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但是走馬觀花、不求甚解的閱讀方式是不可取的,達不到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科學有效的閱讀需要教師指導學生有規劃,善選擇,勤動筆,講方法,會評價,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愛讀書,會讀書,讓學生在閱讀課中有所收獲,形成自己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閱讀;指導;興趣;能力;評價
【中圖分類號】G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490(2022)07-014-03
【本文著錄格式】黃柯.如何指導初中生科學有效的課外閱讀研究[J].課外語文,2022,21(07):14-16.
閱讀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閱讀教學就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因此,閱讀課得到了空前的重視,越來越多的學校開設了一周一節語文閱讀課。但是,不少閱讀課處于散漫、低效的狀態。教師把學生帶到閱覽室,就放任學生自由選擇閱讀書籍,雖然突出了學生的自主性,但沒有指導,沒有要求,一節閱讀課或一學期閱讀課結束后,學生收獲甚微。怎樣指導學生進行有效閱讀是每一位語文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通過近幾年的研究與嘗試,我認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來讓學生取得良好的閱讀效果。
散漫、無目的性的閱讀,不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有鑒于此,教師要科學引導學生做好閱讀的規劃。一是教師要對課標、教材中有關閱讀的要求有清晰的了解和把握,并據此來給學生明確每學期乃至三年的閱讀的目標。二是引導學生在每學期初根據教師給定的目標對自己選定的閱讀書目和內容制定一個閱讀計劃表(如下表),計劃表內包含周次、名著篇目、報紙雜志、完成情況等項目,使整個學期的閱讀有計劃、系統化、條理化。

學生根據計劃每學期每節課安排閱讀內容,七八年級兩年共80節課,學生閱讀內容豐富,閱讀量大,對自己讀過的書籍一目了然,積累下來的知識,經過時間的沉淀,會成為學生的知識儲備,化為學生的語文素養。
讀一本好書,猶如交上一個好朋友。但是,如果不加以選擇,去讀一些不適宜的書籍,往往適得其反,不僅不能達到目的,反而會給閱讀者本身帶來不良影響。據觀察,沒有教師指導和要求的閱讀課,學生往往會挑選一些體育雜志、娛樂雜志、漫畫等書籍來看,讀完了什么痕跡也沒留下。因此,教師在學期初查閱學生的閱讀計劃,對學生選擇的閱讀內容,要給予正確的指導。每節閱讀課前,對學生閱讀的內容也要有具體的指導。我主要從三方面來指導學生選擇閱讀內容。一是指定讀物。即一學期完成三至四本名著閱讀,結合教學計劃安排學生閱讀名著,如安排學生在七八年級閱讀初中階段必考的十二本名著,既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又能為九年級時中考備考減負。如七年級:《朝花夕拾》《西游記》《駱駝祥子》《海底兩萬里》。八年級:《傅雷家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昆蟲記》《紅星照耀中國》。九年級:《艾青詩選》《水滸傳》《儒林外史》《簡·愛》。三年必讀名著至少十二本。二是教師推薦讀物,如《青年文摘》《讀者》《演講與口才》《中學生百科大語文》《課外語文》等。三是學生互相推薦讀物。學生之間通過分享一本好書的活動互相推薦讀物,借此來增加閱讀的廣度。總之,要根據課標與教材的要求,力求從課堂內向課堂外拓展,引導學生盡可能多地選擇一些合適的課外讀物來閱讀。
“不動筆墨不讀書”,做閱讀筆記是增長知識、積累知識、儲備語言和提高分析理解能力的好辦法。對做閱讀筆記,我主要提出這樣的要求。
(一)摘抄要點
讓學生準備一本閱讀筆記本,摘抄所讀文章的各種要點,內容包括:好詞、佳句、警句、精彩片斷、重要段落等,摘抄后要注明文章的標題、作者及出處。
(二)寫讀后感
閱讀時,對作品或某些語句有自己的見解,或者對作品中某些問題產生異議時,要隨時寫下批注或讀后感,既可發表意見,又可提出質疑。不做字數要求和限制,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隨時記錄及寫批注的良好習慣。如學生讀了《淡定:善待生活中的不完美》后,寫的讀后感:夢想是自己的,別人給予的只是一種施舍,即使實現了,也不是自己想要的。就像一場美夢,等醒過來才發現還是一無所有,只有實實在在追求自己想要的,才能真正地體現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三)制作筆記書簽
對所閱讀的書目分門別類,做好標簽,便于查找資料。
(四)檢查筆記
要求學生做閱讀筆記,不能放任自流,一定要跟蹤檢查,以免學生因懈怠而無法堅持,達不到閱讀的目標。
學生閱讀書籍,不講方法、走馬觀花、不求甚解的閱讀方式是不可取的,達不到提升閱讀能力的目的。閱讀課必須有規劃,善選擇,勤動筆,講方法,會評價,才能讓學生在閱讀課中有所收獲,形成自己的語文素養。
朱熹說過,“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深思,字得其訓,句索其旨”。有人提出了“三問讀書法”——一問寫了什么,二問表達了什么,三問怎么寫的,帶著這三個問題深入了解作品內容、主旨、布局謀篇等,從而掌握作品的精髓。這兩者都揭示了閱讀與思考要緊密相連是閱讀的重要方法。學生收集、積累閱讀材料,不能只是簡單摘錄好詞、好句,更重要的是要對所摘錄語句進行思考,從中有所感悟并加以運用。思考是理解語言的過程,感悟、運用是積累語言的最終目的。如果不能有意識地去思考、感悟并加以運用,閱讀再多,也會所得不多,甚至是讀而不得。所以閱讀課上,教師就要鼓勵學生對所摘錄的詞句段,從多方面去反復品味、理解,融會貫通。這樣,學生不但閱讀量會逐步增加,知識積累會日漸豐富,而且閱讀能力會逐步提高。
學生閱讀的成效最終要通過評價去檢驗。評價形式的多樣性也可以提高學生閱讀的興趣,進而提升閱讀的效果。
如名著閱讀成果展示課。在每本名著閱讀的最后階段,讓學生分小組研討自己閱讀的感悟而收獲,可以從作者經歷、創作背景、情節內容、人物形象、主題感悟、藝術特色等方面深入研討,把個人閱讀變成集體閱讀,小組閱讀成果最終要在課堂上展示,把個人智慧變為集體智慧。例如,在讀《朝花夕拾》前期,學生普遍反映該著作比較難,但集體研讀時,學生遇到的問題在交流中得以解決。在成果展示課上,每個小組制作了PPT,收集了大量的資料,如圖片、文字、視頻,學生既聽得有趣味,又從不同的方面更深入理解了文章:對無常、范愛農等人物形象由不理解到理解,對當時社會的黑暗又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又如,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當聯系實際談到當代教育時,學生能一分為二地看問題,既能肯定當代教育的利,亦能看到一些弊端,可見,學生在閱讀中有自己的價值觀,不是盲從,而是有自己的見解與判斷。又如,“我的一本課外書”推介會。此活動源于中央電視臺的一個電視節目,形式新穎,學生普遍對此類活動感興趣。可以以小組—班級—級組為單位開展閱讀比賽,交流推介自己最喜歡、印象最深刻的一本課外書。活動環節包括:推介課外書、接受評委提問。主持人及評委均由學生擔當,經過教師指導、培訓,設計好問題,制定一定的評分標準,例如:

從選手、主持人到評委及作為聽眾的學生,實際上又進行了一次全員閱讀活動。參加這樣的活動,實際上是對自我閱讀的評價,更能激發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提升閱讀的水平。
除以上活動,學生還可以進行閱讀自評。學生在期末根據開學初制定的計劃,小結自己一學期讀書情況,自我評價,這對促進學生讀書能力的提高也是很有幫助的。
一節閱讀課看似可以漫不經心,但是當我們用好這閱讀課,帶領學生在書海中遨游時,就能讓學生在語文旅程中收獲更多更精彩的體驗,積累更豐富、更有價值的財富。
作者簡介:黃柯,女,1977年生,廣東陽江人,本科,中學語文高級,研究方向為中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