。做好城壩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工作,功在當代,利在千秋?!?/p>
注釋
①國家文物局.關于印發《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Z].2009-12-17.
②國家文物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發展報告[Z].2018-09-26.
③劉化石.四川渠縣城壩遺址2005年發掘簡報[J].四川文物,2006(4):5-27,97-100.
④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渠縣博物館.城壩遺址出土文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⑤⑥⑦⑧鄭祿紅,陳衛東,周科華.四川省渠縣城壩遺址[J].考古,2019(7):60-76,2.
⑨單霽翔.博物館的社會責任與社會教育[J].東南文化,2010(6):9-16.
⑩單霽翔.大型考古遺址公園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