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亮
最近,在某地落馬官員的通報中提到“盲目鋪攤子、上項目,致使群眾利益遭受損失;不正確履行職責,給國家財產造成損失”。這樣的表述令人眼前一亮,表明對決策失誤、造成重大損失的處罰不再是高舉輕放了,給決策者戴上“緊箍”不再是紙面上的東西,而是動真格的行動。
在十九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告誡黨員干部要“做為民造福的實事好事,杜絕裝樣子、搞花架子、盲目鋪攤子”。近些年,一些耗資巨大的“民生工程”由于決策失誤成了“鬧心工程”的事情屢屢見諸報端,讀后令人憤懣痛心。這些工程在項目建設中,由于缺乏準確的信息,又沒有經過廣泛的論證,只憑決策者“拍腦袋”決定,主觀隨意性很大。同時,在執行決策機制中,民意處在被架空的境地,無法納入決策框架,焉有不失誤之理。更主要的是,有些地方缺乏較真碰硬的責任追究,久而久之,一些人對決策缺乏足夠的慎重,摸腦殼決策,拍胸口定項,其危害有時更甚于貪污腐敗,但因決策失誤受到懲處的官員,卻并不多見。
責任追究是避免決策失誤不可或缺的手段。沒有問責,決策失誤就不會消除,無人擔責就必將繼續。最近,各地陸續出臺了有關決策失誤追責機制,規范權力運行,對決策失誤者終身追究責任。從根本上、源頭上、行為上向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者亮劍,樹起“行為紅線”,亮起“警示紅燈”,念起“緊箍咒”,對于確??茖W決策,減少決策失誤,推動公共資源優化配置,規范重大行政決策權力運行,無疑具有廣泛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