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之恩 陳斯文
【內容提要】通過對英國《經濟學人》2008年1月1日至2021年10月31日間北京霧霾治理報道的研究,發現《經濟學人》在報道中構建了全球城市霧霾治理的對比框架,將北京治霾經驗總結為“指揮-控制”模式,積極報道并肯定北京治霾的經驗?!督洕鷮W人》的相關報道表明,通過不懈努力,北京在治霾方面的努力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北京的國際城市形象正在向“建設性”的“他塑”過渡。
【關鍵詞】《經濟學人》 北京霧霾治理 國際城市 環境報道
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辦期間,四位美國運動員因為戴口罩出現在首都機場,引發網民爭議。公眾認為,戴口罩的行為是“對東道主國家的侮辱”。當時的中國公眾并沒有霧霾的概念,甚至很多北京市民將其等同于之前幾年頻發的沙塵暴。
伴隨著空氣質量問題日益凸顯,2012年,PM2.5被納入到中國的空氣質量指標體系。2013年1月該指標甫一投入監測就引發公眾關注,這一年,“霧霾”成為年度熱詞。
2012年起,中國政府修定監測標準,嚴格環境執法,將霧霾天氣納入自然災情通報;2014年的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莊嚴宣布,向“霧霾宣戰”。同年,北京市宣布投入7600億元(人民幣)來治理霧霾,展示了兩級政府對霧霾問題的重視和治理霧霾的決心。中國上下一心投入“藍天保衛戰”。同時,北京霧霾及其治理也進入了《經濟學人》等外媒的視野之中。

一、研究設計與基本情況
本研究基于ProQuest數據庫《經濟學人》全文數據,以北京、霧霾為關鍵詞,設定搜索年份為2008年1月1日至2021年10月31日,得到相關結果95篇。其中,排除“經濟學人在線”以及以“北京”指代中央政府的報道,得到相關報道30篇。
二、研究發現
(一)“霾起霾落”:及時與同步的北京霧霾治理報道
北京霧霾治理從2012年開始作為一個獨立話題出現在《經濟學人》的報道中。2012年1月,北京市回應民眾關切,宣布將面向全社會公布PM2.5監測具體數據。1月14日、2月11日該刊連續關注北京,在專題報道《凈化空氣:中國的空氣污染》(Clearing the air:Chinese air pollution)中,該刊稱:“世界衛生組織認為PM2.5超過10微克/立方米就會對人體產生危害,而當時中國全國PM2.5的均值為30微克/立方米,北京35微克/立方米、河南山東兩省最高達到50微克/立方米。”自此,北京霧霾治理成為《經濟學人》中國報道中的一個重要話題。
北京治霾路上困難曲折。2013年1月中旬,持續一周多的霧霾,從“爆表”(beyond index)到“有害”(hazardous);2015年12月7日北京首次發布空氣污染紅色預警;2021年3月,在這場“拉鋸戰”中,霧霾又稍有“抬頭”現象。對于北京治霾路上的反復,《經濟學人》對此進行了及時的關注。2013年、2015年期間該刊對北京霧霾的報道量出現了“雙峰現象”(見圖一),該刊報道量的起伏節奏與“霾起霾落”同步。
2017年之后,“APEC藍”“閱兵藍”成為北京環境治理成績的集中體現,《經濟學人》的報道轉向中國霧霾治理經驗的分析上。
(二)報道框架:作為國際城市發展之殤的“霧霾”問題
與國內網絡民意洶涌,部分國際媒體“推波助瀾”給北京冠上“霧都”“霾城”標簽大肆渲染“爆表”“霾毒”的輿論“攻勢”不同,《經濟學人》相關報道構建的新聞框架顯得相對客觀和中立。
首先,“霧霾”被構建成為是一個全球國際城市發展過程中所需面對的共同問題。在《經濟學人》的報道下,面對這一挑戰的不僅僅只有北京,為霾所困的城市還包括倫敦、巴黎、華沙、莫斯科、洛杉磯、鹽湖城、首爾、德黑蘭、阿布拉比、墨西哥城以及印度的德里等。北京只是擁有相同遭遇的國際城市中的一員。在這其中,倫敦、北京和德里被構建為是國際城市霧霾問題的三個標桿,代表著霧霾問題嚴重性的“過去、現在和未來”:20世紀50年代,處在“硫豆湯”①環伺下的倫敦,作為《經濟學人》母國英國的集體記憶,代表著“過去”;2012年前后,北京霧霾在公眾和國際社會的關注下,成為“現時”霧霾問題的典型代表;隨著北京霧霾治理的展開,空氣質量大幅提升,印度德里因為治霾不力,登上國際城市霧霾問題引發世界關注的“榜首”,成為了“未來”霧霾問題報道的“主角”。自2016年起,《經濟學人》國際城市霧霾報道的重心開始轉向德里。這時的北京已經和老一代標桿倫敦一樣,進入到通過積極應對,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的國際城市之列。
其次,《經濟學人》的霧霾報道沒有止步于消極描繪霧霾的嚴重程度,而是更為積極地從北京治理霧霾這個角度入手,并且進行了連續多年的跟蹤式報道?!督洕鷮W人》的報道頗有耐心。在2012年1月14日的報道《凈化空氣:中國的空氣污染》(Clearing the air?: Chinese air pollution)中,該刊透露:“中國政府層面對于PM2.5的監測已經持續幾年,是作為前沿、探索展開的,原本計劃在2016年才全面鋪開并對外公布。要知道歐盟PM2.5監測的數據正式公布也只是從2008年才開始的,美國也僅是從2006年才開始意識到PM2.5問題的嚴重性。在本個五年計劃中(2011年至2015年,指“十二五規劃”),中國主要將精力放在了空氣中硫化物減排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得到了國外專家的認可。世界資源研究所的專家認為,北京市民對于空氣質量的改善還應更有耐心。美國空氣質量的提升花了大概25至35年的時間。洛杉磯從1950年代就開始了空氣治理,但是到目前為止依然沒有達標(美國聯邦標準)。中國人做事迅速,但是著手晚了,所以要花點時間。”
(三)“指揮-控制”模式:北京治霾的模式總結
2017年12月16日《經濟學人》的報道《污染:穹頂之殤》(Pollution:Awry in the sky)回顧北京治霾舉措。報道中用客觀數據肯定北京治霾成效:“2012年至2013年這兩年內,北京的PM2.5濃度從10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了2016年75微克/立方米。這種速度與上世紀50年代遭受‘硫豆湯’侵襲后倫敦的環保力度可堪一比,北京空氣質量改善的速度甚至比當時的倫敦還要更快?!?/p>
北京的空氣治理用行動、事實和效果贏得了《經濟學人》的理解和尊敬。該刊將中國(北京)的治霾模式總結為“指揮-控制”模式(command-and-control suits)。
1.跨區域協同治霾
在《經濟學人》的霧霾自然成因分析中,除了城市自身因素(人口聚集、能源消耗量大、汽車尾氣排放等)之外,還強調了“地域轉移”因素。對于城市而言,涉及自身的問題,通過資源調配、市政傾斜等方式是可以解決的??墒?,作為一個區域性問題,讓某一個城市“越界”協調治理霧霾卻困難重重。許多城市可以實施嚴厲的環保措施,在節能減排方面大刀闊斧,頗有魄力,可是,終究敵不過“霾隨風來”,下風口城市“遭殃”的結局。在《經濟學人》的報道下,美國跨州治霾體系運作不暢以及印度德里空氣治理不靈,就是鮮活的案例。2019年11月印度德里爆發持續性霧霾,《經濟學人》認為德里經過多年治霾但是收效甚微,效果不及北京,這與中國政府強有力的社會管理直接相關。[2019年11月9日《霧霾在中等收入國家肆虐》(Festival of darkness: Smog tends to be worst in middle-income countries)]
2011年10月15日《經濟學人》關于美國跨州治理的報道《空氣質量條例:自由呼吸吧》(Air-quality regulations:Don’t hold your breath)中談到:“以州、各城市、電力公司、商會為主體的36個原告向華盛頓地區巡回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法院停止執行美國環境保護署制定的《跨州空氣污染條例》(CSAPR)?!庇捎诘乩砦恢玫脑颍驴怂_斯州以東除特拉華州及新英格蘭諸州外,像俄克拉荷馬州、內布拉斯加州和堪薩斯州等美國中部州的電力大幅依賴火電,地理上這些州又處在上風口,因此,處在下風口的州縣怨聲載道。美國遭遇“上風口污染,下風口遭殃”的窘境。因此,美國環境保護署當年制定《跨州空氣污染條例》并宣布將于2012年實施,由于觸及上風州及企業利益,佐治亞州、得州州長致信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堅決反對條例頒布和執行。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北京的霧霾治理。在《經濟學人》的解釋框架中,北京治霾的經驗包括:有威力的環保執法和有力的區域協調措施。
2015年8月15日,《環境:揭露無形的傷痕》(The environment:Mapping the invisible scourge)一文中,該刊報道:“2014年,李克強總理宣布向空氣污染宣戰后,雖然霧霾依然困擾著中國的許多城市,不過環保措施開始產生威力。污染大省主政官員接到大幅關停違規污染企業的命令,一些地方官員因控制污染不力被問責。在這場應對污染的‘戰爭’中,河北打得異常激烈。河北的污染是北京霧霾的主要來源之一。保證首都空氣質量成為該省的首要政治任務。”在2015年2月7日的報道《污染:治霾的代價》(Pollution:The cost of clean air)中,該刊用數據描繪了這場“攻堅戰”的艱難:“在2013年向霧霾宣戰的首年里,河北關閉了18000家污染企業。治理霧霾影響了河北的經濟發展,官方的數據顯示,河北的經濟增長率從8.2%降到了6.5%。2014年河北工業增長的放緩更為明顯,從2013年的10%下降到5.1%。但是2015年2月2日環保部公布2014年10座污染最為嚴重的城市中,依然有七座位于河北,主政官員們面對了很大的環保壓力?!?/p>
除了用數據說話外,該刊還派遣駐華記者奔赴一線,用自己的“第一視角”來報道京津冀協同治霾。2015年該刊記者來到河北保定滿城石井鄉,記者觀察到:在當地“采石場關閉影響了修車補胎的汽修作坊的生意,煤炭批發被叫停,燒烤店、煙酒店也都結業。這一輪關停對遏制空氣污染產生一定的效果。環保部的報告顯示,京津冀三地的PM2.5濃度從2013年的106微克/立方米下降到了93微克/立方米。北京的PM2.5濃度下降了4%,降到了85.9微克/立方米”。(2015年2月7日《污染:治霾的代價》(Pollution:The cost of clean air))。2016年,該刊記者又來到河北唐山,采訪這個以煤炭和鋼鐵而聞名中國的城市?!疤粕皆谥袊鞘兄虚_創了許多的第一:第一個機械化開采煤炭的城市、第一個通火車的城市、第一個開辦水泥廠的城市。為了保證國際園博會期間的空氣質量,當地政府關停了鋼鐵生產。在中國的經濟下滑及產能過剩大背景下,唐山的鋼鐵產業受到了影響。唐山市政府認識到靠鋼鐵發展的日子到頭了,該市正在努力實現‘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過渡’?!盵2016年7月9日《污染:北京整頓重工業生產》(Pollution:Beijing v belching chimneys)]
不過,北京治霾路上并非一番坦途,《經濟學人》積極跟進相關報道?!?021年3月,北京環境監測因沙塵暴再次爆表,這次的污染源自內蒙沙塵。在剛剛結束的全國人大會議上,面對疫情對經濟的嚴重影響,中國環境治理不松懈,力爭通過新的五年計劃(指“十四五規劃”)在2035年前基本實現無重污染天氣的目標。2060年實現碳中和?!盵2021年3月15日《北京的空氣污染緣何卷土重來?》(Why is Beijing’s air quality so bad again?)]
2.找根源、建機制,多管齊下治霧霾
在《經濟學人》的報道中,中國應對空氣污染、北京治霾是建諸在全球共同應對氣候問題、中國履約展開節能減排的大背景下的。不過,該刊對中國履行節能減排承諾的態度經歷了擔憂觀望、期待到認可的階段。
首先是擔憂觀望。2012年2月25日該刊在《南亞:什么能取代煤炭》(俄式桑拿:Old king coal)一文中稱,“中國的煤炭生產和消費居世界首位,每年開采30億噸,是第二位美國的三倍。2011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大煤炭進口國。中國五分之四的電能來自火電站。燃煤是中國空氣污染的最大源頭,洗煤、滲漏同時造成水污染和土壤污染。中國致力于發展新能源以降低經濟發展中的能源密度(energy intensity)(單位GDP消耗的能源量)。”
其次是“期待”。2013年8月10日該刊在《中國與環境:東方是灰色的》(China and the environment : The East is grey)的報道中提到:“過去五年中國的能源密度下降了20%,并且計劃到2020年在2005年基礎上再下降40-45%。這些改進的背后,中國政府向數千家國企施壓,要求其使用高能效設施。各家企業與中央政府簽署責任書,遵守新的建設標準,采用環保設備。目前,這一措施已經擴展到1萬家國企,覆蓋主要污染行業。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精細運營、關閉落后企業使得中國火電站的熱能效率從2000年的31%提高到了2010年的37%。而這十年中,美國沒有任何改進,依然維持在33%。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大力推進新能源發展,計劃到2020年新能源占能源消耗的20%,實現與歐洲同步。2012年水電占了中國電能15%的份額,核電2%。新的增長點在太陽能和風能,2011年至2016年間政府在這兩個領域的投入將翻倍。中國投資新能源的魄力使得其他國家相形見絀,2012年當年中國投入新能源建設670億美元,是德國的三倍。”
再次是對創新的認可?!俺斯┙o側措施外,中國政府引入碳排放價格機制。這個理念在許多國家還比較陌生。中國在七個省市開辦了試驗性的碳交易市場。接下來,中國計劃設定能源消耗上限,在2015年達到40億噸。第三步,將能源上限轉化為全國性的排放上限。預計將在2016年至2020年間實現。2021年至2025年間,中國將形成以省市碳排放預算與全國性碳交易并行的體系。煤炭是(中國)政府實現氣候目標及“向污染宣戰”的關鍵。目前,中國內地一半的能源來自燃煤。不過,到2016年,中國的碳消耗將實現持續三連降?!盵2016年7月9日《污染:北京整頓重工業生產》(Pollution:Beijing v belching chimneys)]
3.市民與政府的良性互動
《經濟學人》的報道中,北京治霾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公眾關注但政府部門最初擔心影響北京形象,淡化相關問題,到(政府)接受(人民)監督積極作為,進而在治霾這樣一個共同目標下,(政府與公眾間)實現良性互動。
2016年7月9日該刊的《污染:北京整頓重工業生產》(Pollution:Beijing v belching chimneys)報道中稱:“根據新華社2012年2月的調查顯示,霧霾在當年的民生關切重點話題中排在第二,超過了食品安全,僅次于收入分配不公和高房價。3月,《中國青年報》的調查中,霧霾問題也處在民生關切的第二位?!吨袊請蟆?012年底的調查顯示,52.6%的人關注環境問題。中國政府一貫致力于改善民生,因此在面對霧霾問題上,更加積極有為。在市民中,熱心的公眾上線手機應用,實時轉發政府監測數據。人們通過社交媒體曝光企業偷排偷放行為。”在《經濟學人》的報道中,中國政府在應對霧霾問題上變得越來越從容,民眾中不同的利益群體與政府一起關注并致力于改善空氣質量。
三、《經濟學人》北京霧霾報道對北京城市形象建構的啟示
1. 《經濟學人》北京霧霾報道的特點
劉濤分析了美國三大報紙《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以及《洛杉磯時報》對2008年奧運期間北京環境問題的報道,發現這些西方媒體將環境問題上升為人權問題,并在話語上使用外交批判策略和外交修辭策略②;《紐約時報》的中國霧霾相關報道中,采用了政治與法律而非科學框架,有較為強烈的政治話語特征③;徐明華等在2020年對谷歌旗下新聞聚合平臺谷歌新聞(Google News)的研究中發現,中國霧霾議題被呈現為“泛政治化的多維度環境議題”④;陰衛芝、唐遠清認為國外報紙雜志在報道北京霧霾時具有譏諷的態度、偏激的言辭和妖魔化的傾向,呈現明顯的負面基調⑤。
通過本文對《經濟學人》北京霧霾報道的內容及報道框架分析,不難發現,該刊無論從報道立意還是視角選擇、無論是從報道手法還是從應對霧霾的分析層次上,都與許多西方主流媒體不同,較為特殊。
這種特殊,首先體現在《經濟學人》的北京霧霾報道有著較為新穎的問題解釋框架。將霧霾問題建構在“全球國際城市發展所普遍面臨的問題”這一框架下,開闊了報道的覆蓋面,持世界主義立場,具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眼光,避開了簡單的一事一議、一國一議等相對較為“窄化”的報道視角。
其次,回歸常識?!督洕鷮W人》的相關報道將環境問題重新回歸到科學的解釋框架而非單一的泛政治化表征,充分引用統計數據、專業氣候問題的科學分析來描述北京治霾成效,結合經濟學視角和第一手報道觀察來報道北京治霾對社會各個層面的影響,使得報道層次更為多元。
再次,《經濟學人》的霧霾報道兼顧歷時性和共時性,通過對比的手法建構了一個既有歷史感、又有當下視角的立體報道框架。通過英國倫敦的“霧霾記憶”、歐洲、日本、美國的“環境問題歷程”談北京的霧霾;通過報道歐洲諸國、美國(洛杉磯、鹽湖城)以及印度的德里等國家和城市的當下污染問題來分析北京治霾——這種新聞框架的建構,使得環境問題的復雜性及其對人類社會發展影響的全局性得到了凸顯。
第四,正是因為有了前三項報道特點,《經濟學人》對北京霧霾、北京霧霾治理的報道沒有陷入為批評而批評、為指責而指責的窠臼,而是富于建設性。其富有創造性地將北京治霾的方式總結為“指揮-控制”模式,既體現了該刊對北京環境治理的分析深度,又展現了其對北京治霾成效的肯定。
徐明華等在對谷歌新聞2011年至2017年中國霧霾報道的情感分布研究中發現,中國霧霾文本的正面情感指數從0到0.31比率在逐年增加,中性情感指數從0.171到0.422逐漸增多,而負面情感指數從0.829到0.248逐年降低⑥。這說明,中國的環境問題治理有了實效,得到了國際社會以及國際輿論的認同。
2. 北京城市形象由“?!鞭D“機”的背后
2014年后,北京的城市建設理念得到了進一步的明確——“將北京建設成為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定位,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中國人民大學金元浦教授曾指出,21世紀是世界城市大競爭的時代。“就城市而言,大競爭時代是指當今世界范圍和亞洲范圍內國際化大都市之間的競爭和較量”⑦。處于世界城市大競爭時代的北京要建設成為國際一流都市需要與之匹配的國際輿論環境?!督洕鷮W人》雜志對于北京霧霾、環境問題的報道,從某種程度而言,就是在國際城市競爭下對北京國際城市形象的塑造。
在城市形象的塑造過程中,國家間政治關系的變動、城市本身的地理因素、文化特質、經濟發展等因素都在其中扮演著重要因素。當環境成為關系到全人類未來發展的共同問題時,作為中國首都的北京遭遇霧霾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理所當然;與此同時,遭到別有用心的西方媒體的歪曲報道也并不意外。然而,在這個影響力的博弈過程中,北京通過自身的積極努力帶來了巨大的變化,西方媒體的報道框架和基調也在發生改變。北京國際城市形象的外媒塑造正在從之前的“被動挨打”逐漸轉變成“建設性”“他塑”。由“危”轉“機”,究其本質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同心圓”正在不斷擴大,世界主流輿論正在形成新的共識。
關注北京治霾,通過將北京與國際城市做比較,客觀肯定北京治霾效果,甚至主動總結北京模式,《經濟學人》這種變化的背后是西方媒體對北京經驗、中國方案的逐漸的關注和肯定。傳統的城市形象塑造以人文、文化、風俗等因素為核心,伴隨著中國探索有別于西方發展道路的實踐日益推進,作為中國方案的典型,北京經驗正成為北京國際城市塑造的新的發力點,也將成為北京有別與其他國際城市在形象建構方面的獨特之處。抓住這個世界關注點,對于正面塑造北京國際城市的形象具有積極意義。
本文系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基地項目“《經濟學人》報道中的北京城市形象研究”(項目編號:16JDXCB012)的階段性成果。
郭之恩系北京語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副院長;陳斯文系北京語言大學新聞傳播學2020級碩士研究生
「注釋」
①這一時期,倫敦霧霾的主要成分是工業廢氣,空氣污染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物。由于倫敦的特殊氣候,霧氣攜帶著水汽,因此,倫敦霧霾又被當時的英國媒體戲稱為“硫豆湯”。
②劉濤:《環境傳播的九大研究領域(1938-2007):話語、權力與政治的解讀視角》,《新聞大學》2009年第4期,第103頁。
③王積龍、李湉:《再論<紐約時報>的取向與偏向——基于該報十年〈霧霾報道〉的內容分析》,《現代傳播》2016年第12期,第55頁。
④徐明華、李丹妮、王中宇:《“有別的他者:西方視野下的東方國家環境形象建構差異——基于Google News中印霧霾議題呈現的比較視野”》,《新聞與傳播研究》2020年第3期,第76頁。
⑤陰衛芝、唐遠清:《外媒對于北京霧霾報道的負面基調引發的反思》,《現代傳播》2013年第10期,第94頁。
⑥同④。
⑦金元浦:《大競爭時代的城市形象》,《北京規劃建設》2010年第5期,第130頁。
責編:譚震